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前后相繼的不懈探索,形成了規律性的認識,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在進入新時代新階段以后,我們將在新的起點上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發展,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探索;基本原則;現實路徑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7-0016-0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我們自己探索出來的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21世紀、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發展等前后相繼的不懈探索。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形成了規律性的認識,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則和內在規律,對于我們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推動中國的不斷發展進步,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
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后。我們黨先后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兩次大的探索。第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進行的探索。這次探索,一方面我們積極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以蘇為鑒”探索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總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十年總結》等著作,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正確的思想,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起點和思想基礎。但是這一次雖然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了探索,取得了寶貴的歷史經驗,雖然我們的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的某些具體特點,但從質的方面看,中國的社會主義和以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是屬于同一種類型,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二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黨的領導集體進行的探索。這一次探索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需要集中回答和解決的基本問題。正是在對一系列基本問題的回答和解決中。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揭示中,逐步確立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第一個階段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問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1982年鄧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到黨的十三大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道路,再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形成比較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探索過程伴隨著實現“兩大轉變”。這就是:一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二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改革開放。這是我國開辟和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標志。
第二個階段是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面對變化了的世情、國情、黨情。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創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地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98年12月,江澤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二十年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