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利用語言文字到利用各種數字化機器設備,人類自誕生以來從未停止過交流的腳步。人類科技的進步使人類生活工作便捷的同時,也使自身被眾多種類繁雜的機器包圍。這些機器成功地為人們分擔生活的瑣碎,增添人們的交流途徑,使人類成為機器化的存在。
關鍵詞:機器人;機器化存在;交流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091-02
一、引 言
眾所周知,人類之所以能夠區別于動物而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們能夠使用工具。我們通過不同的、由簡至繁的工具和媒介逐漸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使之更加易于我們生存。從結繩記事到數字化的生活環境,我們的每一步努力都見證了人類的革命。
現代的人們匆忙的度過每一天,為了節省時間,我們用汽車、飛機代步;為了跨越空間,我們用電話和網絡交流,然后為了不受時間和空間共同的限制,我們身邊的工具成功的完成了各自的瘦身,變得可隨心地移動使用了。每天我們都不開我們的手機、MP3、iPod和PDA等電子設備。這些種類繁多的電子產品徹底改變了我們傳統的交流方式。
二、人與人的交流
為了共享或交流某種信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相聚的這種行為,我們認為它是傳播行為。也就是說我們傳播的前提是人與人。為了經驗的共享我們人類絞盡腦汁想出了各種辦法,而且每種解決方法都成就了我們歷史和傳播史上的偉大革命——語言、文字、大眾媒介。
現在全世界有將近三千多種語言和重要方言、土語,語言是在無數彼此沒有什么聯系或接觸的部落群中逐漸演化而成的,因此語言的種類繁多而且都反映了這些不同種群的經驗和文化。隨著人類相互之間溝通需求的增多,尋找共同的交流語言成為必然,這也是像英語和漢語這樣大氛圍使用語言的學習盛行原因。隨著交流進程的繼續,語言正在緩慢地朝著單一的世界語言發展。
正如語言是因為人們感到有需要把各種經驗和事件抽象化以便交流而產生一樣,文字也是人類由于認為有必要把圖像抽象化,以使語言符號的保存時間更長而產生的。文字在發明之初可能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現在來看確實是震撼人類歷史里程碑的事件。通過文字我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存儲過去的經驗。使我們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大眾媒介經過了傳統媒體時代——紙介媒體、依靠模擬音頻信號技術的廣播收音機等、基于模擬圖像信號的電視機和HDTV,而現在的我們正處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是個不斷變化的概念,我們這個時代新媒體的特征是數字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的傳播媒介是基于計算機數字技術的發展而來的,比如計算機、互聯網、數字電視、數字電影、手機、電子書等等。這些媒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大大的方便了我們人類之間的相互交流,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都不再成為我們相互交流的屏障了。
通過使用這些工具(語言、文字、大眾媒介),人類得以儲存有意義的經驗并將它們發揚光大。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我們認識、了解世界并與世界交流的途徑多了很多,但任何形式的交流途徑的本質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三、人與機的交流
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是各種大眾媒介與新媒體使我們的交流空間更加的廣泛化。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與各類“機器”打交道。我們坐在電視機和計算機前就可以縱覽世界時事,我們在坐公車和睡覺前都不忘擺弄擺弄我們的Mp3、PSP等供我們娛樂的設備,當我們剛剛想到與人交流的時候就掏出了揣在兜里的手機。其實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和我們的數字設備(機器們)打交道而不是我們的同類。
很多人認為現代技術雖然為我們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以及很多的娛樂和休閑方式,但是也剝奪了我們交流的時間,例如與家人傾訴,與朋友閑聊的時間等。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更多的審美及娛樂活動其實是我們渴望被人尊重與理解以外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需要是人對外部世界作用的動機,正是這無數的動機使得人類社會得以發展到今天的先進程度。正是由于我們有這方面的需求,像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計算機、互聯網、MP3、PSP、手機和電子書一類的數字產品才會被設計發明出來,它們其實也是供我們滿足需求的物質手段。
隨著人們對于新興數字產品接觸機會的逐漸增多,使得他們對于產品使用經驗的要求更加挑剔。首先,現在的大眾已經不能滿足于像面對電視這樣的被動的單方傳播方式了,他們要求有互動,對他們自身動作和控制有反應的機器。自計算機交互技術出現以來,我們以往的人與人的情感互動方式便進入了人與冰冷的機器之間的交流。互動是用戶控制活動的體驗。不要認為美麗是外表,而要認為美麗是互動。[1]其次,易操作易理解也是大眾在使用數字產品中所需求的。誰也不愿意花費幾天的時間去了解手機怎么樣才能撥通一個電話號碼。減少用戶使用數字設備的挫敗感是十分重要的。普通人對技術本身并不關心,人們關心的只是技術能為他們做什么;人們不太愿意花時間去學習使用技術產品并且討厭被技術作弄。[2]好的機器會外化出正確的使用方式使大眾很容易地使用它,并對用戶的每一次操作作出正確反饋。這也是這種設備可以持久地被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各種機器對大眾審美要求的滿足也是至關重要的。人們希望從他們所使用的數字設備的外觀和操作上得到品味、歸屬感和成就感。美學是大眾關注數字設備的另外一個著眼點。美感經驗是多維的,好的數字產品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會滿足用戶的需求,甚至超越他們本來想要的,使用戶更加持久地欣賞他手中的數字設備。
四、機器化的人的交流
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前人們只能靠自己的身體接受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并作出相應的反應。人類文明的逐漸發展使我們擺脫了這種被動尷尬的境地。從語言、文字、印刷品到電子波、數字信號,我們利用媒介進行交流的手段在不斷先進化。21世紀的我們,已經被種類繁多的“機器”所包圍,如打印機、傳真機、電視機、汽車、微波爐、電飯煲、計算機、筆記本電腦、MP3 、手機等。現代的人們幾乎沒有什么人哪怕有一天,一點也不接觸這些機器的了。
現代的人們在生活中對機器的依賴,使我們逐漸成為了“機器化”的人——機器人,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就成為了“機器人”間的交流。因為我們通過使用不同的機器來不斷壯大作為人的能力。仰仗這些電子媒介,我們自身能夠更具體、生動和全面地描述生活;我們自身傳播信息的能力能夠更快、更遠、更持久;我們自身的生活環境能夠更舒適、更愜意、更美好。這些種類繁雜的機器就是我們手腳及大腦的延伸,幫助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而我們從事的所有活動都是一種交流。有些人認為這些機器使得我們生活變得方便的同時,也使我們痛感自身各種能力的衰退。其實不然,正是有了這些機器的幫助我們才得以從繁雜瑣碎的事物中解脫出來,去做那些更加有意義的工作。就像現代的人們誰也不愿意再為了取暖而鉆木取火的道理一樣,我們不愿意去做鉆木生火這樣的事,首先是因為我們有打火機,不用那么費事,其次是因為取暖對于我們現代的人來說遠不是火能解決的問題,我們有暖氣和空調這樣的設備了。現在的各類手機和iPad的問世,就是這一思想的最好體現。艾倫#8226;庫伯曾經指出應當讓人類做他們勝任的事情,讓計算機做他們真正勝任的事情。“計算機工作,用戶思考。”其實可以換成讓機器工作,人類思考。人們常常害怕自己會被智能化的機器人控制,就像電影《機械公敵》、《機器人總動員》中演繹的那樣,然而要讓機器達到像人類肉質大腦一樣去思維是非常復雜非常困難的,我們真正應該害怕的還是被機械化了的我們自己。機器被生產出來不是為了替代我們存在的意義,而是替我們分擔,是我們的延伸,人類與機器對于事物的承擔各有不同。任何媒介的目的都是人與人的交流。而現在,我們是機器化了的人的存在,我們同類間的交流可以說是“機器人”間的交流。
我們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什么樣子的呢?普適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就是答案。科學家馬克#8226;魏瑟首先提出了“無所不在計算”的思想,隨后又提出了普適計算的概念。在我們未來的生活環境里通信和計算機構成的信息空間與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物理環境空間會溶為一體,我們生存環境的機器化程度更高。到那個時候我們更是被無數的機器設備包圍,成為機器化的存在——當之無愧的“機器人”。
五、結束語
從原始社會創造語言到不久將來的普適計算,人類不會停止表達自己,交流情感。被眾多機器支持著的人類社會在不斷的前進和發展,但不可改變的是我們仍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利用、研究和發明機器,使它們成為人類最受用的延伸,我們不會停止把自己武裝的更加強大的步伐。人類已經逐漸成為機器化的存在。
參考文獻:
[1]李四達.交互設計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唐納德#8226;A#8226;諾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