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是指那些處于不利社會地位,依靠自身能力無法維持個人及家庭基本生活水準,需要國家、社會和他人予以幫扶的社會群體。這部分群體主要包括下崗職工、城市民工、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因各級政府征地而失地的農民等群體。利益表達機制是指通過合法、正當的途徑和方式,把自己的態度、情緒、想法和意見向黨和政府表達出來,以實現和維護自身合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的機制。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是指通過建立一種渠道,讓弱勢群體的利益主張能夠通過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相關的法律等途徑表達出來,以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法律的框架內構建一個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進行利益博弈的平臺。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表達合理訴求,切實維護群眾權益。”因此,建立和完善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讓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能夠得到合理的釋放并得到有效的解決,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是社會公正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以前,社會階層比較簡單,社會利益關系比較單一。當時,國家是惟一的主體,社會結構單一,組織形式簡單,整個社會不存在中介組織,社會階層主要成份是工人、農民。社會公民主要表現為“單位的人”或“集體的人”,他們的言行都是在單位或集體的控制之中,他們的經濟來源與政府的分配系統密切相關。農民生活在人民公社體制下,在集體農田里耕作,主要靠工分生活,利益沖突主要表現在是否按勞分配上。城市居民則依賴于政府勞動人事部門確立的級別工資生活,利益沖突主要表現在提職提薪、分配住房等資源分配是否公正上。
改革開放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上了一個大臺階,但社會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公正現象也相繼出現,各利益主體貧富懸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各階層和社會群體利益均衡協調的社會。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從原先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向多元化階級和階層結構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社會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要使社會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利益訴求都能有充分表達和有效的反映渠道,從而促進各方面利益統籌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妥善處理。目前,由于在改革過程中對利益重新調整和分配問題上沒有協調好各階層的關系,因而滋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社會財富兩極分化、下崗工人生活貧困、農民收入停滯不前、失地農民生活失去依靠等。這些問題解決不好,隨時都會激化社會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弱勢群體主要是我們黨的依靠力量——工農兩大階級的一些群體。因此,各階層的利益分配問題,尤其是利益的流向問題,是我們黨任何時期都必須考慮的大事。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曾經指出,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對于弱勢群體而言,其利益表達渠道的暢通就顯得更為重要,這可以使黨和政府了解其利益訴求,從而采取實際行動滿足其利益和愿望。
二、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的缺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瓶頸
構建和諧社會是轉型國家所不能繞開的話題。轉型過程的脆弱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對峙,不能不說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中所遇到的瓶頸。目前,社會利益結構間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顯,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還存在著諸多缺陷。
(一)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意識缺失
在社會轉型時期,弱勢群體的正當權益不斷遭受各種各樣的侵犯,他們非常有必要進行利益表達,從而維護和實現自己應有的利益。但事實上,由于弱勢群體多來源于工農階層,文化程度低,在高強度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占有的社會資源少,抵抗社會風險的能力比較弱;處于社會的底層地位,社會權利缺失;組織化程度低,對群體利益認識比較模糊等,諸多原因造成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意識非常缺乏。同時,由于弱勢群體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勢單力薄,缺乏必須的利益代言人等原因,也制約了公民權利、國民待遇在弱勢群體身上的兌現,這使得弱勢群體缺乏現代性的公民意識、開放意識、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
(二)體制內利益表達渠道不暢
目前,國家為弱勢群體建立的利益表達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群眾上訪制度,二是人大和政協制度。群眾上訪制度主要通過群眾與黨政等部門的直接對話,使部分弱勢群體的訴求上達上層。但是,由于一些體制上的原因,以及政府效率和有關社會穩定等因素的考慮,對于人數眾多的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還很難達到全覆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要是通過各級選舉的方式,選出可以代表各階層群體的利益代言人,然后各級代表通過會議參與等方式與上層進行交流,反映自己所代表階層的利益訴求。但是,代表人往往只能代表自己所在階層的利益,其它階層的利益常常難以兼顧。另外,現行人大代表選舉程序也不能確保當選代表與選民間的直接利益代表關系,這就使得選出的代表可以不代表選民的利益而不受到任何制約。
(三)體制外利益表達途徑受阻
目前我國社會階層和群體分化趨勢明顯加劇,但適應這些階層和群體需要的各種社會組織卻發展緩慢,許多社會群體特別是一些弱勢群體,要么是代表自己的這些組織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要么是缺乏代表自己利益的社會組織。在城市,工會是工人的利益表達組織,但其作用發揮狀況不容樂觀;在農村,人數最多的農民卻沒有一個能夠整合、代表自己利益,為自己提供必要公共服務的組織。
三、建立和完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的對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各階層和利益群體能及時、有效、規范化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要求,并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表達回饋機制,讓所有人都能享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實現利益的相對和諧,從而把社會矛盾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并得到緩和協調。
(一)強化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主體意識
弱勢群體只有具有了主體化的利益表達意識,才能對自己的利益要求有清醒的認識,才會更加自覺地、主動地去參與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追求合理的利益要求,并且采取正當的手段維護合理的利益要求。因此,對弱勢群體而言,應在提高其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大力開展普法教育,逐漸增強其法律意識。具體來說,一是要提高弱勢群體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造成了我國的社會底層缺乏民主意識,維護自身權利的觀念薄弱,要弱勢群體自發產生民主政治觀念可行性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從外部進行啟蒙,黨和政府可以通過建立面向弱勢群體的培訓,提高其政治素質,增強他們的權利意識和民主觀念。二是發揮輿論媒介的作用。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弱勢群體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的運行機制和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
(二)建立通暢的制度化利益表達渠道
首先,完善人大和政協的相關制度。在人大制度方面,應增加能真正代表弱勢群體利益的人大代表比重,努力提高弱勢群體人大代表的參政能力,同時還應把弱勢群體反映的熱點、難點和一些社會影響大的問題納入人大的專題審議、執法檢查和評議工作。政協應吸納弱勢群體代表參加,盡可能地包容社會各階層和利益群體的代表,使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訴求在政協這個“大舞臺”上都能得到充分表達,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廣泛的力量支持和雄厚的群眾基礎。其次,完善信訪機制。要建立政府信訪機構的責任機制,明確國家機構以及行政官員所擔負的政治責任和法律責任;要明確信訪機構的職能權限,強化信訪機構的案件交辦權、通報權、查處權、追究權;要健全信訪工作網絡,使其“橫到頭、縱到底”,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要認真履行“一崗雙責”,致力于建立健全信訪工作長效機制,把信訪工作的立足點放在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上。
(三)加強弱勢群體的社會組織建設
研究表明,社會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是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現代民主政治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在西方國家,當個人的利益表達遇到困難的時候,人們便求助于社會組織的力量來使利益得到表達。各社會階層或群體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在公民的利益表達以及和政府溝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我國,由于弱勢群體組織化程度低下,相互分離,處于散漫的無組織狀態,他們大多無法意識到有共同的利益,自然也就不可能通過集體行動進行充分而全面的利益表達。當前,要在這幾個方面做文章:一是從制度上進行規范,政府要從制度層面保障社會組織的正常建立與運轉。在歐美發達國家,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地都是,他們在保障公民利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是從法律上確立各類社會組織對維護本利益團體的權力。三是提高各類社會組織的社會地位與公眾認同感,增強其維護利益集團的能力。四是要明確劃分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權限及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