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特殊群體學生是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改進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高校的發展和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對新時期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產生的原因、類型和表現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工作實際,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特殊群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
關鍵詞:高校;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58-02
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維護學校穩定團結的局面,全面推進高等教育事業,是高等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一部分適應能力弱、心理素質差的學生形成大學生特殊群體,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
一、新時期高校學生特殊群體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特殊群體是一個相對概念,他們在經濟狀況、權益維護、教育資源占有、教育機會享受、就業機會選擇和身心健康、競爭能力及自身素質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處于相對不利或比較劣勢的境地,在教育資源分配和社會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 [1]。它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在我國文化和教育領域已不容忽視,如黃色文化污染、網絡虛假信息泛濫、收入分配差距懸殊過大、腐敗現象嚴重以及社會治安和就業形勢嚴峻等問題,都會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和思想觀念形成或多或少的影響。
(二)高校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學生一方面接受社會變革的洗禮,表現出積極的進取心、強烈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他們生活在相對單一狹小的環境,缺乏生活閱歷和經驗,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三)隨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而用人單位則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紛紛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對人才的素質和要求進一步提高,因此,使得高校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因此,大學生在進校不久就又被新的煩惱所困擾,他們的心態不夠平和穩定,有時非常自信,有時又非常自卑,有時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憧憬,有時又把未來看成是漆黑一片,甚至哀嘆命運不公,失落感隨之產生。
(四)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學生,由于存在一方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程度的“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表現出明顯的家庭教育缺陷;有的學生則因為父母離異,破壞了其對人對事原有的“美好”印象,變得偏激,不再相信世界上的人和事,消極處事。
(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則因為父母下崗或者來自貧困地區,一方面希望申請助學貸款或困難補助,另一方面又怕被同學瞧不起,不愿同學知道自己家境困難。有的因過于自卑而變得虛榮不誠實,甚至與同學攀比吃穿。
(六)家庭經濟富裕又是獨生子女學生,從小嬌寵,從而在性格上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固執、相容性差、過分依賴父母等消極特征,在學習上則有“反正將來有依靠,學好學壞一個樣”的錯誤觀念,在生活上稍有不順心,就向父母哭訴,甚至要求學校老師和領導解決等。
二、新時期高校學生特殊群體的類型和表現
在社會心理學中,群體是指由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人組成的集合,群體的成員間通常有面對面的接觸或互動的可能性。新時期高效學生特殊群體主要類型和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困難群體。該類學生與普通同學交流少,性格孤僻,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自尊性強,虛榮心強,自控力差,不同程度的出現冷漠、焦慮、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
二是學業受挫群體。學業受挫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厭學、沮喪失望、自暴自棄,易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出現破罐子破摔等現象。
三是心理障礙群體。主要是學生對就業、經濟、學習、情感等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從而產生自卑感、孤獨感、壓抑感、失衡感、焦慮感、煩躁感和困難感[2]。
四是網絡癡迷群體。網絡癡迷群體是指不分晝夜的投入到網絡游戲中,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尋求心理滿足,逃避責任,麻醉自我。他們自控能力差,責任心不強,沒有理想,有厭學心理。
五是違紀群體。違紀群體是指,其行為在沒有智力遲滯和精神失常癥狀的情況下,與大學生行為規范的相關制度相違背,從而受到紀律處分[3]。
六是家庭變故群體。該群體學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家庭,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善表達,情緒低落,自暴自棄,行為極端。
三、新時期加強高校特殊群體學生思想教育的工作途徑
關心特殊群體、關愛特殊個體,是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徑[4],從解決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實際問題出發,在實際工作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增強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一)完善體制機制,樹立全面、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第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輔導員始終處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他們是最直接、最全面、最真實的掌握學生情況,可以統籌安排、協同管理、全面調動,在危難之時更是沖鋒陷陣、消除危機、排查隱患。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水平,成為思想教育工作的行家,成為學生欽佩信賴的摯友,這樣,對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會得心應手。
第二,建立班主任制和導師制,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教書育人、德育為先的功能。配備思想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事業心強的專業教師擔任班主任和導師,他們和輔導員應經常就特殊群體學生的日常表現溝通,并探討特殊群體學生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第三,通過學生組織和學生干部,加強對特殊群體學生的監管。在各班級設立信息員,且由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班委會等學生干部擔任,他們定期檢查相應宿舍的衛生,學生的遲歸、不歸等現象,同時要密切注意所負責宿舍中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跟蹤教育。
(二)建立健全經濟資助體系,鼓勵品學兼優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教育體制必然要做相應的調整。應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鼓勵貧困生樹立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精神,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挑戰 [5]。
第一,開設助教、助研等新的勤工助學崗位。在學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協助教師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
第二,設立特困生專項獎學金。為特困生設立專項獎學金,獎勵成績優秀且全面發展的特困生,以此激發特困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第三,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高校與有實力的企業聯盟,通過簽訂協議、定向培養、按需培養的方式,讓企業出資參與人才的培養,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高校特困生的經濟負擔。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的輿論正確指導特殊群體學生的工作
第一,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當全面把握“特殊群體”學生的情況,深入分析問題存在的根源,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增強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
第二,以思想政治課、專業課教學及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為重點,密切配合以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以技術精湛、誠實守信、樂于奉獻的敬業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提高教育與轉化工作的實效性。如采用思想豐富的多媒體課件、錄像、科教影片等進行教學以感染學生,引起他們的共鳴 [6]。
第三,積極組織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使他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老師的教誨、感恩社會的安定;開展“誠信教育”活動,使他們樹立起誠信意識,養成誠信行為習慣。
第四,開展“入黨啟蒙”教育,使他們體會到黨組織的關懷和召喚,懂得進入大學不只是單純地為了學習專業知識,而是在政治上和專業上對自己都要高標準、嚴要求。
第五,開展“責任意識”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責任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認真負責地履行自己的責任,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之充分感受人生意義,引導他們步入正常發展軌道。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建立特殊群體檔案。可以準確、及時、全面了解特殊群體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況,進而對特殊群體學生進行跟蹤管理和過程教育。
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門機構,制訂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科學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開展心理咨詢教育、講座答疑的形式,對癥下藥,使學生不健康心理得到及時疏導。
最后,以人為本,加強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情感教育。在尊重特殊群體學生的前提下,采用和平對話,交友談心的方式,努力減輕或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用我們的尊重去喚醒他們的自尊;用我們的關愛去溫暖他們的心靈;用我們的鼓勵去揚起他們的希望。
總之,高校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同樣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因此,學工干部在工作中要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采取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方法,切實解決學生的根本問題,使之全面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江云清,宋明霞.對大學生特殊群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
[2]李貞,包鋒,楊洪澤.高校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09(11).
[3]孫宏發,劉占波.淺談新時期如何做好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工作[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4]付原科.淺談如何做好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教育工作[J].林區教學,2009(6).
[5]王希蓮,張洪方,楊冰.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出發,談增強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的實效性[J].科技信息,2009(4).
[6]王玉國.加強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管理的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06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