摘要:傳統圖形與現代圖形設計無論是在造型思維上還是構成形式上都存在著差異性,傳統圖形遵從于自然元素并且主要依附于器物而存在,而現代圖形設計摒棄了寫實形象的運用,把自然真實的形象抽象為由簡單的點、線、面構成的幾何圖形,簡潔、精煉、單純、理性在物質充斥的現代工業社會有著便于記憶、傳播的實用功效。然而,后工業社會對人性的關注使得現代圖形設計單調、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缺點突顯出來,人們不再只為實用的記憶去識別圖形,而更加傾向于為生動可感的人性化趣味去品味圖形,于是傳統與現代看似矛盾的兩個詞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關鍵詞:圖形;傳統;現代;分久必合
中圖分類號:G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62-02
一、引 言
傳統圖形的歷史悠久,在不同時代和地區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傳統形式所擁有的實用價值或許已經不在,其內容和意義已積淀在形式之中,成了特定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感情的象征。而現代圖形設計的核心是把零碎、片段、部分的素材排列、組織、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或把一個元素分解重構的一個簡單解釋。 應該說傳統圖形與現代構成的基本關系是對立的。但是在后現代語境中傳統和現代變成了互補長短的關系,真正達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結合。
二、傳統與現代的分道揚鑣
(一)感性與理性
如果把傳統圖形與現代圖形作一個比較,我們可以從審美觀、結構、元素等幾個方面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
1.從審美觀上看
傳統圖形從彩陶裝飾圖形起到從寫意傳神入手的裝飾,在各種不同的對象器物上具有各種不同的寓意和情感,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感性及人性化是其基本特點。由“包浩斯”發展起來的現代構成是以純理性的觀念來對待圖形的,構成是基于對任何形象(態)都可以分解的原則,然后將其按一定的規律(如數理規則)有目的的重新整合而產生的新形象,追求形式美和創意的獨一無二性是它的根本原則。
2.從結構框架(骨骼組織)形態來看
傳統圖形常常是圍繞一個中心而展開的,因此,對稱形在整個傳統圖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適合紋樣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都是向心(閉鎖式 )結構的表現,由于構成圖形元素的復雜,結構方式就變得簡單。現代圖形在結構上就與傳統圖形不同,現代圖形的特點恰恰是以復雜、變化無窮著稱。一個簡單的形態、元素(如三角形)經過不同的組織排列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視覺形態。由于結構上的特點,圖形成開放性地進行連接、分離、組合、變化等更方便、容易地把元素整合成一個整體。
3.從元素方面看
在圖形的構成元素方面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傳統圖形中的基本元素都是有機形具有獨立的意義。或是一只鳥或是一片葉子…與整個圖形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一個局部有自己獨立的含義,局部構成的整體圖形又有整體圖形的含義,每一部分都是由有機形構成,最后形成的也是有機形。現代構成的元素都是幾何體,沒什么直接含義,單獨元素與整體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拆下的部分不含整體的含義。從構成的幾何形來看是任何形象的終極分解,即使是有機形和偶然形,也僅僅是在幾何形及構成觀念支配下幾何及構成規律的變異,其骨子里仍是幾何形。
現代圖形設計以設計的功能性為依據,從注重裝飾形式發展成為“少則多”的形式,對于基本設計元素——點、線、面、體等抽象幾何形及其構成形式的理性研究成為現代設計的視覺基礎,對現代設計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產生出設計的抽象性風格表現,在圖形設計中則體現為構成性。究其原因現代設計與傳統設計的一個較大差異在于它將設計理論第一次比較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理論之上,而不僅僅是基于藝術家個人的、非科學化的、不可靠的感覺。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包豪斯學院的創建,這也是現代平面設計理性發展的重要根源。由于抽象構成理論完全擺脫“像”與“不像”的形式束縛,反映出圖形設計對形式感追求的成熟。圖形設計終于走出了自然形態的束縛,在視覺傳達功能上顯示了自身的優勢,提供了一個有高度效率的視覺體系。
(二)單一性與多樣性
傳統圖形的表現主要依附于器物而且手段單一,大多以手工繪制為主,單色平涂成為傳統圖形的經典表現手法,因此它的手法是單一的,圖形是平面化的。而現代設計從一開始就依托于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更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來自于設計技術的變化。
因此圖形設計的現代科技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伴隨科技發展電腦普及帶來圖形設計視覺語言的變化。其二是印刷技術與材料的發展帶來圖形設計呈現方式的變化。其三是高科技孵化新的傳媒形式促使圖形設計表現形式發生變革。技術的革命給現代圖形設計以動力,現代圖形設計也依賴于技術和材料的創新而不斷發展。現代設計就是“不斷吸收新的科學技術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更新換代不斷提出解決多樣化與標準化關系的新方式”。
(三)民族性與國際化
傳統圖形語言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審美風格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始終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中國傳統圖形設計中追求和諧、節制、樸素和含蓄的思想也與中國傳統的人文、自然、哲學觀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內涵和文化趣味。
在現代全球化的設計藝術語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要靠國際主義風格所提出的識別標準化,因此,現代圖形設計具有跨文化的通約性特征,圖形設計呈現的方式是形式語言尋求協調一致,從而達到信息傳播的通暢,并進一步相互認同和理解。
三、傳統與現代的分久必合
綜上所述,在過去的歲月中傳統圖形和現代圖形是對立而不相容的。盡管傳統曾經是現代設計的死敵,現代的文明進程甚至在其開端是與傳統決裂,20世紀30年代陳序經提出“全盤西化”和“走出東方”的思想等等,在新的歷史階段,人們開始“發現東方”,是全球化的獨特語境促使傳統圖形語言與現代設計得以緊密融合。
在今天后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中人們更加注重功能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那么設計中的圖形勢必要具有傳統與現代兩方面的優勢,才能滿足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中國傳統圖形在后現代境域下必須跳出狹隘民族觀的藩籬,客觀化傳統圖形的民族立場,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和定位,進而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潛質,將傳統圖形符號與現代圖形設計相結合,傳達出具有民族文化意象的視覺信息的同時,形成富有個性和文化內涵的視覺形象,這是其他任何表現形式所無法比擬和不可替代的。
特別是在交流全球化這一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圖形符號的形態與意義,在文化與文化的碰撞中更能顯示它獨特的魅力。現代的圖形設計也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產物,它超越了一般造型的審美限定,集現代哲學、視覺心理、藝術造型、語言符號、信息傳播、市場營銷等學科于一體。它以固有的屬性構成了現代信息傳播中的特殊文化現象。在講求市場化、商業化的同時,圖形設計的民族文化性依然應該存在,也許在一個相當的時期內它是一種折衷主義,不過從長遠的目光來看,它同樣也是文化歷史的回歸,它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妥協,但決不會以犧牲文化性為代價換取現實利益的成就。而且后現代主義講求的是在深層次的領域里折射出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不是那些漠視文化連續性的虛無主義作風。像那種簡單的把傳統圖形套用在現代設計中的作法是庸俗和缺乏想象力的,無用的粗制濫造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應予以堅決的抵制。
四、結束語
傳統和現代看起來好似兩條不相干的平行線但是一旦我們找到了他們之間的結合點,他們就有可能變成兩條相交線,而我們正是要找到那個傳統與現代如何更好取長補短的交叉點。我們通過圖形這條媒介來展示傳統和現代是如何相融合的,因為圖形承載了太多歷史的痕跡和時代的特征,它也可以更好地演繹傳統與現代的分久必合。
參考文獻:
[1]尹笑非.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像的理論闡釋[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2]王雪青,鄭美京.圖形語言與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3]辛藝華.圖形設計中本土文化資源的現代性轉換[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2).
[4]尹定邦.圖形的意義[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方克立.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詮釋[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