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頭市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一)三大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仍有很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包頭市地區生產總值中“三大產業”所占的比重已從1977年的11.7%、70.8%、17.5%發展為2008年的3.0%、57.0%、40.0%。第一、第二產業產值逐年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產業結構逐步升級。與我國中西部其他城市和地區相比,整個產業結構具有相對綜合優勢,但與發達地區和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和潛在的發展空間。
1 第一產業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包頭市農牧業發生了深刻變化,農牧業結構和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牧業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農村牧區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進入農牧業產業化的初級階段,農牧業多功能開發得到發展。到2008年,全市農牧業總產值91.533億元,比1977年的0.9819億元增長93.22倍,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最早有統計數據的1990年為640元,2008年為7076元,19年增長11.1倍,年均遞增58.2%。與此同時,包頭市農牧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是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與本地農畜產品競爭力下降的矛盾;二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要求與人員素質不高的矛盾。資料顯示,包頭市農牧業科技人員和農牧民技術員占農牧業勞動者總數的比例僅分別為0.15%和0.28%,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這種狀況遠遠不能適應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這表明,包頭市第一產業向合理化、高級化的目標進行優化升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 第三產業方面。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近年來,包頭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7年的17.5%增加到2008年的40.0%,最高的2007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45.1%。這表明,第三產業已成為包頭市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的重要支撐點。但是,包頭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尚存在不少缺陷:一是發展總量不足。據統計,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達80%以上,發達地區一般在70%以上,中部較發達地區也在60%以上,但包頭只有40%。二是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甚合理,特別是體現知識經濟時代特征和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行業,如信息、電子商務、科技教育、文化、金融、保險等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服務領域仍缺乏競爭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知識的發展、擴散和應用,依賴于不斷改善和創造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新的消費熱點,而誘發新的消費主要由第三產業來實現。
(二)工業產業中的行業產業結構相對合理,但優化升級任務繁重
工業經濟方面,六大支柱產業提升產業發展勢頭穩健,已成為包頭市工業的主力軍,但優化升級面臨很多困難。改革開放以來,包頭市工業總產值一直占地區生產值的主導,2008年占全市GDP的57%、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3.8%。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包頭經濟快速增長形成了主要依靠第二產業高速增長,尤其以大項目帶動的運行結構。目前六大支柱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也面臨很多困難:第一,支柱產業的產業優勢和特色并不十分突出,專業化水平不高;第二,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內買方市場和國外大公司的進入及大量進口產品的沖擊,對包頭市現有支柱產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第三,技術進步緩慢。包頭市支柱產業普遍存在著技術裝備相對發達地區比較落后、開發能力不強、科研力量分散、企業留不住人才、難以對引進技術進行有效地消化吸收和創新等問題。據統計,目前包頭市工業企業技術裝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國內先進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各占2.6%、9.1%和69%,約有19.3%屬于應淘汰的落后設備。上述種種因素制約了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三)高新技術產業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基地建設得到加強,但規模相對小,對經濟拉動力低
包頭市有5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的“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且是兩個冠以專業名稱的開發區之一,還有9大工業園區。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繼續擴大,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85戶,占全區的48.2%,實現工業增加值135億元,增長30%。
包頭市高新技術產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向一、三產業滲透取得成效,各工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以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為主,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在進行二次創業,園區在擴大,以稀土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鏈在延伸,稀土應用終端產品在不斷增加。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就工業產業而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總量還不夠大,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和影響力還不是很高。
二是具有拉動、集聚效應的龍頭企業不多,產業集群還需要進一步培育發展。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人才和技術創新項目不足等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四是招商引資工作在機制、方法、措施和績效上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加強。
具體表現在:
首先,包頭市處于生產力要素流動的不利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機制,生產力要素按照市場信號的導向自由流動,在我國這一流動過程就表現為東南沿海地區對高效優質生產力要素的聚集效應。包頭市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重要城市,對生產力要素的吸引力還不高,不如東南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
其次,包頭市參與產業分工和協作的難度較大。從區域經濟關系來看,市場經濟可被看作一種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是按照效率優先的準則建立分工協作體系的,按照不同區域的競爭優勢決定其在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決定不同區域分工收益的大小。由于包頭市整體的市場競爭能力就全國而言還處于相對劣勢,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以附加值較低的中上游產品參與分工交換。
最后,包頭市在提高市場份額占有率過程中面臨經濟發達地區巨大的競爭壓力。隨著經濟發達地區技術進步的加速和替代產品的增多,經濟發展對于自然資源的依靠度逐步降低,這使得我們在產業分工交換體系中,依靠資源優勢所能獲取的收益具有了遞減的趨勢。市場環境的逐步完善將進一步激化區域間在爭奪投資機會上的競爭,這種為爭奪投資機會的市場競爭必然產生一定的社會成本,即競爭將使得包頭市一些在建或已運營項目陷入困境。
三、幾點建議
(一)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加速科技與經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我國已進入了一個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主的發展階段。面對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的挑戰與機遇,包頭市作為國家科技進步示范市,應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1 運用高新技術提升第一、三產業,促進其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一產業應逐步向為中心城市服務的現代都市型農牧業、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農牧業、觀光農牧業和“三高”農牧業目標發展。第三產業應順應知識的經濟時代潮流,培育知識密集的服務業,以強化和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務、決策和管理功能為目的,提高第三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并穩步提高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包頭市實現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搶占經濟制高點提供條件。
2 提升改造老企業,促進現有產業優化升級。根據包頭市工業六大支柱產業的特征,就產業技術領域而言,大多數屬于傳統工業范疇。如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高新技術向相關行業和重點企業輻射和滲透,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既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一個事關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就目前包頭市工業而言,有三種途徑可資借鑒:一是以重點企業為依托,建立行業技術工程研究開發中心,推進產、學、研結合,提高企業自主開發與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二是建立技術信息發布制度,及時向企業提供新成果、新資源,向傳統產業移植高新技術,并促進其轉化;三是調整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思路,以發展高新技術為目標對技改項目進行統籌規劃,降低技術因素對投資能力的制約,增強投資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提高技改資金的效能。
(二)宏觀規劃,重點突破,加快包頭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加快包頭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所在。當前包頭市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應堅持“三個”結合,實現“三個”突破。
1 堅持高起點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要在高起點引進上有所突破。圍繞稀土及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生物技術等五大高新技術產業,構筑高起點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提高技術層次和水平,這對縮小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差距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堅持提升老企業與培育新企業相結合,力爭在培育新企業中有突破。國內外發展高新技術經驗表明,培育高新技術新企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建設企業孵化器。它能為高科技局深轉化的創業階段提供社會化服務,幫助創業者把科技發明與成果加以孵化培育,使其盡快轉化為商品進入市場,為社會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扶植新興的小企業成長壯大。
(三)簡政放權,政企分開,增強服務意識。營造產業發展的環境氛圍
產業結構調整應以企業為主體,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則側重于規劃、引導和協調。制訂好企業發展、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運用產業政策指導結構調整,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行為,協調可能出現的矛盾,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為此,政府職能部門應著力轉變觀念,簡政放權,增強為企業排憂解難的服務意識,營造一個有利于產業發展的環境氛圍。
包頭市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國家科技進步示范市”的有力支撐下,以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產業集群,形成真正有拉動、集聚效應的龍頭企業,做大經濟總量,才能實現建內蒙古經濟中心、建全國經濟強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