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報編輯知識創新價值可以表現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也可以表現為隱性價值和顯性價值,但后者不易準確分析。內在價值主要包括條件知識創新的價值、本體知識創新的價值、實踐知識創新的價值;外在價值主要包括對編輯能力提升的價值、對編輯勞動產品質量保障的價值、使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方法更為科學適用所顯示出的價值等。
關鍵詞:學報編輯;知識創新;價值
中圖分類號:G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24-02
學報編輯工作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勞動,在把不勝枚舉的學術理論知識物化成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學報,并作為知識積累、信息傳播和理論導向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體現了學報編輯主體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及其知識創新價值,這種思維活動、創造性勞動與其知識創新價值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學報編輯知識創新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其勞動產品作用的發揮與實現,當學報編輯知識創新價值極大地發揮并真正地實現時,就會促進其勞動產品向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發展,反之就會制約其勞動產品作用的發揮與實現。
一、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的內在價值分析
學報編輯從事編輯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而這部分知識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現實,就要進行不斷地更新。對于學報編輯來說,這部分知識具有隱性特征,是提高編輯素質、提升編輯能力、形成編輯風格的基礎。這種基礎知識的創新并不能真正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只有被應用后才能創造財富,實現其價值。創造力只能是一種可能,因此這種潛在的創造力更多地表現為內在價值。學報編輯的基礎知識主要指條件知識、本體知識和實踐知識,其創新的內在價值是學報編輯創造力的形成與延展,是一種內涵式勞動能力的增強與復加。
(一)學報編輯條件知識創新的價值
條件知識是指學報編輯在編輯過程中能夠保證完成工作任務的編輯方法知識和編輯心理科學知識。具體而言具有三方面的內容,即高校學報如何發展的知識、學報編輯方法與出版方式知識、學報評價知識等。高校學報如何發展的知識具有宏觀統領、正確指向、適時導引的作用;編輯方法與出版方式知識具有條件、基礎、效率的作用;學報評價知識具有正確認識、客觀分析、準確衡量的作用。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互相補充。
學報編輯條件知識是編輯自身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造性地從事編輯勞動的重要條件,也是開展編輯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知識創新有利于學報編輯認清復雜的編輯現象,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覺性;有利于幫助編輯對本體性知識進行思考和重組,從而更加自如地進行創造性編輯動力;有利于編輯勞動對象順利地轉化為勞動產品,更好地滿足于服務對象和為社會積累知識。一個具有豐富條件知識的編輯,必將極大地增強自己在學報編輯工作中的創新能力。只有條件知識的不斷創新,學報編輯知識創新才能獲得一個適應的環境與有力的支持,對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的整體而言,其“條件”的作用將更加突顯。只有條件知識的不斷創新,學報編輯知識創新才是全面的創新、完整的創新和具有堅實基礎的創新。
(二)學報編輯本體知識創新的價值
學報編輯本體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學報編輯從事編輯工作所必需的編輯學基本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指學報編輯從事編輯勞動所必需的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學報編輯本體知識創新的價值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學報編輯基本理論知識創新的價值是其基礎性。如果沒有基本理論的創新,其他任何知識的創新就沒有了前提與基礎,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知識急劇增加,使知識在創新過程中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這種復雜和不確定面前,一些人茫然不知所措,一些人感到身心俱憊、黯然神傷,更有甚者在份繁復雜的現象面前產生了錯覺,形成了假象。要克服這些不利認識,只有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掌握其規律,一切也就柳暗花明了。學報編輯基本理論知識創新為我們認識編輯本質、掌握編輯規律提供了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認識,這也正是其價值所在。只有基礎知識創新,學報編輯才能全面提升編輯素質。編輯素質是編輯工作社會功能得以發揮的內在要求,學報編輯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職業素質的提升,本質上要求編輯基本理論知識的創新[1]。基本理論知識創新為編輯素質提高提供理論指導,沒有基本理論知識創新,素質的提高就會因沒有資源和營養而難以實現。只有基本理論知識創新,學報編輯知識體系才能不斷完善。
學報編輯從事編輯勞動,需要具備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這既是編輯活動的需要,又是編輯人員分工的需要,還是編輯隊伍建設的需要。某一領域專業知識創新,其領軍者是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主力是該領域研究者和從業者。學報編輯擁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就會成為這方面的學者,成為“外行中的內行”。學報編輯成為“內行”,有利于和作者進行深度對話與溝通,成為“外行”就不會有門戶之見,就能對稿件作出客觀的判斷[2]。編輯學者化并不要求編輯必須進行某一學科領域深入研究并取得成果,只是對該領域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研究,能夠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還能了解該學科的發展趨勢[3]。作為知識創新的價值判斷,學報編輯某一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創新,依附于該學科領域知識的創新,具有滯后性的特點,但卻能幫助編輯對該學科的研究成果做出正確價值判斷,最終作出正確選擇。
(三)學報編輯實踐知識創新的價值
實踐知識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關怎樣做的知識。學報編輯實踐知識是編輯從事編輯實踐過程中智慧和經驗經過總結與升華,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可以為編輯的具體、特定的工作階段提供解釋和依據的知識。學報編輯實踐知識創新,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知識創新,離開了實踐這個基礎,一切將無從談起;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知識創新的動力,是知識創新的目的,還是知識創新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學報編輯實踐知識的創新,是學報價值關系得以確立的基礎,是學報價值需求得以產生的根源,是編輯勞動創造價值的活動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也是編輯自身價值的確證。
學報編輯實踐知識創新,契合了編輯知識的學科本質。編輯學知識是應用性知識,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回答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說明科學完整的編輯過程,陳述編輯各個環節的次序以及基本要求,描述把握各個細節基本方法等,在這些過程中實踐知識的創新價值被發揮到了極致。學報編輯實踐知識創新,提升了編輯知識的應用效能。編輯知識創新的目的是最佳效能地應用知識,而應用中的反思與思考,總結與升華,就會使編輯知識創新得到進一步的檢驗,進而使編輯知識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編輯知識體系趨于合理和適用。學報編輯實踐知識創新,實現了編輯知識的積累。編輯在其編輯勞動過程中,以已有的實踐知識為基礎,結合新的編輯勞動體驗,認為是正確的經驗和方法就發揚,感到是無效的經驗和方法就摒棄,通過反復多次的揚棄,其實踐知識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向著高效、科學的方向發展,最終使編輯的實踐知識在持續的優化過程中實現質的變化,達到新的知識積累。
二、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的外在價值分析
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的外在價值,是編輯知識創新內在價值的外在表現,是學報編輯運用創新了的編輯知識,通過編輯勞動,所生產的勞動成果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表現,是編輯潛在的創造力向現實的創造力轉化的結果。把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的內在價值發揮出來,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和財富,滿足社會需求,學報編輯知識創新也就實現了內在價值向外在價值的轉化。學報編輯的外在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報編輯知識創新有助于提升編輯能力
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為增強編輯能力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具體到學報編輯工作中,其外在價值表現在:提高學報編輯的策劃能力。首先,編輯策劃能力提高了,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面就會更加充分與準確,就能把編輯的能動性發揮到極致,表現出獨到的見解和旺盛的創造力,具體的編輯工作就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接下來的工作就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其次,提高學報編輯的判斷能力。學報編輯工作過程中的判斷隨處可見,大到期刊定位、欄目設置、選題策劃,小到具體稿件審閱、編校、價值評價。判斷能力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編輯工作的成敗。充分的知識準備、清晰的編輯思維、明白的編輯目的、認真的編輯考證、仔細的編輯比較和綜合的編輯分析,是形成正確的編輯判斷的步驟和環節,而每一個步驟和環節工作的高質量完成,都與編輯知識創新的價值息息相關,編輯知識創新為編輯判斷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再次,提高學報編輯的信息感知能力。當今世界是信息時代,作為“信息加工工程師”的編輯,如果沒有較強的信息感知能力,簡直就是盲人瞎馬。信息感知能力是時代對學報編輯能力的基本要求,它不是要求學報編輯對社會環境和事物做出純感性的反應和認識,而是要對社會環境和發生的事物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得出對自己學報事業發展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學報編輯知識創新有助于編輯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認識并把握信息生成與發展的規律,增強對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使信息被及時地加以開發與利用。
(二)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為學報提供科學的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
傳統的學報質量標準有政治標準、業務標準、編輯標準和出版標準,這些標準在學報評優評獎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其中的一些標準,隨著時間變化,會變得不合時宜。以業務標準為例,業務標準有學術水平、社會影響、寫作質量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對學術水平衡量主要以有影響的文摘刊物的轉載率高低和中國學術期刊引證報告中的當期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當年被引指數的排名先后來決定。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評價辦法并不科學,并不能真實反映學報刊載的每篇論文的學術水平,只是一個平均的衡量標準而已,具體到每篇學術論文,則顯得有些不能適從。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 1858年夏天,達爾文收到了華萊士的論文,一讀之下,十分震驚。因為此前他也有過類似想法,但并沒有整理成論文。于是他很快也完成了一篇相似的論文,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在1859年林耐學會學報上。這兩篇論文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人們也漸漸遺忘了華萊士論文的存在。后來直到《物種起源》出版后,人們才認識到了發表在林耐學會學報上兩篇論文的巨大學術價值。當然要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標準及評估辦法,還需要有關機構長期艱苦的努力和悉心的研究,但這一目標任務完成必然建立在編輯知識創新的基礎之上,這是毫無疑義的。
(三)學報編輯知識創新為學報質量的全面升提供保障
學報作為編輯的勞動產品,其質量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作者論文的學術與寫作質量,它對學報質量起主要的決定作用;二是編輯和出版質量,它對學報質量起次要的輔助作用。雖然論文的學術與寫作質量更多地取決于作者,但編輯的創造性勞動滲透在作品之中。如果離開了編輯勞動,論文的學術價值也難以實現,談質量也就毫無意義。編輯質量與編輯直接相關,編輯質量的內容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編輯辦刊思路、內容與風格、欄目設置等,另一方面是學報編輯程序與編輯規范。辦刊思路的確定、內容與風格的形成、欄目的合理設置是創新的編輯知識在編輯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編輯思想,對提升學報質量具有指導作用。編輯程序與規范涉獵的內容較多、范圍較廣,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原有的編輯程序和規范,已不能適應學報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而要改變陳舊的編輯程序與規范,離開創新的編輯知識是不可能做到的。出版質量(印刷質量)與學報編輯知識創新表面上沒有直接的關系,但編輯知識創新迫切地要求學報出版質量必須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能夠承載高質量的學術知識信息并與之相匹配。
參考文獻:
[1]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2]曹保合.論編輯學者化[J].衡水師專學報,2003(3).
[3]周金榜.論“編輯學者化”的提出及其意義[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