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人的主體活動,離不開對歷史規律的認識。本文通過批判馬克思之前的各種歷史觀,引出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的闡述,指出在符合歷史規律的前提下,人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但始終受到歷史規律的制約。之后通過列舉幾種現象,強調在認識到歷史規律和人的選擇的辯證關系同時,更應該關注對待歷史規律的態度問題,引用了孔子的“知天--畏天\"的生態倫理觀念,以便來更好的調節歷史規律和人的自覺能動性的關系。
關鍵詞: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的自覺能動性; “知天命” ;“畏天命”
中圖分類號:B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021-02
在考察社會歷史過程時,離不開以一定的歷史觀為指導。因此我們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入手來探討歷史規律和人的選擇。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馬克思唯物史觀以前歷史觀的不足。
第一,唯心主義的不足。唯物史觀創立之前,唯心主義對社會歷史理論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包括持世界是由神秘力量控制的宿命論觀點和持理性是不能認識世界本質,直覺才是認識世界唯一途徑的唯意志論。但他們都沒有正確揭示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前者忽視了人的能動作用,后者則夸大了人的主體作用。
第二,庸俗唯物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缺陷。單純把人看做自然存在物,只承認自然規律,而否定社會規律,或者把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混為一談。
他們共同的缺點是,都沒有正確的揭示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能動性的關系。
而馬克思主義通過對其以前的各種歷史觀的清算,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他以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活動為基礎,把社會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結合了起來,系統地闡明了二者的關系。
一、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能動性的關系
(一)歷史規律的客觀規律性是人的活動的建構
社會歷史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一樣,有它自己的內在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具有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也認為規律具有客觀性,但它的缺陷在于其完全把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混為一談。而馬克思唯物主義將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區分開來,認為其有本質的區別。自然界事物的運動變化是盲目的、無意識的,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通過這些盲目的、無意識的事物的相互作用表現出來。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經過思慮或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人類社會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及其產物在時空序列上的展開和延續,構成了人類社會歷史。歷史發展規律就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使人的活動及其產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一種本質的必然聯系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必然趨勢。歷史規律內在于人的活動,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是人的活動的構建。
(二)歷史客觀規律下的人的自覺能動性
歷史規律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雖然歷史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但人可以選擇通過何種活動及以何種表現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人的自覺能動性。
首先,人的活動具有選擇性。恩格斯說過:歷史規律“沒有任何其他的現實性,而只是一種近似值,一種趨勢,一種平均數,但不是直接的現實。”歷史規律以怎樣的方式和程度,在什么樣的時空條件下發生作用,這主要取決于人有目的的選擇怎樣的自覺活動,因此人的活動具有選擇性。
其次,人的自覺能動性對歷史客觀規律的發展有加速或延緩的作用。歷史的發展是由人的活動的合力推動前進的,但每個主體的活動對社會歷史發展產生影響的性質是不完全相同的。具體說,讓人的活動符合歷史規律的客觀發展時,其活動的性質就是積極的,對歷史規律的發展有加速作用;反之,就阻礙了歷史的發展,對歷史規律的發展有延緩作用。
最后,人的思想、目的、動機是歷史規律得以向前發展的動機,人就是在這種動機下,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在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意志是相互沖突的,雖然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為一個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但每個人都對最終的結果做出貢獻。
(三)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歷史規律的客觀必然性是孕育在人的自覺活動中的,其自身不具備任何現實意義,歷史規律的客觀必然性必須通過人的自覺活動才能得以體現;同時,人的自覺能動性受到客觀必然性的制約,只有遵守歷史規律的客觀必然性,人的自覺活動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
二、“知天—畏天”生態倫理觀對歷史規律和人的選擇的完善
對于歷史規律和人的選擇,通過上述論述,可以得知,歷史規律給予人很大的選擇空間和選擇范圍,人可以在不違背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但這種能動性的發揮始終受到歷史規律的制約。
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普遍發展,使歷史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但是為什么還會出現在人發揮自覺能動性的同時,將規律拋至腦后這樣的現象呢?我認為這已經不是有沒有意識到歷史規律的客觀性,而是對待歷史規律的態度問題。
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今天,人的需求越來越多,人們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將歷史規律拋在了角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了盡可能的拓展人的選擇,向規律發出挑戰。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科技日益月新的今天,人類不斷挑戰著未知的空間。對于,以前不能解釋的現象或不能解決的問題,人通過自己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將以前的這些面紗一一揭開,人類在改造世界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然而,人在勝利面前,越來越肯定和重視人的自覺能動性,為了滿足不斷萌生的欲望,人不斷地向歷史規律發出挑戰。例如,克隆人等。在這里,人們不是沒有認識到歷史規律對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制約,而相反,過分的強調人的能動性,對歷史規律采取了輕視的態度。
第二,為了盡可能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無視歷史規律的制約。眼下,許多生產者為了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富,不惜以受到歷史規律的懲罰為代價。例如,牛奶事件、過多的伐木造成的泥石流、沙漠化現象等等。在這里,人們不僅知道歷史規律的存在以及其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制約,甚至已經意識到違背歷史規律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但為了追求眼下的利益,無視歷史規律,這不正是一種態度問題嗎?
第三,為了盡可能的滿足人的私欲,消極對待歷史規律。人的自覺能動性違背歷史規律,歷史規律是要對其進行懲罰的,而這種懲罰帶有滯后性。這種滯后性表現在,人在違背歷史規律而造成的后果,不是馬上體現出來,而是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才顯現出來,而這個時間有時候會很漫長。因此,有些人明知道可以改善已經造成的不良結果,非但不積極治理,反而采取消極等待的態度,更有甚者,利用這樣一個時間差大做文章。
基于以上幾種情形,我認為處理好歷史規律和人的自覺能動性的關系,不僅僅在于對于二者的辯證關系的意識,也應該關注于,在認識之后,對與其態度的問題。
孔子的“知天—畏天”的生態倫理觀值得借鑒。孔子在《論語》中所談的天論的命即“天命”。《論語#8226;陽貨第十七》記載說: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個字揭示了天命即“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這正是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規律。又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8226;為政第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論語#8226;季氏第十六》)。孔子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才具備的美德,強調賢明的君子不違背時宿,不逆日月而行,不依靠卜筮來掌握吉兇,應該遵循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這應是孔子“知天命”的真諦所在,體現著孔子的倫理精神不僅貫穿其人生之道,也貫穿其天命之道,亦孔子不僅僅是對人類講倫理,亦對天地講倫理,這正是孔子生態倫理意識的自然流露。
孔子的生態倫理意識不僅體現在“知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石。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不僅僅是講人們要遵循自然規律辦事,而且還將“畏天命”與“君子”人格結合起來,體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意識。《中庸》講“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小人沒有“畏天命”之心,所以肆意妄為,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來,既敢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敢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于是出現了人倫喪盡、生態破壞的當今世界一系列所謂的“道德危機”、“信仰危機”和“生態危機”等現象。由此,可體會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敬畏天命,樹立君子人格,維護人類社會健康發展和生態平衡的良苦用心。
當今社會理應效法孔子敬畏天命的君子人格論,培養自覺遵循歷史規律的生態倫理意識,這才是處理好歷史規律和人的自覺能動性問題的“治本之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客觀規律制約著主體的選擇,但并不排斥主體的選擇。歷史規律與人的選擇是統一的歷史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二者相互補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而我們在實踐中不僅僅要認識到兩者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把它們同實踐相結合,從而解決實際問題,使人類更好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