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主黨派”稱謂是中國共產黨為區分中國社會各政黨的政治態度而采用的,它產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民主運動,在戰后反對內戰、獨裁的斗爭中得到廣泛認同?!懊裰鼽h派”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其他黨派的統稱?!懊裰鼽h派”作為經由歷史凝固的特定政治稱謂。并為中共、民主黨派和人民群眾廣泛使用,現階段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關鍵詞:民主黨派;民主黨派稱謂
中圖分類號:D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7-0054-04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基本的政治制度。當代中國政壇除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之外,還有八個參政黨,即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和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將中共以外的這些黨派稱為“民主黨派”。近有論者提出,民主黨派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完成民主革命和進入社會主義后,這些黨派的階級構成、性質已發生了歷史性的根本變化,“民主黨派”稱謂已不具有原來的內涵,而賦予了新的內容,因此,主張改變“民主黨派”這一表述。也有論者建議將我國民主黨派的稱謂宜改為參政黨。究竟何種稱謂更科學、更貼切?對此。本文試圖結合對民主黨派稱謂由來的考察談點認識。
對中國社會各政黨的政治態度作出分析,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由于中國近代以來,國家外無獨立、內無民主,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此,對民主和革命的態度,就成了中國共產黨判別其他政黨政治態度的依據。不過,在抗日戰爭以前,中共并沒有概括出“民主黨派”這一提法,其原因主要是中共將各政黨對于革命的態度、而不是對民主的態度作為判斷政黨政治傾向的主要標準,因而使用了“革命黨”和“反革命黨”這類相對應的概念。如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及時指出“國民黨已經是赤裸裸的軍閥官僚豪紳資產階級的反革命黨了?!闭J為國民黨改組派“絕對屬于反革命的營壘”。雖然中共也曾使用過“民主派”的字眼,但也要在前面加上“革命的”或“非革命的”這類限定詞。如1922年中共在醞釀建立統一戰線時,就認定“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而進步黨則是“非革命的民主派”。鄧演達等領導成立的中華革命黨即第三黨(1928年),是為大革命失敗后的第一個民主黨派,可由于中國共產黨認識上的局限,不承認中間勢力的存在,并以是否贊成中共革命的主張作為判斷政黨政治態度的唯一標準,對它作了不切實際的評價,認為“從性質上說,第三黨沒有成為獨立政黨的可能’,“從事實上說,則第三黨現在的活動已經證實他是反工農暴動效忠于豪紳資產階級的蔣介石走狗”??谷諔馉幈l前,中國社會雖然成立中國青年黨(1934年)、國家社會黨(1934年)等幾個中間黨派,但它們既由于國民黨實行“黨外無黨”的一黨專政政策。處于非法地位而深受壓迫,也由于中國共產黨認識上的局限,而不承認其進步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翱谷铡迸c否就成了判斷政黨政治態度的主要標準。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大力促使下,各黨派捐棄前嫌,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各抗日黨派和愛國團體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是要取得抗戰的勝利,還必須給人民以民主,調動人民抗戰的積極性,實行全面的抗戰路線,民主對抗戰有著特殊的意義。因此,對民主的態度,也成了判斷政黨政治傾向的一個標準。不過,在1944年10月前,中共為推動國民黨抗戰,在促進民主方面作了必要的讓步,而強調各政黨的抗日方面。見諸文件、報章,中共對黨派的分析一般都使用“抗日黨派”、“愛國黨派”這樣的字眼。如1940年8月13日,中共指出在統一戰線問題上,要反對“左”和右的錯誤,“團結各抗日黨派、各抗日團體將抗戰進行到底”。屢次要求國民黨政府取消黨禁,允許各抗日黨派的合法存在。1944年5月,林伯渠向國民黨中央提出解決目前若干急切問題的意見。要求國民黨;“承認中共及各愛國黨派的合法地位”。有人認為“民主黨派”的稱謂最早出現在1938年10月。其主要依據是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政治報告。報告指出:“……在一切有意和我們合作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產黨必須采取和他們一道商量問題和一道工作的態度。那種獨斷專行把同盟者置之不理的態度,是不對的……”但是據筆者查證1944年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1947年版《毛澤東選集》第六卷以及1944年11月25日《解放》第57期所發原文,發現其中并沒有“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稱謂。前處所引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系“同盟者”之誤。其原文是“在一切有同盟者存在的地方,遇事應與同盟者協同去干,獨斷專行,把同盟者置之不理的態度是不對的……”還有人認為,“民主黨派”稱謂最早出現在1941年3月。其主要依據是《毛澤東選集》中所附錄的《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其中記述:“……第二個‘十二條’是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作為共產黨的部分參政員出席國民參政會的條件,向國民黨提出的臨時辦法。內容如下‘……二、立即停止全國的政治壓迫,承認中共及各民主黨派的地位,釋放西安、重慶、貴陽及各地的被捕人員……”’這里的“民主黨派”系“愛國黨派”之誤。
然而,抗戰以來,民主與反民主的斗爭一直存在??箲鸪跗冢瑖顸h迫于形勢的需要在政治上開放了一點民主,并于1938年成立國民參政會,邀請共產黨、青年黨、國社黨等在野黨派的領導人參加,商討國事。但是,國民黨并未改變其一黨專政的基本立場,拒不承認中共及其他抗日黨派的平等地位。1939年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后,陸續出臺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異黨問題處理辦法》等一系列反民主法令,加緊了對各在野黨的壓迫和摧殘。這種情況下,各在野黨普遍萌生了失望和不滿情緒。中共認為,“改組中央政府,廢除一黨統治,……應成為今后中國人民中的政治斗爭目標,以反對國民黨一黨統治及其所欲包辦的偽國民大會與偽憲”。周恩來在《如何解決》的演講中指出解決時局危機的關鍵在于建立各抗日黨派的聯合政府。1944年12月15日,毛澤東在《1945年的任務》的演說中。號召“為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而奮斗”。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淪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多次使用“民主黨派”這一特定含意的稱謂,并提出了“一個為各個抗日民主黨派互相同意的最低限度的具體綱領”,其主要內容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國民黨政府需“承認各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并鄭重表示“共產黨人愿意協同各民主黨派、各部分產業界,為上述目標而奮斗”。這是民主黨派稱謂最早的來源。1945年5月14日,劉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指出,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政治報告,為如何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如何建設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制定了全國人民和一切民主黨派共同奮斗的偉大綱領。”周恩來在七大的演說中,也使用了“民主黨派”稱謂。可見。以“民主黨派”取代以往“抗日黨派”稱謂,是中共慎重考慮后的集體決定。這樣,就以對民主的態度為分野,將包括中共、民主同盟、國民黨民主派在內的各黨派和堅持獨裁的國民黨區別開來。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這時提出民主黨派這一概念,一方面固然因為爭取民主已成為國內政治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也是對這些黨派在抗戰政治中的作用的科學概括。抗戰以來,這些黨派既為團結抗戰,也為實現民主奔走呼號。1939年9月到1940年9月,這些黨派和中共一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規??涨暗拿裰鲬椪\動,要求國民黨政府實行民主憲政。皖南事變后,他們開始認識到無論民主還是抗日,都不能迷信蔣介石。如1941年3月由“三黨三派”(即青年黨、國社黨、第三黨、救國會、職教社、鄉建派)聯合組成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把“政治民主化”作為基本的政治主張之一,并表示“民主政團同盟從成立之日起,其目的在實現中國的民主”。當1944年國統區陷入全面危機時。民主同盟主席張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今弄到了政治、經濟和軍事都陷入十分困難之中,非實行民主來喚起民眾,團結官民,修明內政,不足以挽救危亡”。因此,當中共一提出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時,便得到這些黨派的積極響應,民主同盟在1944年雙十紀念日并明確要求國民黨“立即結束一黨專政,建立各黨各派之聯合政權,實行民主政治”。于是以中共為首的各在野黨派聯合起來,發動了一場持續數年的旨在要求結束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憲政的民主運動,1944年下半年上升為爭取建立聯合政府的運動。
抗戰勝利后,由于日本的投降及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民主黨派”稱謂便順理成章地取代了“抗日民主黨派”的稱謂,并在反對國民黨獨裁、內戰的斗爭中廣泛地使用開來。如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對目前時局宣言》明確表示中共愿與“其他民主黨派,努力求得協議,以期各項緊急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戰后,相繼產生了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等一批新的民主黨派。民主運動力量的壯大,沖擊了堅持內戰、獨裁政策的國民黨統治。于是,國民黨蔣介石一方面鎮壓民主力量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利誘拉攏右翼黨派,以達到打擊、分化民主力量的目的。1946年7月,周恩來在譴責國民黨摧殘民主力量的卑劣行徑時指出,“昆明兩次政治暗殺,足以根本動搖全國各民主黨派與國民黨當局團結合作的大局”。在青年黨、民社黨追隨國民黨參加“國大”后,中共指出:“現在只有中國共產黨與真正民主黨派,才一直為堅持去年一月停戰協定與政協路線而斗爭”。1947年10月,由毛澤東起草宣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頒布的第一項政策就是要建立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并宣告這是中共“最基本的政治綱領”。1948年5月1日,中共又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民主黨派”這一稱謂,迅速獲得那些為爭取民主、不依附國民黨的黨派的認同。如1945年9月中旬,中華民族解放委員會領導人章伯鈞對《新華日報》記者發表對時局的談話中,就使用了“民主黨派”這一稱謂,他說:“國民黨應立即結束黨治、實現民主,給人民以民主權利,并承認現有一切抗日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945年冬,《中國救國會政治綱領》就公開要求國民黨政府“明令承認各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1946年1月,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主張“國內一切民主黨派,一律處于合法平等地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宣言鄭重要求恢復三大政策?!叭莨舱?,亦應擴大為聯合國內一切民主黨派之政策”。
不過。這些黨派廣泛使用“民主黨派”這一稱謂,還是在1947年以后。因為其時蔣介石加緊了對民主黨派的迫害,并宣布民盟為非法。這些追求民主的黨派在中共的幫助下,放棄了對蔣介石的幻想,認識到自己在爭取民主斗爭中的作用。如1948年1月19日,民盟在其《三中全會政治報告》中公然申明自己“是人民的民主黨派”。這些黨派還多次聯合起來,以“民主黨派”的名義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如1948年5月5日,發表了《各民主黨派響應中共“五一”號召的通電》,。1948年10月22日,發表《各民主黨派為美帝侵華向聯合國大會控訴》。1949年4月23日,發表《中國各民主黨派聯合聲明竭誠擁護進軍命令》。據現有資料來看,最早視自己為“民主黨派”的是中國民主同盟。1945年10月11日。民盟在回顧該黨歷史時就指出,為了適應那客觀環境的要求?!坝谑钱a生了這個民主黨派聯合體的同盟。民國三十三年經過一度改組,把民主黨派的聯盟改為廣大民主人士的聯盟”。
應該指出,“民主黨派”在廣義上理解,也包括中國共產黨。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不僅其他民主黨派把中共看作是民主黨派。而且中共也把自己看作是民主黨派中的一員。如張瀾在1949年9月21日召開的新政協開幕講話中解釋道,“中國政治會議本來是各民主黨派、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將來的新政府,又是一個各民主黨派、各民主階級的統一陣線”。1949年4月3日,中共和其他九個民主黨派聯合發表了《各民主黨派聯合聲明反對北大西洋公約》。張聞天在1949年9月新政治協商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講話中表述?!爸袊螀f商會議本身是各民主黨派、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將來的新政府,又是一個各民主黨派、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贝撕螅懊裰鼽h派”這一稱謂才逐漸成為專指中共以外的堅持民主立場并接受中共領導的黨派的統稱。
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黨派除中國共產黨之外。另有11個民主黨派。他們是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及中國人民救國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和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此后。這些黨派進行組織調整和修改黨章,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49年11月,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合并到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同年12月。中國人民救國會認為“歷史使命已完成”,遂宣告解散。從而形成共產黨一黨執政,八個民主黨派參政,多黨派合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逐漸進入社會主義,盡管這些黨派的階級構成、性質和作用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這些黨派仍都自稱“民主黨派”。在全面開創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這些黨派在其新的綱領中仍明確規定它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
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以后,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今天,“民主黨派”這個稱謂是否還適宜呢?回答是肯定的,其理由在于。
1.民主革命的完成,這些政黨的階級構成、性質和作用確已發生了變化。但并不等于說這些政黨追求和推進的民主事業業已終結。實際上,民主的內容和性質是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這些黨派對民主的認識也是在不斷前進的。一般說來。1947年10月以前,這些黨派具體主張雖各有不同,但它們追求的民主本質上還是資產階級民主。它們政治上大都聲張采用西方的議會制、內閣制;經濟上,主張土地私有,、“以漸進方式完成土地國有”,除一些“獨占性企業”由國家管理外?!捌渌磺衅髽I均可由私人經營”,“國家必須以全力培養資本”,主要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愿望。但由于蔣介石堅持獨裁、內戰。對民主黨派加緊迫害,事實從反面教育了民主黨派,使他們逐漸認識到歐美式資產階級民主模式在中國行不通,轉而擁護新民主主義的民主。如1948年1月,民盟一屆三中全會決議。贊成中共的土地改革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1947年2月,農工民主黨《黨務報告》指出,中國民主革命,“不是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是進步的民主,以社會主義為歸宿”。致公黨于1949年1月28日發表聲明,表示“自當同為新民主主義而奮斗到底”。周恩來后來總結民主黨派的動向時說道,“這個時期用一句話說,就是‘一面倒’,倒在新民主主義方面”。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共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這時的民主已屬于社會主義民主的范疇。
2.民主黨派這個稱謂。實際上是各民主黨派用自己艱苦曲折斗爭的歷史贏得的光榮稱號,是他們在斗爭實踐中政治上重大轉變的光榮記錄,也是中共支持、幫助和團結他們共同奮斗的結果。它們既各有特點,又都具有共性。“民主黨派”稱謂就是對共性的最好涵蓋。關于各黨派名字的排列順序,也是根據它們參加愛國、民主斗爭的歷史與貢獻,它們響應“五一口號”及其對新中國的重要意義,并經過協商之后形成的格局。
3.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仍然是各民主黨派主要的政治職能。我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專政的權力雖然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但這個權力相當集中相當大的,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忽視民主”,“要經常注意擴大民主,這一點更帶有本質的意義”。中共處于執政黨地位。領導著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政權,非常需要聽到各種意見和批評,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各民主黨派是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發揮監督作用的一條重要渠道。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形象地指出,“所謂互相監督,當然不是單方面的,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大家知道,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本葒鴷窃诿珴蓶|出訪蘇聯期間自動宣告解散的,毛澤東回國后曾予以批評。認為其存在對民主政治建設有好處。鄧小平也早就指出,“有監督比沒有監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產黨總是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民主黨派就可以從另—個角度看問題、出主意。這樣,反映的問題更多,處理問題會更全面,對下決心會更有利,制定的方針政策會比較恰當。即使發生了問題也比較容易糾正”。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實際上就是擴大民主,就是大家共同負責,把中國的事情辦好。誠如江澤民所指出的那樣,“我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在于: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各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和反對黨,而是同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友黨和參政黨;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互相監督,促進共產黨領導的改善和參政黨力量的加強?!?/p>
由上可見,那種認為現階段“民主黨派”稱謂已不適宜的論者,是只看到這些黨派的性質、作用發生變化的一面,而忽視了民主性質的變化以及現階段民主黨派的主要政治職能。
那么,中共稱這些黨派為“民主黨派”好呢。還是稱“參政黨”或“友黨”好呢?現階段,各民主黨派與中共一樣,在法律上都具有平等地位,組織上具有獨立性。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同中共通力合作,成為中共的親密友黨。中共與民主黨派互稱友黨也是可行的。但中共與民主黨派的關系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友黨關系,它還是一種新型的政黨關系,即中共對各民主黨派實行政治上的領導;在政治上,既是聯盟關系,又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皡⒄h”、“友黨”與“民主黨派”稱謂相比,前者更富有情感色彩,體現了友善與平等、謙和的精神。但它的內涵不如后者嚴密和確定。而“民主黨派”這一稱謂較好地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它既能使人易于聯想到這些黨派為民主奮斗的歷史。又能反映現階段這些政黨的使命,能從中激起一種歷史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懊裰鼽h派”作為特定的政治名詞。經由歷史的凝固,它的內涵與外延都相對穩定,并為中共、民主黨派和人民群眾廣泛使用,其使用頻度遠遠高于“友黨”這一稱謂。比較而言,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共稱這些黨派為“民主黨派”仍然可行。且比稱“友黨”更規范、更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