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國務院審議并通過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要求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使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達到當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人口較少民族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為保證這些民族地區的發展,該規劃提出五年內實現“四通五有三達到”的目標,即每個聚居村都要實現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有學校、有衛生室、有安全飲用水、有安居房:有基本農田(草場),以及“人均糧食占有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三個指標達到國家相關要求。
近五年來,在這一規劃的指導下,國家民委等近20個中央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以出臺特殊政策和措施等方式,對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規劃》實施以來,共投入各項扶持資金25.06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5.72億元、占63%,地方配套及其他資金9.34億元、占37%,安排各類扶持項目8065個。資金投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占資金總量的83%;另一類是群眾增收項目,占資金總量的17%。同時,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省區按照“省負總責”的要求,支持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以我省為例,根據貴州省民委的一項研究報告,毛南族作為人口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平塘、惠水、獨山3縣的6個鄉(鎮)、46個行政村,2008年末總人口30858人,占黔南州總人口的479%,占3個縣總人口的2.9%。2005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在毛南族的幫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毛南族聚居的46個行政村,通鄉公路、通村簡易公路均已建成;廣播電視覆蓋率、農戶通電率分別達到96%和99%,無線電話網絡基本覆蓋聚居區的鄉、村;農村中小學校(教學點)達37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008年毛南族群眾人均純收入達2150元,較2004年的1350元增收800元,增長59.26%。2008年對14個村按國家標準進行了驗收,14個毛南族規劃村的通路、通水、通電等12個考核指標全部達標。通過了省的驗收。
但是,與加快發展的迫切愿望要求比較,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發展還存在不少的差距與問題。由于歷史、自然等因素,產業結構單一,生產生活條件差,貧困問題突出,公益事業發展滯后,社會發育程度低,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以我省平塘縣為例,卡蒲毛南族鄉文盲、半文盲占當地總人口比例分別為9.1%和1.5%,部分學校沒有電腦,圖書資料很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經費多數依靠縣、鄉、鎮、村,來源單一,教育經費投資無法保障當地教育發展的需要。
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環境、政策和制度安排、文化教育落后和人才資源匱乏,都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當前面臨的幾個突出矛盾:一是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增長過快的人口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二是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三是加快發展與科技文化水平低、人口素質不高的矛盾。
為了加快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關鍵要進一步提高對這一問題戰略意義的認識。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就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發展更要引起高度的重視。我國22個民族人口數量只占全國總人口的萬分之四點八。但是這22個民族卻占到了我國56個民族的40%。解決了60多萬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問題,就意味著22個民族得到了繁榮發展。因此,對22個人口較少民族進行重點幫扶意義十分巨大。推動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穩定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如果民族團結搞不好,就不可能有國家的安寧和社會的和諧。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文化差距不斷擴大的地區往往是民族矛盾突出、突發事件頻繁、社會不穩定的地區。因此,加快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為了進一步加快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抓好科學規劃。2005年lO月,按照“貴州省編制扶持毛南族發展專項建設規劃會議”的要求和“國家扶持,省負總責,州負主責,縣負全責”的原則,我省編制完成了《貴州省“十一五”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毛南族)發展專項建設規劃(2006----2010)》,幾年來,我省認真組織實施《專項規劃》,不斷加大對毛南族專項扶持的資金投入,通過整合資源,投入到46個村的項目達554個,總投資達11738.4萬元。其中,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專項資金投入4077萬元,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119萬元,交通、扶貧、農業、民政、教育等部門投入資金達2385.8萬元,群眾自籌達2156.6萬元。這就充分說明科學規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當前,各地正在進行“十二,五”規劃的編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順應人口較少民族迫切要求改善生產條件、生活水平、生態環境的強烈愿望,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要充分發揮黨政主導、規劃先導、投入引導、政策指導的作用,按照統領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和方法來制定規劃。
第二,用足、用活、用好黨中央、國務院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優惠政策。“十二,五”期間國家還將進一步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加快人口較少民族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要努力把黨中央、國務院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優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好,不斷提高人口較少民族群眾聚居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化發展,促進人口較少民族群眾聚居地區又好又快發展。同時,要加強同有關部門的聯系和配合,積極爭取新的更多的優惠政策。
第三,盡快將潛在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一般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潛力巨大。但是,落后的經濟條件,使得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要創造條件,將這些潛在的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要充分發揮各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努力把資源優勢變為強大的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我國一些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都相當豐富,可以說是待開發的寶地。要千方百計把資源開發好、利用好,通過發展產品的加工業、制造業,實現產品的轉化和價值的增值,逐步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徑。多年來,各人口較少民族所在省份充分利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秀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絢麗的民族風情,把旅游業和傳統手工藝品做大做強,做成當地的支柱產業,成為重要的增收來源。黑龍江省為19個人口較少民族村改善學校、醫院、文化站設施條件,建立民族歌舞團、民族博物館、民族風情園等,投入專項建設資金1000多萬元。云南省啟動7個人口較少民族各建1個小型特色博物館項目,大力挖掘整理人口較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
第四,進一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要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建設一批對經濟發展起巨大作用的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點。要注意讓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從這些項目建設中得到利益和實惠。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扶貧攻堅任務還比較艱巨,要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促進這些地方與全國各地的交通和聯系,為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引進先進的科技人才創造條件,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落后問題。
第五,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發展的重點。人口較少民族地區要發展,必須走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之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達到預期的目的。要確立新的生態價值觀,建設生態環保體系。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越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要堅決糾正“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做法,堅持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戰略。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基本上是以農牧業經濟為生存發展的條件,發展農牧業,要大力植樹造林,嚴禁砍伐森林,開展造林護林活動,遏制生態退化趨勢,提高水源涵養功能,為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要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走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
第六、優先發展教育科技衛生事業。教育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因此,必須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要最大限度地支持民族地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積極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支持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培養和造就新一代人口較少民族人才,努力提高人口較少民族群眾的整體素質。科技創新,人才為本。要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要改善教學設施,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現代化教育。大力發展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教育,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產學研結合,造就適應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和專門人才。要在“十二,五”期間,使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所有自然村通廣播電視;要支持普及科學知識,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發展科學技術事業;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不斷滿足人口較少民族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努力改善農村牧區的醫療衛生條件。
現在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有兩個五年規劃的時間,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要抓緊貫徹落實黨和國家促進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切實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口較少民族的生產生活的特殊困難和問題,使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行“小民族”大政策,實施“小民族”大扶持,實現“小民族”大發展,使各民族在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康莊大道上不斷前進,實現各地區共同富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