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黔東南苗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苗族先民在適應和改造本民族獨特自然生存環境的歷史過程中所總結、提煉出的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與人和諧相處為基本原則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本文從低碳經濟的背景入手,分析指出低碳不僅是一種社會存在的狀態和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而且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然后從苗族對森林、水資源的保護,對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農作物種植方面的經驗,低碳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五個方面闡述了黔東南苗族生態文化內涵,最后提出苗族生態文化對低碳經濟的啟示:傳承苗族文化、保護自然環境,加強低碳經濟體制機制建設,倡導低碳消費等觀點。
關鍵詞:低碳 黔東南苗族 生態文化
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人類對自身行為和思想的反思,為人類自我拯救、自我解放發現創造性的出路。將創造一個低碳化的可持續的社會,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
黔東南苗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苗族特有的生態倫理價值與生態環境保護所形成的道德規范,在今天大力倡導的“低碳社會”視域下對它加以新的闡釋,將其合理的價值進行現代轉換,不僅可以對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有助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溝通和互相認同,構建多元文明之間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的格局,對于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實現人類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黔東南苗族生態文化形態
黔東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該地區少數民族有很多保護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傳統觀念、法制、規定和習俗,這些認識實質表現為一種樸素的或者超前的共生意識和敬畏生命思想,他們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情況,同時也體現了文化對森林及生態資源保護和低碳經濟的影響和作用。
黔東南苗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苗族先民在適應和改造本民族獨特自然生存環境的歷史過程中所總結、提煉出的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與人和諧相處為基本原則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其自然生態觀的主旨是調適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并與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
1.對森林、水資源的保護
苗族多分布在山區,對山林有特殊的親切感。為了管理、使用好這些自然資源,苗族先民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制了一系列帶有生態保護傾向的鄉規民約。通過這些鄉規民約,使之為苗族人民所共同遵守,從而使苗族地區很好地維持了生態平衡。
在苗族看來,萬物都是自然的產物,萬物的興起都與楓樹有關。正所謂“千樣是楓木樁生,百樣是楓木樁生”。《苗族史歌》中也唱道:“砍倒了楓樹,變成千萬物。鋸末變魚子,木屑變蜜蜂,樹心孕蝴蝶,樹枒變飛蛾,樹疙瘩變成貓頭鷹,半夜里‘高鳴高鳴’叫,樹葉變燕子,變成高飛的鷹,還剩下一對長樹梢,風吹閃閃搖,變成繼尾鳥,它來抱蝴蝶的蛋。”后來,蝴蝶媽媽生下十二個蛋,經過繼尾鳥(傳說中的一種巨鳥)的耐心孵抱,孵出了龍、虎、蛇等和人類的始沮姜央,姜央造人,人類由此繁衍。苗族先民已經樸素地認識到:人類和其他生物擁有共同的祖先,是自然界系統中平等的有機組成部分。直到現在,許多苗族村寨仍然虔誠地崇敬楓樹,認為楓樹就是人類的發源地,又是去世祖先的棲息之所。這種視大自然和人類為“生命一體”的觀念,其中蘊含的“生命和諧、平等共存”的意識,深刻反映了苗族先民的自然觀與道德觀在某種程度上的契合。苗族從對自然界的直觀體驗中所得出的關于人類起源的樸素認識,揭示了一個生態理念,即自然是社會的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苗族先民深諳“封河才有魚,封坳才生草,封山才生樹”的道理。其榔規理詞這樣規定:“燒山遇到風,玩狗雷聲響。燒完山嶺上的樹干,死完谷里的樹根,地方不依,寨子不滿;金你郎來議榔,羅棟寨來議榔……議榔育林,議榔不燒山。大家不要伐樹,人人不要燒山。哪個起歪心,存壞意。放火燒山嶺,亂砍伐山林,地方不能造屋,寨子沒有木料,我們就罰他十二銀子。”這些規約都是要求人們自覺愛護山林,保護生態環境,凡是有損害行為均要按榔規、理詞來處罰。這種保護自然資源的習慣法,雖不具有現代環境保護法的科學性與嚴密性,但其中所體現的強烈的生態意識,卻是苗族先民留給我們的道德文化遺產。
2.對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 ,從實質上說,物質層面的生態文化是苗族生態文化的主體和載體,其他觀念和制度層面的生態文化都只是物質層面生態文化的反映和概括。苗族很早就以農耕為主,多種植水稻。因此,從物質層面來看,苗族的傳統生態文化類型屬于農耕型生態文化。
苗族有耕種水稻的整套基本知識,在壩子地區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耕地主要是水田,其次是旱地、火煙地、園地等。苗族對水田的耕作較精細,一般都實行三犁三耙后才插秧。“凡田細作,至少三犁三耙,多達五犁五耙。多犁耙,泥才爛,田坐水,經旱魔。”苗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苗族人民掌握了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的農事技術,積累了不少寶貴的原始生態農業經驗。這些都體現了苗族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注意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意識。
刀耕火種是貴州喀斯特山區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種一般要經歷焚燒草木、播種、看護和收割幾個主要過程。刀耕火種農業“依賴了火耨的功效。火把樹木燒成灰肥,把害蟲尤其是雜草燒死,同時把土壤燒松、燒透。”在人口稀少、山林廣布的貴州民族地區實行輪歇耕作具有重要價值。
同時,苗族的傳統耕作中有不少地方實行田間套種。田間套種經濟作物為了做到地盡其力,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苗族農民經常在田間套種麻、竹、豆等經濟作物。《苗族史詩》載:“姜央開的田,田里邊插秧,田坎上栽麻,麻長三庹高。姜央開的田,田里邊插秧;田坎腳種竹,竹筍就有三庹長。”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全過程中不斷進行循環,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3.低碳生產方式:農作物種植方面的經驗
苗族充分認識到了氣候、季節、土壤、水分等自然條件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在作物種植時充分尊重自然規律。關于作物種植的時間,苗族諺語里面這樣說道:“布谷鳥開叫,播種季節到。”“正月栽竹,二月栽木。”“五月栽苕用籮挑,二月栽苕裝荷包。”這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經驗。因為這時的氣溫、水分都非常適合苗木的生長。
對于作物栽培的地點,苗族也非常講究。苗諺云:“杉木栽在溝溝里,桐子栽在田坎上;果子栽在寨子邊,樅樹山頂也能栽。”《苗族史詩》的《楓木歌》則這樣唱道:“榜香栽樹秧,松樹栽哪里?杉樹栽哪里?楓樹栽哪里?松樹厚衣裳,不怕冰和霜,栽滿大高山,四季亮蒼蒼。杉樹翠又綠,樹干直又長,栽在大山中,長大作棟梁。楓樹枝椏多,楓樹枝椏長,栽在山坳上,苗家來歇氣,漢家來乘涼。”苗族農民有稻田養魚的悠久傳統。《苗族史詩》這樣唱道:“開荒要留溝,留溝讓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養魚。”這樣既能肥田,又能益苗,魚在田中來回吃草、吃蟲,能起除草、治、松土、增肥等綜合作用,代替了稻農的人工中耕除草,減輕了稻農的勞動程度。促進稻禾的有效分蘗和谷粒飽滿,此外,由于魚類在稻田中能消滅危害人畜健康的蚊幼一孑孑,這樣就有效地改善農村的衛生條件,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同時稻田養魚將水稻種植業與水產養殖業結合起來,互相利用,形成新的生態農業,因此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產品的生產、產品的使用和廢棄物的處置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
4.“原生態”的低碳生活方式
苗族居住的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筑,房屋的形式各地不同,最著名的要數山區的“吊腳樓”,既科學、舒適又美觀,通風和采光條件是我們現代城市里的盒子式建筑不可比擬的,他們追求的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環境,而這種生活理念也恰恰符合了我們所提倡的“低碳生活”。
在飲食上,苗族會根據不同季節食用某種食物達到一定的保健或治療作用。如清明節前后采摘清明菜洗凈,加入糯米飯中做成“清明粑”蒸熟食用,可以清熱解毒或治勞傷筋骨疼痛;夏日則常以酸菜、酸湯為菜肴或飲料,可生津解暑、開胃止瀉;冬臘月則釀制糯米甜酒食用活血行血、補體御寒。
同時,苗族常利用節日或農閑時間,以家具或農具作體育運動器材,舉行拳、棍、刀、弩、叉術及板凳舞、猴兒鼓等項目比賽或表演,既娛樂了情志又鍛煉了身體,起到了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作用。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等等。
苗族的“人從樹中來回到樹中去”的宇宙觀、生命觀恰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詠唱的那樣“充滿勞績,又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因此,苗族“詩意地棲居”的生活態度,可以作為人與自然環境的美學建構的基本框架。苗族人的自然淳樸的生活方式對現代人有很多啟示:田野牧歌的樸實生活、生死兩安的生命信仰、追求身心與精神的享受和健康的身體活動方式、一顆包容萬物的心靈,才會使人心理健康,并最終提升生命的質量和意義,在充分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時,獲得滿意幸福的人生狀態。苗族生態文化反對資源的浪費和物質的揮霍,反對經濟的無止境增長,主張更節約、更自然、更和諧、更人性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以便更符合生態文明時代的新的發展模式。它所含蘊著的整體思維特征、關愛生命的意識、追求精神優游的境界,無不體現出低碳理論觀念,這些文化資源經過現代轉換,更是深入到了西部廣大人民群眾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
5.苗族生態觀念中的宗教文化
苗族自古有一種神林信仰,村寨中的大樹,常被人們稱為“神樹”。大部分苗族寨子附近都要選擇一片山林,作為神林(當地一般稱為風水林),在節日時在祭祀山神時候一起祭祀樹神(或稱樹王)因此,苗族有個古老的規矩:凡是寨頭村邊的松杉、楓木,任何人都不準亂砍或損壞。這種“萬物有靈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約束了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林地資源得到了保護,從生態意義上說,形成了一種保護力,使村寨周圍保存有一片翠綠的樹林。”
事實上,自然崇拜的實質是對自然價值的希冀和依賴,對于和諧苗族社會的人際關系、養成文明良好的習慣都有重要意義。如苗族對“風景林”、“風水秫”、“祭祀林”的禁伐、對神樹的保護等禁忌習俗,看似愚昧迷信,束縛了人們的生產實踐。實則不然,這其中充滿著樸素而實用的生態智慧:封山育林是基于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利益的考慮。而黔東南一帶的苗族,認為風、雷電有不滅的“靈性”,若觸犯了必遭懲罰。他們常常把遭到雷擊者看成是因為糟蹋糧食、欺辱父母或行為不檢所致,年長者常以此告戒后生晚輩。這種雷神崇拜,事實上起到了促使人們珍惜糧食、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的教育作用。
苗族將生態智慧、生態倫理、生態維護全部和苗族信仰及文化融為一體,在傳統社會中,這樣的信仰被大家所接受,形成一種集體意識,對維護生態平衡作用非常明顯。具有“神性”的生態文化通過各種規約和社會禮儀來表述,經過現代社會及外來制度的沖擊,以及人們對傳統信仰虔誠度的變化。這樣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有所削弱,必須與現代文化管理制度結合才能真正有效,起到明顯的作用。
二、苗族生態文化對低碳經濟的啟示
從表層看,低碳是一個技術問題,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個人類文化和生存方式的取向、人類總體行為方式自覺的問題。它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或企業盈利及生存模式,而是一種社會存在的狀態,以及社會制度發展的狀態。只有樹立了社會低碳發展的政治思想和觀念,建立起低碳發展的制度框架和制度體系,才能促進人們積極主動地降低能耗,才能促進整個社會朝著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目標轉型。
現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跟黔東南苗族傳統生態文化具有一定的形似性,但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建立在現代經濟高度發展的前提下,更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當代人與后代人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理性自覺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初級、自發的“原生態”低碳經濟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苗族傳統的生態道德觀的中心是關愛自然、關愛生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并不是原始的、粗陋的低級文明,而是與現代生態倫理相吻合的高級文明。它所提倡的生態道德理念,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的價值觀,與自然相適應、相和諧的社會活動和節制儉樸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推廣而又能夠推廣的。
生態文明已成為人類21世紀的選擇,它已經成為環保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價值取向,并逐漸轉化為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苗族的生態道德觀不僅能對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而且對經濟欠發達國家的生態現代化建設也能提供借鑒作用。那些生態化的元素正是我們今天所要挖掘、借鑒的人類文化財富之一。
黔東南苗族生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態倫理與生態哲學體系,為我們今天的環境保護政策選擇與改變人們環境相關行為,倡導低碳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1.傳承苗族文化,保護自然環境,珍惜一切生物生命
人在自然環境中處于怎樣的地位,人應該如何處理與其他生物的關系,在解決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應該如何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納入尊重自然的系統中,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與解決,形成了苗族關于宇宙、自然、人生倫理觀與道德觀和與此相關的生活方式。苗族是一個遷徙民族,遷徙的原因是人多地少,環境資源匱乏,苗族大多居于高山峽谷,自然環境脆弱,自然資源彌足珍貴。苗族生態道德是以保護自然環境、愛惜自然資源為出發點。苗族的生活觀念與行為,他們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都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并以此為主線展開延伸,保護自然環境,珍惜一切生物生命是苗族生態文明與生態道德觀的基本特征。
2.充分借鑒苗族社會組織形式,加強低碳經濟體制機制建設
制度是社會運行的規則和社會組織結構機制的規則,制度經濟學認為,人首先是“社會性的”和“組織性的”,然后才是“經濟性的”,任何個體都是被作用于某種制度的規范,或文化、組織的的框架之下。如果社會的整個運行系統是良好的,那么,個體就會對所在的制度、文化和組織起反作用力。這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良性循環就構成了整個社會的運行系統。
苗族社會的寨老制、鼓社制、鄉規民約主張奉行和諧節制的生活方式,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在處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自然環境保護關系上,苗族的生態文化更注重保護。保護生存環境,保護一切生物,是苗族生態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出發點。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苗族傳統倫理主張個人服從社區。認定自然的物產歸自然,社區的財產歸集體。比如“鼓社林”當屬于整個“鼓社”,任何人都不會占為已有。禿杉作為神樹不管長在誰的田埂上,菜園里,個人只有保護的義務,沒有砍伐的權利。只有社區的統一管理和使用,才能有效地控制個人欲望的膨脹而對自然資源進行搶占與破壞。全面地保護自然環境,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服從社會組織與社會道德規范,以此來協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苗族生態道德的主要內容。
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社會,是與以往的工業社會不同的環境,這些不同,不僅僅是多了幾個發明,汽車少用了多少汽油,這些現象所表現的是簡單的形式。這些不同是從內到表,從上至下的整個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這首先是制度體系的變化,如果制度體系不從實質上進行調整,那么,表面上的形式變化就都只是暫時的、不穩定的。正像制度經濟學理論所主張的那樣,個體的經濟行為取決于他所依賴的制度環境、組織環境和文化環境而定。
發展低碳經濟,技術創新是根本,制度創新是保障。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工作目標要求,借鑒和吸收低碳經濟的先進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構建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比如政府可以通過低碳產業規劃、財政稅收的扶持、金融融資的支持,引導企業進入低碳產業、發展低碳產品。同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全球建立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力爭在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碳減排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3.倡導低碳消費,少一些物質欲望,多一些精神富足
對消費生活的選擇上,苗族更注重節制消費。簡單、節儉是苗族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苗族社區的寨老,牯臟頭嚴格以生態道德的規范管理社區,使苗族社區世俗社會的基礎設施、物質產品、生活方式都極為簡單樸素,而人們更注重于信仰世界和精神的追求,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從而保證了苗族地區森林生態的完好,綠色植物的生產量永遠大于消耗量,野生動物與植物資源豐富而多樣。
低碳消費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低碳消費方式特別關注如何在保證實現氣候目標的同時,維護個人基本需要獲得滿足的基本權利。在面臨資源與環境約束的情況下,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用于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費。人們應該認識到:生活質量還包括環境的質量,若環境惡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最終會下降。在環境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費方式是一種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的消費方式。
在目前我國社會條件下,廣義的低碳消費方式涵義包括五個層次:一是“恒溫消費”,消費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二是“經濟消費”,即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經濟;三是“安全消費”,即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續消費”,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領域消費”,轉向消費新能源,鼓勵開發新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拓展新的消費領域,更重要的是推動經濟轉型,形成生產力發展新趨勢,將擴大生產者的就業渠道、提高生產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產對象的新價值標準。
低碳消費方式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環節。低碳消費首先需要一種態度,然后形成一種習慣,最后定型為一種價值觀。低碳消費方式代表著人與自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式發展。低碳消費方式的實現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社會消費文化和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因此,推行低碳消費方式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隨手關燈、步行上班、減少電梯使用、購買小排量汽車、使用環保購物袋、教材循環利用、廢物再利用等行為正成為眾多城市居民的自覺行動。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新形勢下,已經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含義。
人類要發展生態文明,中國要發展低碳經濟,這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而更是一個生態文化理念的傳播的價值導向問題,亦即生態文化建設問題。文化決定理念,理念決定制度,制度決定技術,技術決定市場。因而,低碳經濟就不只是經濟基礎的范疇,而應是意識形態的范疇,發展低碳經濟不僅需要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科技創新,而且更加需要大力弘揚包括苗族生態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節儉文化,增強環保意識。培育全民低碳意識,營造低碳消費文化氛圍,社會組織積極推進低碳消費方式,公民廣泛參與低碳消費方式,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取向。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