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多地少的窮山村如何發展?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用40多年時間開辟的“太行山道路”,或可給人們提供一種思路。
治山加治水靠林業吃飯
前南峪村位于莽莽太行山中段,距邢臺市區60公里,全村386戶,1380口人,500個勞力,其中50%在企業上班,25%進行個體經營,15%從事農業,10%在外工作學習;746畝耕地,32座山頭、10條大溝、72條支溝,8300畝宜林山場,植被覆蓋率達94.6%,林木覆蓋率達90.7%,人均0.6畝耕地、7畝山場。這個小小山村擁有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中國國家森林公園等榮譽。
然而,風光無限的前南峪村卻出身貧寒,老天爺賦予它的只是“山禿土少人窮”。1963年那場毀滅性的洪災更是將它幾乎致于死地:耕地沖毀2/3,山上只剩下片麻巖(由巖石經深度風化而成)。前南峪村因此窮到極點:“河里石頭蛋多,村里光棍漢多(100多個);面黃肌瘦南峪人,有女不嫁南峪人。”前南峪人被逼急了。他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先是找到了受災的原因:山上無樹,水土不保;再下狠心制定了劃時代的20年規劃,從1964年開始,全部實施到位:
1964——1968年,8300畝山場全部種上樹。前南峪的32座山,坡度最大的達50度,小的也有30度,加上疏松的片麻巖,保持水土難度很大。前南峪人的辦法是:在1米深處爆破,使片麻巖變得更疏松;建水平溝——順坡隔一定距離修筑等高截水溝,攔蓄坡面徑流泥沙,靠人工挑水,全部種上洋槐等用材林。之后,前南峪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1969——1973年,改灘造田462畝。大水過后,河灘地只剩下光石頭,他們從3公里外取土,用手推車推回,墊土50~70厘米,結果比水災前還多出珍貴的100畝耕地。
1974——1976年,治水。打大口井5眼,截潛流5條,修防滲壩8400米,筑塘壩25條,建小水庫1座,使水澆地達到530畝。3年后,前南峪一躍成為全縣糧食高產大隊,向國家繳糧9.5萬公斤。
1977~1984年,高標準綜合治山。將山腰上的樹全換成板栗樹(當地傳統樹種),山腳下的樹換成蘋果樹和桃樹,共13.84萬棵,“材林頭,干果腰,水果腳”的立體林業格局形成,10條經濟溝誕生。2009年,前南峪各種干鮮果品產量達65萬公斤,收入58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4200元,底子就是那時打好的。
前南峪村的治山經驗和模式被稱為“太行山道路”,在全國山區推廣。
板栗樹種下后,產量并不高。時任黨支部書記郭成志請來河北省昌黎縣的板栗技師王金章,給板栗樹剪枝。村民不理解,郭成志先劃出試驗區,封山、修剪、科學施肥,結果試驗區株產量從4公斤增加到18.9公斤。后來全村板栗樹實行科學管理,株產量增至37.8公斤。1982年,前南峪成為邢臺縣第一個電視村、自來水村。那時,前南峪人沒有實行包產到戶,而是設了9個專業承包隊,分區管理、經營經濟溝和耕地,創造性地執行了中央精神,同時也保住了板栗的規模效益。
1996年,邢臺縣再次發生罕見洪災,前南峪村完好無損,當年干鮮果增產11%。
實施這20年規劃所需的資金,除當地供銷社支持一小部分外,全靠黨員干部個人借款。
2001~2003年,前南峪人再次上山,大規模地實施了林業二次創業。
他們投資1380萬元,將山腳下的800畝水平溝改造成水平梯田:先測水平線,然后每2米設一個爆破點,一個炮眼1米深,裝藥爆破后,整理成2.5米寬、外高里低的高標準水平梯田,再用水泥漿砌石條做地堾,邊造田,邊栽樹,將2.4萬株老果樹改為3.6萬株國內外新、特品種。引進8個國家22個優種果樹之前,他們對土壤等自然生長條件進行了測試,并請河北農業大學的專家作了經濟效益預算。引種的國外果樹有澳大利亞油桃和薄皮核桃、美國黑提、烏克蘭大櫻桃等,配套了以色列的噴灌、微灌等先進的灌溉技術。
前南峪的水利設施,在1970年代治水的基礎上得到完善。經過兩次治理,形成了科學的治水——節水——用水體系。
前南峪人按照“水靠邊、路上山、園田在中間”的形式進行綜合治理,高標準的水平梯田和水平溝,既能蓄水,又能保土。梯田坡度較大,在每層梯田的下部,都設置了淋水出口。雨季的降水和灌溉用水,通過淋水出口匯集到淋水池,供農田灌溉用。
在農業和果樹種植中心,設4個滲水池,總容積約1500立方米,主要接收山場和農田的滲流。
在山場下游,沿公路建設了150多座大小不同的水窯,修建攔沙谷坊壩1200多條,整治河道4公里,這樣就使山場徑流在山場底部儲存起來,供下游農業灌溉用。
在山場和農田的下游,建設一座小水庫,總庫容10000多立方米。全流域多余水量,包括滲流、徑流等全部儲存在水庫內,供流域農業生態灌溉用。在旅游公路旁邊,建十幾處攔河壩,把最后淋出的水流攔蓄在河道,作為旅游景觀用水。前南峪的節水用水辦法,讓水利專家也嘆為觀止。
事實上,前南峪的治山治水事業從來都沒有停止。2010年6月底,記者看到村民正用挖掘機在村口的一條大溝內修筑橡皮壩。
40多年來,前南峪人總共投工200多萬個,動土石700多萬立方米,尊重自然,按照規劃,科學地靠林業解決了吃飯問題,同時也為前南峪的工業積累了啟動資金,為旅游業奠定了厚實的物質基礎。
化工轉加工靠工業致富
吃飯的問題解決后,前南峪人悟到了無工不富的道理。
從1984年起的10年間,他們辦了12個企業,每年工業產值都在8800萬元以上,前南峪主導經濟從林業轉化成了工業,小山莊一躍成為邢臺縣鄉鎮企業第一村。
前南峪村利用林業積累資金,以及當地的礦石資源,于1984年建起主產工業硫酸鋇的化工廠,于1986年底建起金屬硅廠。之后又利用外地資源,在邢臺縣郊、山西省辦起了海綿鐵廠、金屬鎂廠和鋁合金廠。到2000年,前南峪穩定下來5個贏利企業。
然而2001年,經過多次的黨委會、村民代表會、村民大會討論,前南峪人關閉了化工廠、金屬硅廠、金屬鎂廠這3個高耗能、重污染企業,取而代之的是板栗加工廠、蜂蜜加工廠、(靈芝)保健茶廠,并且啟動了今后的主導產業——前南峪旅游業。
板栗加工廠總投資3000多萬元,選用日本栗子仁生產技術,引進德國全封閉冷凍機組,生產全部自動化控制,主要產品是速凍板栗仁、板栗小包裝食品等。這些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加拿大,在國內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板栗加工廠設計年加工板栗400萬公斤,擁有容量為4000噸的冷庫。年產值4000多萬元,不僅可以消化本村全部板栗,而且可以容納周邊村莊的板栗;以高于市場收購價格0.3~0.5元的保護價收購,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了方便。
養蜂業是當地的傳統產業,蜂蜜加工廠設計年加工蜂蜜60萬公斤,前南峪山頂上的洋槐是最直接的蜜源之一。
靈芝保健茶是旅游業的禮品之一,保健茶廠設計年產保健茶600萬盒。
2002年前南峪正式啟動了旅游業,它將是這個村莊未來的主導產業。
關閉3個化工企業,村集體每年要損失700萬元純收入。然而關閉后的第4年,新企業和旅游業的年純收入也達到了700萬元。
這次主導產業轉換的意義不只在于經濟效益,它的社會效益不可估量:延長了農林業產業鏈,轉變了村莊經濟發展方式;為本村及周邊農村提供了5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村莊關閉了重污染企業;為可持續生態旅游掃清了環境障礙;將前南峪品牌樹了起來。
以此為契機,前南峪人的第2個20年規劃從2001年開始實施:前10年,建起農林產品加工企業,開啟旅游業;后10年,提升生態旅游業檔次,并以此為主導產業,實現年社會總產值10億元。如今,前10年的規劃已經實現,前南峪人正致力于生態旅游業檔次的提升。
紅色配綠色靠旅游興村
其實,前南峪從1964年開始綠化山場,打造經濟溝,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為旅游業打樁奠基了。如今,擁有23.8萬株果樹的前南峪村,負氧離了數達到每立方厘米7000個。村在林中、人在綠中,清新的山村美景,吸引了國內外團體爭相參觀、學習。有人提醒他們:“你們完全可以搞旅游業,增加收入。”前南峪人恍然大悟。
從2001年起,前南峪人目標明確地開始了旅游項目的充實與完善。他們引進國外果樹,建起萬幫珍果園,作為采摘園;與科研單位合作,建起中藥材、大棚樹、草莓等科技示范園,作為農業觀光園;隨后建起旅游專線、索道,配套的客運、星級賓館、農家樂飯店等服務業也運轉起來。
這里還有一個獨特的紅色資源: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下稱抗大)校址。1940年11月~1943年1月,抗大在邢臺縣漿水鎮一帶進行敵后辦學,其中校部設在前南峪村,政治部設在漿水村,還有桃樹坪、南口等村都設有抗大辦學機構。但是只有前南峪村把這個遺址當成了寶貝,他們不停地收集抗大遺物,到1980年代,自行辦起了抗大展覽館。1997年抗大陳列館正式奠基,1999年落成。作為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精品區之一,眾多的機關團體、黨團組織人員摩肩接踵來此接受紅色教育,這無疑是一個穩定的、相當大的客源。
2002年,深厚的前南峪“紅色故土”資源和鮮亮的“綠色生態”資源對接起來,他們共同形成了紅綠配的前南峪旅游格局,共同撐起了前南峪未來主導產業——旅游業。
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前南峪已經擴展為擁有38平方公里規劃面積,80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旅游區。游客進入這五星級國家森林公園,先免費參觀抗大陳列館,再進行遠近80個景點的綠色觀光、農業觀光,然后在萬幫珍果園采摘、享用8個國家22個品種的奇珍異果,最后在農家樂旅館放松地住下來,真是一趟心曠神怡的前南峪之旅。
前南峪人正在計劃建民俗體驗館等動態的旅游項目,他們要用2畝地1頭黃牛1架犁,讓顧客體驗農事,流連忘返,繼續消費。
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前南峪人融入市場更深了,他們在算大賬,也算小賬。
2009年門票價格為50元,累計接待游客26萬人次,門票收入500萬元。門票收入與人數不對應,這是前南峪人有意為之:對待團體游客,每人只收30元門票錢,甚至不收,因為一個健康的旅游體系,門票的拉動效應是1∶6,即1元的門票應帶動6元的其他旅游消費,前南峪人想盡量吸引游客進入景區進行消費。
舉一個例子:一個會議團體,一個人30元門票,100元采摘消費,每天吃飯消費100元(早餐10元,中餐50元,晚餐40元),每天住宿費100元,會期按3天計,這個人的總體消費是730元。一個團體以50人計,又是一個多大的數字呢?
三星級的前南峪賓館是接待會議的主體,那里的餐廳、客房、會議室都能同時容納大約2000人。餐廳一位負責人說:“一年向村集體繳納100萬元的承包費,一點都沒壓力。”全村還有10多家農家樂旅館,200多個床位在周末都不夠用。
然而,憑前南峪雄厚的紅綠配旅游資源,上述數字不應該是它的最好成績,因為它的發展停頓了差不多5年。2005年,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旅游業,前南峪村與北京一家公司簽訂了租賃合同,但這家公司除建起高空索道外,沒做更多的投資與營銷宣傳。在拖欠前南峪村巨額承包費的情況下,雙方終止了合同。2010年5月,旅游經營權重歸前南峪村。前南峪村設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旅游管理處,并且加大廣告等宣傳力度,還面向社會招聘20多名大學生做導游,希望前南峪旅游業檔次得到提升,并快速發展起來。
目前前南峪旅游業發展面臨大的困難是,找好的項目及配套資金比較難;周邊地區的道路、空氣狀況不好,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旅游環境,但他們卻無能為力。
好在,當地政府正在構建邢臺縣旅游大景區,前南峪村已被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