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讀圖時代,影像由于技術上的優勢,不斷地沖擊著藝術創作,已復制為主要特點的版畫首當其沖。影像不斷的介入影響著版畫的創作。版畫逐漸喪失了圖像復制的功能,擺脫了僅以復制為主要目的版畫創作,發展重心轉移到版畫創作觀念和方式的變化上。面對帶有明顯機械復制特征的影像,以手工技術創作為主的版畫創作在技術上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與挑戰。
關鍵詞:影像;復制功能;版畫創作
中圖分類號:J2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64-02
一、引 言
1862年9月14日,法國藝術批評家、詩人波德萊爾(1821~1867)發表了一篇關于蝕刻版畫的評論文章,他意識到了在版畫這個行業中發生的變動,他這樣寫道:“咳!人們看的太清楚了,雕刻這門高貴的藝術己經落到多么不受信得任、多么遭人冷落的地步”。當影像以一種技術上的優勢介入到銅版畫的創作當中時,銅版畫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種改變之下我們不難看出版畫獨特地位的動搖與影響。
二、圖像復制功能的喪失
(一)攝影以一種新興媒介的姿態介入到傳統版畫,這不但是技術上的挑戰,并且它正逐步代替著版畫的復制功能
“到十八世紀為止,版畫成為視覺情報傳達的重要手段,但是從十九世紀開始,照相技術的發明,達到了比版畫更逼真的表現,隨著影像復制技術的發展,影像取代了版畫這一視覺情報傳達的手段,成為重要主體并很快運用到實際當中去……與人用手去描繪雕刻的版畫相比,機械制作的照片可以反映出人肉眼看見的東西,在寫實度、真實度和時間上都大大領先與版畫技術。”[1]
攝影術對版畫的復制領域的不斷挑戰,使版畫原有的功能性被消解掉了。正如畫家維爾茨1885年在一文中寫到:“幾年前,誕生了一部機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榮耀。不到一個世紀的光景,這個機器將會變成畫筆、畫板顏料,以及靈巧、習慣、耐心、眼光,還有筆觸、顏料色塊透明色澤、素描線條、起伏塑型、完成度、逼真度。”[2]
(二)攝影術產生之后,以瞬間成像、準確無誤的面貌呈現出圖像的優勢
攝影術接替了繪畫模仿自然的任務,繪畫將它的重心放在表現人類內心世界及其自身之上,攝影照片不經易間就是這樣改變了繪畫的發展方向。但是對于一直作為印刷復制的唯一手段的版畫來說,攝影介入所帶來的打擊也是前所未有的,攝影的出現侵占了版畫復制功能的唯一存在,版畫于是成為藝術表達的一種途徑。
至此,版畫的發展方向產生了重要變化:版畫脫離模擬自然、再現自然的束縛,從復制中解放出來,以一種獨立的概念存在,這一改變,吸引了眾多畫家的關注。版畫用自己的藝術語言體現獨具特色的美學概念,在藝術史上創造出嶄新的視覺,也為自己帶來了嶄新的藝術生命。由此版畫與攝影、機械印刷、繪畫在歷史的發展中,相互聯系、模仿,形成了復雜的關系,牽涉到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圖象學、創作論等各個層面的問題。
三、手工技術的削弱
(一)1860年,歐洲藝術界展開了一場旨在維護版畫的藝術尊嚴,提高版畫原作的藝術品位的文化運動
以勃拉克芒為首的藝術家掀起這場藝術運動,這就使觀眾對創作版畫與復制版畫的差異性有一個本質的了解,從而鞏固創作版畫的藝術地位。與此同時,勃拉克芒還與版畫技師德拉特、畫商卡達特開展了“銅版畫復興運動”。他們首先成立了一個與其他畫種并列的“蝕刻版畫家協會”。從1862年起每月都有一本版畫原作畫冊出版,他們在發刊詞上明確指出:“當前照相和機器復印正在欺騙公眾,藝術必須有‘原創性’和‘繪畫性’,而這里的每一幅都是版畫原作。”[3]雖然藝術家們當時做出了相對應的判斷,但是他們面對的來自攝影的沖擊依然猛烈且不可阻擋。在石板或者銅板中,無論劃痕和印記都無跡可尋,藝術的表現更是無人問津。影像所給人帶來的真實的震撼已經讓所有人包括很多版畫藝人都喪失了傳統的審美判斷標準,而順從其強烈的真實性。
(二)以銅版畫為例,傳統銅版畫擁有手工技能特征,照相感光技術則在銅版畫的應用中帶有明顯的機械復制特征
在本雅明看來攝影藝術和電影是機械復制時代最典型的藝術品,機械復制方式的藝術品在精確度方面擁有絕對優勢,這使得觀眾的肉眼只能尾隨其后,而手工繪畫作品在這方面是無法與之抗衡的。由此傳統藝術受到了機械復制方式藝術品批量的、無差別的、商品化的特征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這種機械復制的、可以批量生產的藝術品不僅改變了觀眾看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視覺圖像的價值判斷。貢布里希在他的《秩序感》中寫到:“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對仿制品的嫌惡是有其根源的。工業革命時期,機器仿制貴重手工藝品,威脅著先前已確立的手工藝技術,甚至仿制昂貴材料的能力威脅著先前已確立的手工藝品的傳統等級觀念。”[4]在此,貢布里希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一直以來,不可復制的手工工藝品或藝術品都占有著最高的等級,大量廉價生產的機器仿制品則無法凸顯主人的獨特地位,因此,無可替代的、充滿藝術家個性和技法的繪畫作品,它具有的獨特視覺審美比那些方便大量復制的藝術品更能滿足人的占有欲望。
影像的不斷介入,照相制版技術的不斷發展都使得版畫創作面目全非。上述兩點就是在影像出現的早期對版畫的負面影響。然而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版畫藝觀念的不斷進步,還有攝影技術以及照相制版技術的進步,影像對待版畫創作方式的正面作用和意義也已經開始不斷地顯現出來。[5]
參考文獻:
[1]顧錚.國外后現代攝影[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2](德)瓦特#8226;本雅明著,王才勇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陳建軍.新銳影像藝術一32位國外藝術家的影像實踐[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4](英)喬納森#8226;弗里德著,王升才、馮文極、庫宗波譯.美學與攝影[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5]丘志杰.攝影之后的攝影[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