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工業、林業是前南峪村的三大產業,其產業特色決定了它的經營模式多樣性。
旅游業是前南峪未來的主導產業,它屬于集體所有制,產權、經營權和收益分配權都歸村集體所有。目前只設旅游管理處負責經營。
農家樂餐館、旅店、小賣部和客運等服務業因其靈活性屬個體所有制。
前南峪的企業、林業、農業因其規模較大,分布面積廣,實行集體所有制下的承包經營制:產權歸村集體,經營權、收益分配權歸承包者。林業、農業項目承包由村委會與承包者簽合同,企業承包由村黨委與承包者簽合同。合同一式三份,縣公證處公證后生效。
前南峪現有企業包括:前南峪賓館、海綿鐵廠、鋁合金廠、蜂蜜加工廠、保健茶廠、板栗加工廠等,其中前5家為村集體全資企業,產權歸村集體所有;后1家村集體占51%股份,漿水鎮供銷社占49%。這些企業組成前南峪集團公司,老書記郭成志任董事長,村黨委書記郭天林任總經理,村黨委委員或村委委員分別任各個企業的總經理。目前企業收入對村集體經濟影響最大,所以由村黨委直接與企業簽合同。企業總經理即承包人代表企業與村黨委簽訂不少于5年的承包合同,承包人必須保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而且不管經營狀況如何,都須按時繳納承包費。企業收益分配權、人事權歸承包人。
林業、農業項目承包有專業隊承包、個人承包和家庭承包三種。村委主任郭天鎖說:“我手里有80多份林業、農業項目承包合同。”可見其普遍性。
村里耕地于1999年實行了家庭承包制。前南峪村與其他村的邊界地帶極小部分林木實行家庭承包制,因為這些地方更需要責任心。
萬幫珍果園、中藥材區等林業、農業項目,管理技術要求較高,由5個專業承包隊(下稱專業隊)承包。管理技術統一由相關科研單位人員定期現場指導、培訓。
萬幫珍果園不僅是科技示范園,同時是游客采摘區,一分為二由2個專業隊承包,一名黨委委員進行綜合管理。
隊長代表本隊與村委會簽合同,合同明確責任:承包隊不僅要保證珍品果樹健康生長、結果,還要保證游客安全采摘,同時做好銷售工作,追求利潤最大化。合同還規定承包費、管理費,這兩項費用由村委會根據實際情況(果樹的結果情況、年份、市場行情等)確定,果園全年管理費先由村委會代出,年終,專業隊向村委會繳納承包費,歸還管理費。隊員出工先記工,年終收益除繳村委會外,就是工資和獎金了。
2009年,兩個專業隊各有10名隊員,承包費均為4.5萬元,管理費為3萬元。一個隊的總收入為18.5萬元,隊員每人得工資1.1萬元,另一個隊總收入為17.5萬元,隊員每人收入1萬元。其實這只是隊員季節性、保障性的收入,農閑時節他們還可以做別的工作增加收入。兩隊管理水平不同,銷售水平不同,拉開了收入差距。
隊長另有獎金,獎金以本隊收入為基數。2009年收入17.5萬元的專業隊隊長的獎金是2000元,副隊長獎金是隊長的50%。負責綜合管理的黨委委員,其獎金由兩個隊收益總和決定,比例與隊長相同。
10條經濟溝屬于個人承包制,承包期為15年,第一次要交2年的承包費,以后每年交一次,第15年不交。
村黨委副書記、農業黨支部書記王小堂以其中一條經濟溝為例作了分析:2009年,村委會確定其年承包費為5200元。年終,承包人除繳納承包費外,還得凈收入1.5萬元。這里有兩點值得強調:5200元是按每公斤板栗3.5元計算所得,實際上市場價格為每公斤7~8元,村委會有意給村民留下較大空間的收益,而承包人也因此有條件實行再承包:將這條經濟溝再分為4塊,承包給4個家庭。以家庭為單位的好處是,在一個家庭里不存在干多干少、分多分少的爭議。這樣,1個承包人可以拉動4個家庭增加收入。
一般來說,隊長或承包人,都是有技術的人,承包制讓這些能人得到比一般村民更多的收益,同時也讓他們帶動更多的村民增加收入。無論在1300畝萬幫珍果園內,還是在10條經濟溝內,承包責任制下的按勞分配激勵機制,讓前南峪人找到了能人與普通村民、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對接點,并使其融為一體,促進產業發展。這樣,首先實現了有差別的共同富裕目標,其次保障了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第三激發了各個層次人的生產積極性。
這還不夠,還有村黨委委員或村委委員被派做總體管理者,保障了村黨委的核心領導、宏觀指導作用。村黨委書記郭天林說:“在別村也許存在村黨支部與村委會權力、職責方面的分歧,但前南峪村不存在。因為所有的機構都是在村黨委領導下運行,上下步調保持一致。”
多年來,前南峪的村集體收益都分為4塊進行公共分配。2009年,前南峪社會總產值1.68億元,其中工業、旅游業占76%,林業、農業占26%,村集體凈收入近1950萬元。集體收入是這樣分配的:500萬元作為企業再發展積累資金,將用于技術改進、項目引進等;500萬元用于村莊建設,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等;500萬元用于村集體資金積累,主要是項目引進等;400多萬元用于村民福利。
前南峪集體經濟搞得如此突出,除了所有組織都在村黨委領導下工作,村黨委和村委會分工管理經營以外,還有機構設置的原因:
村黨委下設農業、工業、旅游業、海綿鐵廠4個支部,各支部書記或者主要負責人均為黨委委員。
村黨委下設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負責財務方面的工作,包括承包金的管理,工業、農業項目引進,及村集體收益的分配,比如每年分4塊進行公共分配,管理委員會將分配給村集體和村福利的資金撥到農業黨支部名下,農業黨支部再將福利落實到村民頭上,或者實施農業項目。
村委主任同時是黨委委員,他負責村務和林業、農業生產。現任村委主任郭天鎖從1980年代初任職一直連任至今。村委會與黨委會一樣穩定。
當然,如此的機構設置只是一種保障,一個村莊的有序運行、快速發展關鍵還在于村黨委和村委會雙方的積極配合。
村黨委書記郭天林對本村的體制、機制從三個方面作了評價:促進了本村生產力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高科技的廣泛應用;既實現了共同富裕,又避免了吃大鍋飯,還激發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