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新傳媒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共同經營《新世紀》周刊后,該雜志的組織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并對其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本文擬通過梳理和評析該雜志的組織結構演變狀況,了解當今傳媒組織結構發展趨勢和利弊,以及市場化、產業化的媒體組織變革方向。
關鍵詞:傳媒組織;組織結構;治理結構;新世紀周刊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059-03
自2010年1月起,《新世紀》周刊改由胡舒立所領導的財新傳媒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共同經營。全新的《新世紀》周刊每周一出版,全國發行,是綜合類新聞周刊,以經濟、時政及其他社會各領域的動態分析為核心,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提供客觀及時的報道和專業的評論,樹立公信力和影響力,視推動中國的改革和市場經濟建設為己任。”
——《新世紀》周刊雜志社2010年2月 聲明
一、《新世紀周刊》的組織結構及治理結構
2010年1月初,《新世紀周刊》新老人馬編排的兩本刊物,幾乎同時出現在報刊亭。胡舒立及其團隊的入駐帶來了一場人事糾紛,即原新世紀周刊21人團隊的去向問題。中改院、財新傳媒和原編輯團隊的談判就此展開。
《新世紀周刊》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新聞雜志,1988年10月11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成立。主辦方是中國著名的智庫機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2009年底,胡舒立與原《財經》主創團隊一起組成財新傳媒。財新傳媒系提供財經新聞及資訊服務的全媒體集團,依托專業的團隊和強大的原創新聞優勢,以期刊、網站、視頻、圖書、會議等多層次的業務平臺,向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讀者群,提供準確、全面、深入的財經新聞和資訊信息服務。
中改院和胡舒立領導的財新傳媒是否會給《新世紀周刊》注入新的活力?這要從其組織結構和治理結構考慮。作為一個媒體機構,其組織結構設計是否符合最適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其治理結構是否產權界限明確等。這些都是影響其后續發展力的重要因素。[1]
(一)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是指企業全體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而進行分工、協作,在職務范圍、權力、責任等方向進行合理分配所形成的體系。[2]
2009年12月30日,“中改院”發表的公告稱:2009年12月29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決定:聘任胡舒立為兼職高級研究員、《新世紀周刊》總編輯;楊大明為兼職研究員、《新世紀周刊》副總編輯;苗樹彬為《新世紀周刊》副總編輯;王爍為兼職研究員。自此,以胡舒立為帶頭人的新的編輯團隊將著力打造全新的《新世紀周刊》。
目前,《新世紀周刊》采用的組織結構是“T”形架構,即老板抓總,總編輯與總經理在其領導下分別主持編輯部與經理部的組織結構。這種“T”形組織結構自19世紀末泰晤士報采用后一直延續到現在,是全球業界最普遍采用的形式。
《新世紀周刊》的組織結構如下:

中低層面,即報社的中層部門及以下的基層部門,《新世紀周刊》的組織結構如下圖:

總體說來,財新傳媒采用的是事業部制,按產品、區域、顧客或營銷渠道等進行部門化形成的準獨立性經營單位。創立不久的它,所屬期刊有《新世紀周刊》和《中國改革》,均是聯辦的方式。[3]尚沒有一家自己刊號的期刊,但兩份期刊的采編隊伍均從胡舒立及其團隊產生。這里面的產權問題和經營權問題就比較復雜。

按工作方式分,形成采訪、編輯、發行等部門。胡舒立及原有200多人團隊入主《新世紀周刊》,同時大量招兵買馬。試圖鋪大攤子,跑馬占地。但是目前的組織結構僅僅是把攤子鋪開,內部組織結構尚待合理化和制度化。應從組織目標出發,完善組織結構的設計,合理設定管理幅度,實現高效扁平化管理。
(二)治理結構

在財新傳媒入主新世紀周刊之前,這家雜志已經債務纏身。據內部人士透露,他們的采編員工已經拖欠數月稿費,而外稿稿費更是從2006年起即開始拖欠。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新世紀周刊》社長遲福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改院與財新傳媒合作的方式是,首先聘請胡舒立團隊加盟《新世紀周刊》,下一步則聯合注冊成立一家新世紀周刊有限公司,雙方具體的出資比例現在不方便透露。
如果成立新世紀周刊有限責任公司,將會大大有利于企業化管理,但投資主體多元化使界定內部產權邊界成為其正常運作的前提。
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保證中國特色的傳媒組織能受到當地政府的領導與管理,又使傳媒日常運作保持相對獨立性,同時照顧到投資者的利益。[4]但因為《新世紀周刊》畢竟還是在半個體制內的期刊,胡舒立領導的財新傳媒和中改院的關系,會不會重蹈《財經》覆轍,這很難講。
在中國推進媒體改革的大背景下,應該盡早順利地明確產權界定、處理好委托——代理關系等亟待解決的治理問題。
二、《新世紀周刊》的組織結構演變過程
(一)創辦時期
《新世紀周刊》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新聞雜志,定位為綜合類新聞周刊,1988年10月11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成立。《新世紀周刊》創刊之初為雙周刊,以時事報道為主,第一個報道了諸如“中國國內首例艾滋病”等在國內極具社會影響力的新聞事件,引起巨大轟動,單期發行量一度突破二十萬份。
此時,編采部門占絕對主導地位,重內容而不重經營。編采部門直接由主管和主辦的中改院領導。雖然《新世紀周刊》的發行量一度較大,但是經營部門并沒有和采編部門同級。
(二)變革時期
《新世紀周刊》以城市中產階層為讀者群,該雜志認為,這個階層有在政治、社會、經濟乃至文化和生活中充滿上升的沖動。雜志報道的目標,就是明晰上升的路徑,清掃上升的障礙,維護上升階層的利益,為他們提供上升的動力。
“有意義,有意思”是《新世紀周刊》的編輯理念之一。“有意義”代表了雜志的主流價值觀取向,“有意思”則表明了雜志適應現代人的閱讀訴求,用新鮮的表達方式和編輯手法,以提高內容的傳播效率。
此時采用的組織結構轉變為“T”型結構。其結構圖如下:

由于采編團隊僅有21人,且組織結構很難扁平化管理,而采用垂直管理模式。同時,由于采編隊伍少,結構分層也少,因而部門與部門間的溝通較好,但整體效率卻不太高。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它放棄周刊,而改出旬刊。
三、對該傳媒機構的組織機構進行評價
1994年2月,國內媒體組織中“T”型組織結構首次出現,該組織結構由羊城晚報社率先采用,之后許多媒體效仿。在這一組織結構中,社長是報社的總負責人。他對報社的編采部門、經營管理等部門的工作負總責,通常報社領導層設總編輯、總經理協助社長分管編輯、經營管理部門的日常工作,并協助社長做出報社的最高決策。總編輯和編委會只負責雜志的編輯方針、報道計劃、具體編采業務的組織和實施,一般不干涉經營管理部門的事務,經營管理部門的主管也不干涉編輯部的日常工作。[5]這一組織結構的優點是:1.采編和經營分離,便于各司其職;2.加強經營部門地位,加強經營活動,實現產業化發展。
存在的問題:中改院和財新傳媒合辦,中改院院長遲福林作為原《新世紀周刊》的社長,順理成章是其“老板”。但是,胡舒立作為財新傳媒的出資人,到底誰管誰是個問題。
根據訪問一位網絡部的員工,她跟隨胡舒立從《財經》來到《新世紀周刊》。她說,“這個新刊和投資人那邊不是特別清楚,不太清楚到底誰在管胡舒立!而其組織結構也沒有在《財經》時清晰,亟待制度化。”
而且,如果像社長遲福林所講,中改院和財新傳媒將聯合注冊新世紀周刊有限責任公司。那么其組織結構就應該有大的變動,這種變動也是根據雙方出資多少來定的。因而,如果形成控股公司制的話,更適合其在非相關和弱相關領域開展多元化經營。其組織結構到時必然得隨之調整,從而更適應組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支庭榮.媒介管理[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
[2]張輝峰.傳媒經濟學[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
[3]宋建武.中國媒介經濟與媒介運作[M].新華出版社,2004.
[4]胡文虎.新聞事業經營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詹成大.媒介經營管理[M].浙江大學出版社[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