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聲音曾一度在某些學術圈里游走:國企不思創新或缺乏創新能力。
事實并非如此。
11月在珠海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展出的自行設計制造的商用大型客機及太空實驗艙,體現了中國國企最新的創新成果,引起各國客商的注意。
本期《國企》“特別策劃”發表的記者報道,展示了中國國企“十一五”期間的創新成果,進一步證明了國有企業是有創新能力的。
何謂創新?古人云:“創,始也。”(見《廣雅》)說到創新的重要,古人又云:“以創制天下”(《國語·周語》)。可見古人很重視創新、創新,還有另一種“傷”的解釋,即受損害之意,要立新的東西,需先破除陳規舊習,墨守成規是與創新格格不入的。
創新,需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理念,不要人云亦云,要放飛大膽假設的翅膀。一個蘋果的落地,產生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燒開的一壺水的蒸汽頂起壺蓋,引起瓦特對蒸汽原理的研究,產生制造蒸汽發動機的最初創意;英國人亞歷山大·貝爾,無意間發現電報機中應用了能夠把電信號和機械運動互相轉換的電磁鐵,這使他受到了啟發,進而設計電磁式電話……所有這些,表明了只有創新的思維才能產生創新的設計,推出創新的成果,改變著人類的生活。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層面上的,在企業管理上也需要打破陳規舊習。從一定意義上說,傳統的陳規、規范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但畢竟帶有時代的局限性。相對于國有來企業來說,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形成的規程、規范也最多。要發展,要改革,就必須敢于打破常規,探索更為先進的規范或方法。特別是重組后的國企,要增強活力,以新的面貌示人,不創新管理難以走出發展新路。
創新最終要靠人。人才管理是促進自主創新的有效微觀機制,包括多才規劃、靈活招聘、全面激勵管理等等。激活人的創新積極性,才能激活整個企業。國企其實是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據統計,中央企業2004年底有科技人才73.1萬人,占我國全部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22.3%,有國家級科技人才6146人,占全國國家級科技人才總數的12.3%,有兩院院士179人,占全國兩院院士人數的11.6%。這些年,央企又從海內外招聘了相當數量的高層次人才、倘若把這部分人才優勢真正發揮出來,國企創新的潛力是巨大的。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在國內外市場贏得競爭有力地位的利器。近些年,不少國企走過從虧損到贏利之路,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技術或管理創新,近些年,社會對處于壟斷地位的國企頗多微辭。靠什么贏得對國企的理解?唯有自強。應該承認,從國企整體來看是有創新能力的,但并非所有國企常恩創新,有些甚至帶有明顯的惰性,或靠分享政策和資源紅利過日子。這畢竟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國企靠什么求發展,靠什么贏得市場?唯有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