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新生代農民工擇偶、生育等方面的情況
(一)擇偶觀念城市化
著名的現代化問題專家英克爾斯曾指出,城市經歷對于現代性量度有很強的間接影響,也就是說,城市經歷通過大眾傳媒、學校教育和工廠經歷等對人的現代性產生影響(英克爾斯,1992)。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受城里的新思想、新觀念的襦染,他們也開始學著城里人大膽追求理想對象,“舍得花錢培養感情”,會在重要的節日為心儀的姑娘送花,或者是約心儀的姑娘看電影、逛街,制造并享受浪漫的愛情感覺。他們更加渴望自由戀愛的婚姻模式,
(二)擇偶標準多元化
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開始多種角度、立體的全面的考慮其擇偶標準,不再局限于傳統農村“能過日子”、“勤勞”、“老實”這樣簡單的線性思維。他們的擇偶標準已經開始多元化了:“談得來”、“感情好”、“體貼”、“有共同語言”、“相貌俊”等現代擇偶因素越來越受到新生代農民工的重視。他們重視對方的個人品質和能力等個人條件,輕視家庭背景、政治成份等傳統擇偶標準。
(三)擇偶方式市場化
隨著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很多農村地區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加快,而日益發達的各種交通、通訊設施也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自由交往提供了方便。隨著男女青年交往頻率的增多和交往范圍的擴大,自主選擇的婚姻越來越多,介紹婚姻的“媒人”范疇也大大拓寬了:親戚、朋友、打工時的同事、婚介所、報紙、雜志、電視臺、廣播電臺,甚至包括了因特網。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網絡、手機信息等也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了一個嶄新的交友平臺,在這個虛擬社區里能夠自由地進行情感交流。
(四)擇偶區域擴大化
隨著擇偶方式市場化,新生代農民工的擇偶區域大大延伸,婚姻圈突破了原來地緣和血緣關系的狹隘限制,只要雙方情投意合,“一切皆有可能”。現在,新生代農民工娶城里姑娘已不是天方夜譚,打工妹嫁“城里郎”也較常見。并且,不少新生代農民工與“打工妹”之間的相互吸引與結合不少是跨地區、跨越語言障礙、跨越習俗差異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下的男女戀愛結婚的機率越來越高,相互學習,優勢互補。這也反映了群體之間關系的融洽程度。
(五)生育觀念逐漸城市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農民以耕地為生,對男性勞動力有著很強的實際需求。而且長期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落后,也強化了“養兒防老”的思想。新生代農民工進城打工,接受城市的新思想、新觀念,向往城市新生活,流動經歷對他們接受新型生育文化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使他們傳統的生育觀念開始向現代、先進方式轉變:婚嫁生育趨晚,初育年齡有所推遲,“少生優生”,“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后傳人”,少生快富等進步婚育觀念已經成為他們的生育新觀念。重男輕女,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等傳統的生育觀念在新生代農民工那里正從心靈深處逐漸崩潰著。根據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在新生代農民工中,65%的人希望生育1個孩子。這表明,這個處于生育高峰年齡段的特殊群體的生育觀念發生了改變。
(六)生育意愿逐漸理性化
生育意愿是個人或是家庭對未來子女數量和性別的一種理想狀態,具有子女數量、性別及生育時間三個維度。生育意愿受經濟發展水平、個人經濟條件、周邊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個體的生育意愿取決于宏觀社會條件和微觀家庭的生育決策。新生代農民工進城打工,相對于生活在農村的人口而言,有著更為廣闊的生育自由度,但他們已經能夠理性對待,不再像上世紀80年代的“超生游擊隊”四處躲避、盲目地選擇生育——“不生男孩不罷休”。他們已經不再單純追求孩子數量,也不再一味地只想生育男孩,而是更加趨于理性地結合自己的經濟收入、撫養能力和發展狀況,通過對男孩和女孩在人力資本投資、價值實現及實現途徑等方面的客觀比較,來做出生育的早遲、生育的密度以及生育的數量等生育決策。
(七)初育年齡逐漸延后化
受城市婚嫁生育觀念的影響,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養育成本的提高以及職業不穩定等的影響,動搖了很多新生代農民工的生育意愿,新生代農民工的初育年齡普遍比上一代推遲。根據深圳的一份調查顯示,外來男性新生代農民工的生育時間傾向于在26-28周歲之間,那么結婚與生育的時間越要向后推遲。可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晚婚晚育,優生優育”越來越深入人心。龔紅蓮2007年對深圳市“姚圩街”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顯示,有71%的人表示贊成晚婚晚育。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擇偶、生育面臨的困境
(一)受職業限制找不到愛情,也不敢生育
當前,新生代農民工的擇業取向較上一代農民工較為理想化,希望從事輕松且待遇較好的職位,把工作看成是開眼界和找機會的手段。但他們絕大多數僅僅接受過初等教育(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公報顯示,初中及初中以下占90.1%)觖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過早輟學且無一技之長,即使有這種期望,大多數也不得不屈從于現實,只能從事繁重的體力活,此種地位也決定了他們所認識的都是和他們差不多(地位)的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農民工在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8%,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2%;在加工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占68%,在建筑業從業人員中占80%。尤其在建筑業、加工制造業方面幾乎都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首選。在封閉的建筑工地和封閉的工廠里,他們“眼里只有塵土和沙石、鋼筋、水泥、機器”,“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女孩子,工地上全是男的。”這些工作臟、累、苦,工資待遇不高,風險大,因此很難受到年輕女子的青睞。
在男性農民工感嘆“沒有機會”的同時,在一些玩具加工業、電子產品組裝服務業、紡織制衣業等業內廠子里則是新生代女農民工成群結隊,同樣苦于“戀愛無人”。這些單位女性農民工占絕大多數,加上她們在戀愛上一般比較矜持,不好意思主動和廠外的男性接觸,所以她們的婚戀也成了老大難問題。此時,職業搭起的圍墻正束縛著這些青春萌動的新生代農民工,當他們意識到年齡已大需找到另一半時卻發現為時已晚,在婚姻中處于尷尬的境地。
同時,新生代女農民工工作多是服務、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相關權益很難得到保障,流動期間選擇生育會直接影響到她們的打工生涯是否能夠繼續。而且作為生育行為的唯一主體,流動中的女性比男性面臨著更大的機會成本和心理成本,因此往往會推遲生育時間。
(二)工作時間太長,沒時間“找朋友”
新生代農民工從事的大部分是體力型、服務型工作,一般情況下他們工作的時間較長、工作任務較重,認識異性的機會相對較少。2010年3月底發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稱,2009年度全國外出農民,工達1.45億人,其中89.8%的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超出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調查結果顯示,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從農民工集中的幾個主要行業看,制造業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時間58.2小時,建筑業為59.4小時,服務業為58.5小時,批發零售業為5%6小時,住宿餐飲業為61.3小時。《2007-2008年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藍皮書中調查顯示:從每月工作時間上來看,43.4%的農民工沒有休息日,休息2天的有21.7%,9.5%的農民工每月休息4天,只有2.1%的人每月休息8天。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5天,平均每天工作10.17個小時。工作時間太長,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這使得他們很少有閑情逸致與他人交往,客觀上減少了和異性接觸的機會,對新生代農民工擇偶制造了障礙,造成了對男女關系的疏離,影響感情的開始及其發展。
同樣,生育孩子不僅花費金錢,而且花費時間和精力,人口學家貝克爾曾指出,撫養孩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孩子是一種“時間密集型產品”,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工作時間較長,也沒時間生育。
(三)收入水平偏低,影響愛情發展和生育
擇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雖然感情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大,但經濟地位的作用也絕不能忽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因素催化著人們對物質追求的欲望,許多人以經濟標準來衡量一個婚姻能否幸福,婚姻也越來越變得功利和務實。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收入普遍較上一代農民工高,但仍然也對新生代農民工擇偶造成了影響。根據四川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的“成都市服務行業青年農民工婚戀發展狀況研究”的調研結果顯示,擇偶時“女性則更看重男性的經濟實力”。此結果與《2006中國大城市婚姻情感狀況調查報告》的“女性比男性更重視經濟條件”結果一致,說明青年農民工擇偶觀已和城里人基本一致。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調查,從收入水平看,新生代農民工收入在1501-2000元之間的占16.9%,1001-1500元的占21.6%,701-1000元的占26.6%,501-700元的占23.4%。其中能準時或基本準時拿到工資的占75.3%,偶爾拖欠的占17.4%,經常被拖欠的占7.3%。經濟是一切的基礎,尤其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組建一個家庭也面臨著不同的壓力和網擾,新生代農民工的愛情與婚姻,同樣需要經濟條件為基礎,愛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上,經濟基礎好一些,可以減少不可預知的未來生活風險和生存壓力,“沒有經濟基礎的愛情,肯定不會長久”,這也影響到新一代男性農民工未來的擇偶。另外,不少新生代農民工雖然結婚,但也因為囊中羞澀,不得不暫時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將“生育”擱置起來。他們立足城市的意愿較強,但“養孩子的花費太高、“養不起”的擔心還是非常突出的,早生孩子對經濟條件不是太好的他們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即生育存在著一定的實現障礙。
(四)交際面窄,找不到愛情
社會交往圈是個體與他人交流和互動的基本平臺,而戀愛和婚姻一般是以相互理解、互為主體性的最高級形式的交往。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期間的交往圈子狹小,所以流動帶給他們的擇偶機會、選擇的余地是很小的。農民工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及從事的工作也決定了他們社會交往的范圍是非常狹小的,這也使得他們擇偶的范圍是相當有限的。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調查,青年農民工進人所在工作單位的方式中,最多的情況是“自己找的工作”,和“通過親戚朋友、同鄉介紹”兩種形式,兩者合計占70%,以建筑業、服務業最為典型。這些工作交際面窄,很少與外界發生互動。況且,這些地方一般地理位置偏僻,遠離繁華,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半徑基本上在工廠,很難獲得與異性交流的機會。另外,他們參與社會活動多以局限于老鄉或建立在血緣、地緣關系或業緣關系上,交往的圈子亦多是與自己相似的農民工,其交往圈同質性較強,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其他人群,認識異性的渠道相對狹窄,能接觸的異性很少。而語言不通和文化生活背景不同,農民工也很難融入其他群體,這些都給農民工找對象增加了難度。交際面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農民工找對象,許多人只能靠過年回老家相親來解決終身大事,但成功率也不是很高。
(五)不少婚姻以分手告吹
擇偶是婚姻生活的基礎。在新生代農民工中,當他們無法在城市找到愛情和婚姻時,就只能將目光重新轉回鄉村,這樣,受到父母的干擾較多,他們也很難通過自主地運用“婚姻自主權”來尋找以感情為基礎的婚姻。一方面,一些在打工期間找不到對象的新生代農民工,其父母往往會在他們節假日回鄉時,為他們進行流水線般的“相親”,然后是“閃電戰”般的送彩禮、登記、辦酒席、結婚,接著就是牛郎織女般的各奔東西。這樣沒有感情基礎的“速配婚姻”,為他們的婚姻生活埋下隱患,導致不少婚姻解體,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另一方面,對于一部分已經結婚的并且雙方感情不錯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因打工造成的兩地分居和雙方地位的落差,將促使婚姻雙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尤其是由于職業的流動,生活習慣、語言等各方面的原因,聚少離多,導致分手的不在少數。并且由于打工群體的地域性擴大,農民工擇偶范圍的擴大,早戀、早婚現象比較普通,一些因青春期躁動草率同居或有婚前性行為者在短暫的好感后,也進行“閃婚”或者是“快餐式婚姻”,其結果是婚前缺乏了解或了解不深,未對雙方的性格、愛好等各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草率結婚,最終也只能是為以后的婚變埋下了隱患,“天亮后就說分手”。根據調查統計,已婚的新生代農民工中,離婚率高達44.05%,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離婚率遠遠高于全國離婚率平均水平,并且男性高于女性。
三、政策建議
一是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戶口管理結構,實行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建立以常住戶口、暫住戶口為基礎的戶口登記制度,實現城鄉戶籍一體化。
二是要加強對企業的用工監督。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用工監督,嚴格實行《勞動合同法》及相關的帶薪休假制度,保障外來民工休息休假權利,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經營生活,交友戀愛。
三是有關部門與社會各界應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予以高度重視、關心。政府部門應鼓勵和扶持一些公共服務機構為農民工免費提供婚戀服務,經常為農民工舉辦相親活動。工青婦、居委會辦事處、媒體宣傳部門,多開展有益的聯誼活動,幫助和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企業內部或企業之間,可以組織新生代農民工開展聯誼交友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擴大他們的社交范圍,為他們婚戀提供平臺。
四是要倡導正確的婚戀觀。要加大農民工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專題講座,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婚姻家庭指導,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樹立正確戀愛觀、婚姻觀,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婚姻、情感等問題。這樣才能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找到真愛,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五是要更多關心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切實改進服務形式,讓流動圖書館、流動電影院真正走進農民工中間;文化設施要向農民工開放;要積極扶持打工者文化團體,不要“讓農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話。
六是積極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社區生活。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綜合活動室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公德、法制宣傳、市民素質等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和吸納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區自治組織和各類學習型、服務型、文體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區民間組織,使新生代農民工逐步融入社區生活和社區管理。
七是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依托“青少年心理熱線”,加強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與新生代農民工的交流,使新生代農民工能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等等。
八是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計劃生育管理。建議將新生代農民工婚育信息納入國家農民工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婚育證明和全國計劃生育信息交換平臺的服務功能,減輕新生代農民工在計劃生育工作中的負擔,落實新生代農民工計劃生育雙向管理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