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信息公開是法治國家行政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現實中公眾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幾乎都來自于新聞媒體,大眾傳媒在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中擔任著重要角色。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角色不斷發生著變化。本文通過對我國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重要性和角色進行分析,指出媒體應向“社會雷達”、“觀念轉換者”和“行業規范者”等角色轉變,這不僅是媒體發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的特殊要求。
關鍵詞:政府信息公開;媒體角色;角色變化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42-02
在“陽光政府”、“透明政府”發展的大背景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由于媒體掌握社會上主要的公共信息,因此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言而喻。
一、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重要性
(一)媒體及時、廣泛地報道,推動政府信息更加公開透明
大眾媒體介入政府信息公開之后,政府更多地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信息發布,借助大眾媒體的傳播優勢,官方信息經常在第一時間被公眾所知悉,時效性大大提高。網絡等新媒體出現后,信息的傳授關系發生了改變,“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理念每天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實踐著,很多重大事件第一時間的回聲往往來自非官方媒體。非傳統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構成了競爭,二者在競爭中更加注重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權威性,媒體也在競爭中尋求更好的信息發布方式,這種競爭促使政府信息發布更加及時、公開和透明。
(二)媒體可監督政府信息公開的過程
在我國,信息公開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上面公開什么,下面被動的接受什么。由于信息公開體制不完善,缺乏反饋環節的政府信息公開效果很難得到及時體現。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可以通過自身的監測功能及時發現信息公開中的不足,反饋政府信息公開的結果和公眾對信息公開的意見,幫助完善信息公開的過程。例如媒體可以通過傳達群眾的呼聲、反映社會熱點和焦點、搜集各種有利社會發展和不利社會和諧的信息反饋給政府,從而引起社會的警覺和注意。政府和公眾也可通過新聞媒體的參與、溝通來降低不同社會利益群體、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摩擦和誤解,增大理解和寬容。各種沖突在開始就得到了緩解和釋放,從而促進了政府信息公開過程的順利、流暢進行。
(三)媒體可通過宣傳促成信息公開相關法律的完善
我國政府信息在立法的時間上和完善性上都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司法救濟和保障機制的缺失也經常為人詬病。現有的中央和地方有關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也經常由于立法層級過低而難以發揮實際作用。通過大眾媒體強大的宣傳功能,可以宣傳政府信息公開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從中既督促政府認識到完善相關法律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幫助培養公民對于信息公開法制化的認識。
(四)媒體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公眾樹立主動利用信息公開的觀念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封建思想的殘留,人們對政府信息公開不管不問似乎已經成為慣例,而政府“民可使之由之,不可使之知之”的思想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在這樣一種普遍缺乏信息公開概念的社會環境中,媒體的教育功能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媒體的教育,可以幫助政府轉變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公眾樹立一種主動利用政府公開信息的觀念,這也在客觀上監督了政府的工作。
二、我國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角色展望
未來媒體面臨的角色應當是多元化的,其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將面臨角色變遷,有些角色是需要重新定位的,有些是需要進行開拓的。
(一)媒體需要重新審視、定位的角色
1.媒體應當做好社會的“雷達”和“哨兵”。監督和守望功能其實是媒體作為黨和政府“喉舌”作用的延伸,是媒體監測環境功能的體現。在我國,媒體監督社會的行為往往是由政府指揮的,媒體不斷搜集社會信息反饋給政府,以供政府參考并做出決策。但是,在越來越紛繁復雜的媒體環境下,社會對信息公開的需求提升,要求媒體加強社會監督和守望功能,僅僅作為政府的喉舌是不夠的,媒體需要更好地充當好社會的“雷達”和“哨兵”。
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張社會地圖,人們根據社會地圖來為自己選擇自身在社會上的位置。社會地圖繪制得準確,那么個體發展就有希望;如果社會地圖繪制錯誤,那么個體發展就有危機。因此,要想繪制一張準確的社會地圖,人們就需要不斷搜集信息,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修正自己的社會地圖。這種搜集信息的行為就被施拉姆稱為“社會雷達行為”,而媒體則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雷達”?,F代社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很快,這就需要媒體充當好公眾的“雷達”與“哨兵”,幫助公眾監測社會環境使他們發展得更好。[1]
2.媒體需做好輿論“引導員”。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開展不可能一日即成,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這個過程中需要媒體站出來對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減少發展過程中的誤解?!度嗣袢請蟆?0周年之際,胡錦濤總書記也在報社考察過程中強調了把輿論引導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新要求。
專業媒體工作者的職業行為,是為公眾提供準確、及時、權威的咨詢,并且提供先進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國內一些立志于開啟民智、重建社會價值的傳統媒體,如《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等等都在某些特定的歷史關頭,重要的突發事件中展現著自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從本質中透出一種主人翁的意識,期望為社會做些事情,而其中最重要地就是他們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保障了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和正確性。當前新形勢下,無論是輿論引導主體、對象,還是輿論引導環境和方式都發生各類巨大變化,如何在新形勢下正確引導輿論為信息公開工作服務,也成為媒體的重要課題。
3.媒體應積極充當社會“減壓器”。危機時刻的報道如今越來越成為考驗一個媒體是否成熟的標志。我國媒體也在一個又一個危機關頭中積累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吧鐣p壓器”的角色就是針對危機傳播而言的。媒體在危機事件的報道中發現不足與一些潛藏的問題,通過報道將自身的手法完善并暴露出這些潛藏的問題,從而避免更大的危機事件發生,而危機時刻的信息公開恰恰最能說明一個政府利用媒體的水準和方式是否高明和得體。在災難報道中,媒體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充當了“社會減壓器”的角色,人們通過媒體更加全面地了解危機病情、災情的情況,心里有數,知道應對的方法也就不必恐慌了。
(二)我國媒體需要全新開拓的角色
1.媒體的角色應從“喉舌”不斷向“國家、政府形象塑造者”轉變。由于我國特殊的體制和國情,媒體的“喉舌”角色不會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但是,“喉舌”的角色可以盡量少提,角色重心漸漸轉移到塑造國家和政府形象工作上來,這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開始集團化、企業化之后,贏利成為了媒體關注的重點。受利益的驅使,媒體行業開始出現低俗化傾向,這不僅不利于宣傳政府的正面形象,從政府信息公開角度看,過分追求娛樂化傾向也會讓政府公開的信息降低可信度。麥克盧漢說過,“一旦報紙被弄臟了,即使把真相放進去,真相本身也會變得可疑?!盵2]由此可見,政府的形象維持其實和媒體的自身角色是緊密相連的。媒體在現代社會應逐漸將角色轉移到塑造政府形象上來。當今的媒體在國際范圍內需要宣傳國家和政府的正面形象,而對于外國媒體對本國的歪曲報道需要有權威的聲音進行指正并通過媒體的形象塑造來解決類似問題。當然,在媒體塑造政府形象過程中,也要掌握好報道的尺度和方式,避免和西方媒體以暴制暴,將不必要的誤解降到最低。
2.媒體應當成為“觀念轉換者”。由于長期封建統治的思想殘留,我國政府在信息公開中的那種“民可使之由之,不可使之知之”的態度使信息公開的只是“表面內容”。而公民長期以來對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政府信息不聞不問,缺乏主動利用政府信息公開的觀念。
完善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健全信息公開機制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主動利用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識。媒體作為社會信息的傳播工具,理應成為這種觀念的轉換者。首先,媒體應當發揮自身的宣傳功能,宣傳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的知識、規范等。其次,媒體應當發揮自身教育功能,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出版物、網絡等各種渠道向普通公民尤其是教師和孩子進行政府信息公開觀念的教育與培養,讓人們從小就樹立一種正確、積極的主動利用政府信息公開的觀念。最后,媒體自身也應當理清思路,在日常的報道中充分貫徹政府信息公開的理念。
3.媒體應充當“行業規范者”。“行業規范者”就是在媒體行業中充當模范,做新聞本質的表率。這點其實在我國特有的體制和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下要做好并不容易。例如2010年7月南京市某化工廠發生爆炸,各地媒體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報道,然而南京本地的媒體卻迫于地方政府的壓力沒能在第一時間將事件真相完整地傳達出來,次日的報紙報道處理方式和非南京本地媒體有著較大差別。事實上,在從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失敗后,人們會轉向網絡等非官方媒體獲取信息,但信息的混雜和真偽不可辨性造成了政府事與愿違的不良后果。
由此可見,傳統媒體的權威是建立在對信息及時公正地報道中。“行業規范者”這一角色需要傳統媒體克服自身的局限性,盡可能在危機關頭及時、準確、真實地報道新聞。但是在我國很多地方媒體受限過多,在此不妨考慮各地媒體在危機關頭互相報道的方式,在第一時間還原事件的真實面貌,這也是維護傳統媒體權威性的有效方式之一??梢哉f,媒體的“行業規范者”角色的分量很重,但是還任重而道遠。
自2008年5月1日實施《信息公開條例》以來,我國的信息公開道路走過了一個里程碑式的階段,信息公開的成績顯著,但也應充分認識到我國在政府信息公開發展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和自身國情??偠灾襟w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角色將會日漸明晰,多元化的趨勢也將會繼續下去。
參考文獻:
[1] 駱正林.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傳統媒體的角色定位[J].新疆社會期刊,2010(1).
[2] 埃里克#8226;麥克盧漢,弗蘭克#8226;秦格龍,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