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現行資助政策體系的考察及大學生受助意愿的調研,探討了資助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挑戰,獲得了有關大學生受助意愿的第一手調查數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在適度資助、組合資助、資助育人的原則指導下,實施“獎、貸、助、補、減”“五位一體、聯動互補”的資助模式,提出了有效資助的技術路徑、方法及加強資助效能分析的思路。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方法;資助政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7-0186-03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頒布實施以來,國家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加大,資助面更廣,較好地解決了大學生的經濟困難,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資助方法,優化配置資助資源,將有限的資助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資助效能,讓不同困難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資助,這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進一步落實好國家新資助政策體系的迫切要求。為此,筆者通過對現行資助政策體系的考察及大學生受助意愿的調研,探討了資助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挑戰,也獲得了大學生在受助意愿方面的第一手調查數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有效方法,從而保證提出的資助方法既符合資助政策并彌補其不足之處,又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受助意愿且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受助觀念。
一、現行資助政策體系對資助方法的挑戰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免學費加人民助學金”政策,到“獎學金與學生貸款”政策,再到“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的初步建立及逐步完善,經歷了二十多年時間,目前的資助政策體系是比較完善的。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對資助工作提出了一定挑戰。
1.資助體系承載主體不到位。部分資助落實難度大?,F行資助政策體系在設計理念上,是以維護教育公平為原則,以人力資本投資和成本分擔理論為基礎,以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為目標。因此國家、高校、家庭、學生及社會都應是資助體系的承載主體。但事實上在資助政策中國家和高校承擔了作為投資主體和教育主體的責任,學生及其家庭承擔了部分教育成本,而社會機構、團體等資助主體不到位,社會保障部門對大學生的保障缺失,銀行在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中不積極、不主動,社會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助學意識淡薄。導致部分資助項目能否到位成為變數。影響資助工作的正常開展。
2.資助項目不協同,難以有效地配置資助資源?,F行資助政策中各項資助措施是分散實施的,在落實每項資助措施時都是關注最困難的部分學生,因此這種不同資助項目分散實施的方式不利于科學、合理地配置資助項目,容易導致一部分學生資助過度而另一部分學生資助不足。象美國實施的“資助包”方案就是把提供給學生的全部資助合成一個“包”,通過規范合理的配置,協同幫助學生獲得與其困難程度相稱的經濟資助。因此現行資助政策設計對資助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吸取國內外經驗采取針對性的資助方法,才能保證資助的公平性、合理性,也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助資源,提高資助效能。
3.資助結構不合理,不利于學生的自強自立。現行資助體系以“獎、貸、助、補、減”為主要內容。但資助結構不盡合理,主要是無償資助比例偏高,有償資助比例偏低。參考其它一些國家的資助政策,多數資助是有償的、有條件的,尤其以有償的貸款為主,完全無償的、無條件的資助項目很少,目的就在于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必須通過自身努力才能得到資助。因此我國現行資助結構上的不合理性,要求資助工作者必須在操作層面采取有效方法。合理分配有償資助和無償資助,引導學生自強自立,通過自己誠實勞動、信用借款、學習優異等途徑獲得資助,完成學業。
4.精神扶助不重視,忽視受助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F行資助政策側重經濟資助,在精神扶助方面是缺位的,沒有把幫困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育人功能明顯不足。事實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在經濟困難之外還有精神、心理上的困惑,以致有個別學生不珍惜國家的資助,不積極上進,受助觀念存在偏差。學校作為教育主體,具有對受助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責任,而且資助育人效果又是檢驗資助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加強受助學生的教育引導是資助工作的重要環節,如何做好資助育人這篇文章是值得探索的重要問題。
二、充分了解大學生受助意愿是探索有效資助方法的基礎
在現行資助政策體系全面實施的第三個學年。筆者擬定了以大學生受助意愿為主要內容的調查問卷,在一所有三萬多名本科生的高校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46份,并通過社會統計軟件處理問卷統計工作。這次發放調查問卷充分考慮了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涵蓋了四個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F就問卷主要涉及的幾個方面內容分析如下:
1.學生家庭經濟基本情況及學生在校消費情況。學生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3.2%、在500元-1000元的占30.9%,在1000元—2000元的占42.8%,2000元以上的占13.1%。在學生家庭經濟來源方面,45.3%的學生家庭經濟來源是務農所得,打工的占22.7%,靠父母工資的占19.2%,經商占6.1%,其他為6.7%。學生在校消費情況為:學生每月用于吃飯的費用集中在150-350元。其中350元以上占18.7%,250元—350元占44.7%,150元—250元占29.9%,150元以下的占6.7%;學生每月用于其他消費的費用集中在50-150元,其中學生花費在250元以上817%,150元—250元占14.3%,100元-150元占24.8%,50元一100元占33.1%,50元以下的占19.1%。
2.學生曾經獲得及希望獲得的助學方式。調查表明,學生實際能夠獲得的助學方式與希望獲得的助學方式之間是有差距的。學生曾經獲得的助學方式及占比分別為:獎學金16.7、國家助學金20.2%、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18.1%、勤工助學14.4%、困難補助19.6%、校內無息借款55%、社會獎助學金3%、學費減免25%。學生希望獲得的助學方式由高到低為國家助學金(21.1%)、獎學金(20.6%)、國家助學貸款(17.5%)、勤工助學(13.1%)、困難補助(11.7%)、學費減免(8.4%)、社會獎助學金(53%)、校內無息借款(2.3%)。
3.對勤工助學的認識。在對同學們是否在大學期間參加過校內外勤工助學的調查表明,59.6%的同學都參加過,33.9%的同學沒有參加過但打算做,有6.5%的同學沒參加過并不打算去做。進一步對參加勤工助學的目的的調查顯示75.6%的同學參加勤工助學的目的是既鍛煉自己又解決經濟困難,有14.4%的同學只是為了解決經濟困難。還有10%的同學只是想鍛煉自己。
4.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意愿及違約原因。在國家助學貸款的同學是否應該及時還款的調查中顯示有87.6%的同學認為應該及時還款,有10.3%的同學認為不好說,還有21%的同學認為不應該。在進一步對國家助學貸款學生還款違約原因的調查中,同學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按重要程度從高到低分別是:未能順利就業,無穩定收入來源;學生畢業后收入低,還款能力不足;學生的信用意識不足,不愿償還:貸款償還制度自身不健全;學校的貸款教育指導和管理不到位;國家對違約學生的約束機制不健全;銀行管理不到位。
5.對受資助的認識和態度。84.3%的同學認為國家對大學生的資助是對大學生的特別關愛,非常感激:123%的同學認為理所當然,應該資助;1.4%的同學認為不應該資助;2%的同學認為無所謂。
在調查家庭困難的同學受資助后是否應該將學生本學年從事義工活動的情況與其下學年的資助相關聯時發現,51%的同學認為應該,27.3%的同學認為不好說,還有21.7%的同學認為不應該。對同學們受資助后每學年愿意參加義工服務時間的調查表明,42.1%的同學認為應該在20小時左右,26.9%的同學認為應該在30小時左右。16.4%的同學認為應該在40小時以上,還有14.6%的同學認為應該在10小時以下。
三、統籌考慮大學生受助意愿和資助資源狀況,制定有效資助原則
從以上調查發現,大學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較大,學生希望獲得的資助與實際能夠獲得的資助之間有差距,對有償資助如勤工助學、國家助學貸款等有不同認識,同時對受資助的態度及回饋社會的意愿還有待加強引導。為了更好地落實資助政策,優化配置有限的資助資源,也為了資助的公平、公正,充分發揮資助幫困育人的作用,應該明確資助原則,保證資助的有效性。
1.適度資助原則。即對學生充分關懷與適當資助相結合。由于學生在校消費存在較大差距,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從眾心理較明顯,因此從公平角度出發,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應以適度為原則,既要充分關心每個學生,又不能資助過度或資助不足。如果資助額度不足,就不能解決學生實際存在的經濟困難,如果資助力度過大,超過其在校學習和生活基本需要,則受資助的學生會因此相對其他未受資助的學生“富?!?,這就會導致新的不公平。所以,在資助實踐中要關心每一個學生,讓每項資助真正落實到最需要的學生身上,同時要防止資助不足和資助過度兩種傾向。要根據學生不同困難程度給予必要資助,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需要,確保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2.組合資助原則。即有償資助與無償資助相結合。通過對“學生曾經獲得及希望獲得的助學方式”的調查比較。大學生獲得有償資助的可能性更大,但更希望獲得無償資助的學生明顯更多,因此要正確處理有償資助與無償資助的關系,合理配置有償資助和無償資助項目。根據學生的學業情況、經濟狀況、資助需求等選擇合適的資助組合方式。避免有償資助或無償資助過于集中。
3.資助育人原則。即資助與育人相結合。在調查中學生對勤工助學、做義工、國貸還款等問題的認識表明,學生的受助觀念還需加強引導,不能讓學生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而應樹立自立、自強、勇于自我承擔責任的意識。因此在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受助觀念,正確處理受助、自助與助他的關系。特別要強調自助。就是學生自己和家庭要想盡一切辦法籌集學習所需要費用,主動承擔責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很重要的品德就是誠信、感恩、自強,因此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以“誠信、感恩、自強”為主題開展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資助育人作用。
四、進一步完善資助模式,探索有效資助路徑
1.基本思路。根據國家構建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通過分析學生受助意愿和資助原則,筆者認為,有效資助方法就是實施“獎、貸、助、補、減”“五位一體、聯動互補”的資助模式,充分發揮各項資助的聯動作用,提高資助效能。一是從制度設計上加以規范。不斷優化調控措施;二是從技術層面加以控制,建立功能齊全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包括學生資助信息管理);三是依靠基層耐心細致的工作加以把關。這里主要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做好分析判斷從而做好組合資助工作,才能真正做到聯動資助;四是對特殊學生給予特別資助。如對孤兒、殘疾學生、烈士子女、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學生,要給予特別關心,并盡量給予無償資助。只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合理分配資助資源。才能讓多種資助項目真正聯動起來,實現效能最大化。
2.總體要求。以確保沒有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為目標,以適當資助、組合資助、資助育人為原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總體要求是滿足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基本需要。為此,對資助額度的下線標準是:只要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一般應給予資助,不能認定某學生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不給予任何資助。上線標準是:不超過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之和。包括學費、住宿費和基本生活費?;旧钯M以學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為參考標準,適當考慮大學生發展需求所需的合理開支。
3.技術路徑。針對國家出臺的資助政策,根據各校實際情況,為了進一步完善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校內無息借款、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社會獎助學金等多元聯動資助體系的運作模式,明確具體操作辦法??梢詫⒏黝惇?、助學金按主要用途分為解決學費(A類)和解決生活費(B類)兩類。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渠道,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費減免和大額社會獎助學金等資助項目為A類(其中國貸為有償A類資助金,其它為無償A類資助金)。主要用于解決困難學生學費問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渠道,勤工助學、校內無息借款、困難補助和小額社會獎助學金等資助項目為B類,主要用于解決學生基本生活費用。
在此分類基礎上,根據上述資助原則和要求,可以進行不同的組合資助。具體方法為:學生每學年可同時享受A類和B類資助金,但只能享受一次無償A類資助金;若一學年享受兩次A類資助金(含有償資助金),則不再享受B類資助金;學生每學年享受B類資助金原則上不超過二項。
五、加強資助效能分析。不斷改進資助方法
1.一切資助方法都必須為資助基本目標服務,這是提高資助效能的前提。資助基本目標就是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影響學業、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因此必須準確認定經濟困難學生,并對已經被認定為經濟困難的學生必須給予適當關心。在制度層面和實際工作中都要不斷探索和改進資助措施和辦法,確保實現這個基本目標,這是衡量資助方法是否有效及資助效能高低的前提條件。
2.保證公開、公平、公正,是有效資助方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資助效能的根本保證。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就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同時資助涉及學生的切身利益,關注度很高,在落實資助政策時,如果沒有公開、公平、公正,就會引起新的不公平,相應的資助方法也不是有效的。所以在制度設計時,要進一步規范相應的組織機構、工作程序、工作要求,進一步規范各項工作,盡可能減少產生不公平的可能性。
3.加強有關資助數據分析。檢驗資助效能。利用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的分析功能,可對資助效能進行分析,重點監測幾個指標:一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助率,即每學年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際受資助的覆蓋面,一般情況下應達到資助全覆蓋;二是受助額度分析,即學生所獲得的資助額度是否與其困難程度相匹配,有沒有資助額度不足或資助過度的情況;三是有償資助與無償資助集中度分析,即每個學生獲得的資助項目組合要科學、合理,有償資助或無償資助是否存在過于集中的問題。
4.跟蹤學生受助觀念的變化。考察資助育人效果。通過對受助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形式,也可通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從多側面了解受助學生的受助觀念是否正確,感恩意識、自強精神、社會責任感等方面是否進一步增強。資助育人效果如何是體現資助效能的一個軟指標,也是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改進資助方法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