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世界性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經濟運行困難還沒有根本好轉,擴大國內需求成為確保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現實有效選擇。強化國內需求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拉動作用,不僅具有現實迫切性,而且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過程中各種現實矛盾的關鍵,也是深化改革、促進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擴大西部農村地區的內需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二、擴大農村內需的必然性
內需不足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各種矛盾累積的經濟表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要擴大我國的國內需求;而我國農村人口有7億多,如何擴大農村地區的內需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對于擴大農村內需,有的學者比較樂觀地認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農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認為,農村這一“黃金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消費空間。目前,農村消費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2004--2007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率達13%,明顯高于1994--2004年8%的水平。也有人認為,農村內需擴大前景并不樂觀,趙霞等通過分析得出四點結論:1 當前城市消費大于農村;2 進入21世紀以來城鄉消費差距在不斷擴大;3 城市的當前消費潛力大于農村;4 未來一段時期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市而不在農村,并進一步做出一個總的判斷,認為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市而不在農村。
其實這兩種觀點從根本上并不對立,因為學者們對當前農村內需較低這一事實的認知都是一致的,只是看待這個問題的視角不同。擴大農村內需是我們必然的選擇,這既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又能夠提升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因為擴大農村內需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僅僅為了刺激經濟轉而把重點放在鼓勵城鎮內需的擴大上來,這樣不僅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而且會進一步擴大城鄉差距,甚至會引發一定的社會問題。
三、西部農村擴大內需面臨的困難
不少學者都分析了我國農村地區內需不足的原因。作為西部農村地區來說,除了這些共性的因素之外,也有其特殊之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入水平低下
根據凱恩斯絕對收入理論,居民消費的增長從根本上取決于收入的增長。當前我國農村消費的支付能力制約問題集中體現在預期收入不確定,農業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價格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供求關系以及各種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大。三是農資價格不穩定,上漲速度過快。四是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此外,由于我國勞動力供給豐富,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所以價格較低。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大多依靠出賣勞動力從事技術水平不高的職業,工資性收入同樣存在不穩定因素。
(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現有社會保障制度尚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養老、醫療和基本生活等問題,所以,農民只有將有限的收入分出一部分預防醫療和養老支出。這樣農民僅靠農產品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來支付子女的教育、贍養老人、買藥看病,還要為生產經營做一定的投資。在缺乏社會保障制度和相關金融機構幫助的條件下,農民對未來支出的預期大大增加,自我保障意識強,儲蓄用于防老養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選,這無疑減弱了農民的消費傾向,影響了即期消費。
(三)消費觀念有待更新
勤儉持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西部農村地區這種觀念依然有很大影響。農村攢錢留待以后消費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消費觀念降低了國家刺激消費政策的執行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費對生產的刺激和導向作用,不利于農村消費熱點的形成和消費需求的擴大。即便是一些先富起來的群體,消費觀念也未能與時代同步,在養生、保健、旅游等上面舍不得花錢,生活質量并沒有隨著經濟水平而同步提高。
四、西部農村擴大內需的對策分析
擴大西部農村內需,有許多現實的困難,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結合國家現有的政策措施,系統謀劃,穩步推進,并進一步對西部農村地區實行有效的政策傾斜,實現西部農村內需的穩步快速增長。
(一)與西部大開發相結合,改善消費環境,提高收入水平
在規劃下一個十年發展的時候,需要有機地將區域發展和促進西部農村地區內需結合起來。我國的農村市場在經濟發展進程中與城鎮相比呈現相對倒退態勢,廣大農村消費市場還遠未啟動起來,市場經濟的機制與活力在我國的農村地區還十分缺乏。建立完善的商品銷售網絡,不僅可以保證質量,還可擴大一部分就業。
增加農民收入是增加農民消費的首要條件,要打開農村消費市場,有效刺激農民消費,拉動內需,就要考慮從長期增加農民收入。要增加農民收入,路徑之一是給予農民成本支持。提高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又能構成社會即期投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的即期增長和社會穩定。實現和保障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社會福利發展,加強公共財政對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是發達國家的基本經驗。因此,構建農村生產性福利供給體制,讓各種公共服務更多地惠及農民,是給予農民成本支持的有效手段,是解決農民持續增收、拉動內需的長效機制。
(二)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完善保障體系,激發消費熱情
制約農村消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村保障性福利水平過低,未來不確定性增大。對于我國西部農民來說,由于缺乏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障的保護,他們要考慮將來的養老、看病等問題。沒有可靠的醫療、養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農民自然不敢增加即期消費,從而使農村消費率不高甚至下降。因此,要啟動農村消費,必須通過建立健全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農村家庭子女教育制度、農業保險制度等多層次的農村保障性福利體系,才能改變農民對未來的預期,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增強農民的消費信心。這需要相當的資金,西部地區地方政府在財力有限時,需要國家對西部農村地區的保障有更為優惠的政策和扶持措施。
(三)逐步引導廣大農民的消費觀念,提升消費品位
要通過各種媒介引導廣大農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消費要鼓勵花錢,但消費又不能變成浪費。健康、積極的消費觀念應當在農村大力培育,讓廣大農民明白消費的價值,了解消費的必要性,并逐步提升消費的品位,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