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1995~2006年河北省11個市區糧食生產相關投入要素的統計數據,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就糧食播種面積、化肥使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等生產要素對提高河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單產、化肥、糧食播種面積是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影響因素對糧食產量的貢獻有所區別。
關鍵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生產彈性系數 面板數據模型
一、引言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時期和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由各種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能夠相對穩定地達到一定水平的糧食產出能力。在我國,通常以糧食產量的高低來體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強弱,因此,通過研究糧食生產相關投入要素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系,并對各投入要素進行調整和優化,對于實現糧食產量的增加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河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研究對象,通過對11個市區在1995~2006年間糧食生產相關投入要素的統計數據,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得出各要素對糧食產量的彈性系數和貢獻率,并以此為依據對投入要素進行調整和優化,進而實現河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二、數據和變量
本文選取了1995~2006年河北省11個市區的農村統計數據,數據來源于歷年《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一般來講,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有兩類:第一類是可控要素,如種植面積、農業從業人員、化肥、農藥施用量,農用機械等;第二類是不可控要素,如自然災害,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等。本文針對河北省糧食生產的相關調研,選取了糧食單產、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成災比例和政府惠農政策6個解釋變量。其中,將政府政策量化,設為虛擬變量D,2004年以前D值為0,2004年以后D值為1。(見表1)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與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屬于投入產出范疇的研究,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系。糧食生產過程存在規模效應,本文需要計算各投入要素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因此,C-D生產函數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C-D生產函數模型的數學表達式為:Y=ALαKβ。根據本文的具體研究內容,將C-D函數改寫為:haY=lnA+αlnL+βInK。
為了保證分析結果與現實情況更加貼近,本文采用了面板數據分析方法。
一般的面板數據模型的數學表達式為:
Y=αit+βitXit+uit(i=1,…,n;t=1,…,T)
根據本文的研究內容,將面板數據改寫為:
lnY=C+β1ln(BM)it+β2ln(SJ)it+β3ln(HF)it+β4ln(JD)it+β5ln(DC)it+β 6ln(SZ)it+β7D+uit
(二)計量結果與分析
根據上述建模方式,本文使用Eview6.0軟件對上述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首先對河北省11個市區1995~2006年期間的統計數據進行F檢驗,確定為變截距模型;然后通過Hausman檢驗發現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故該文只列出固定效應的估算結果。(如表2)
從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整體模擬效果比較理想,擬合優度為0.999913,F值為2640746.。但是成災比例因素的系數為正,顯然與現實情況不符。另一方面,在10%顯著水平下,化肥施用量、農用機械動力、成災面積比例3個影響因素的系數均不能通過t檢驗。故應該對上述模型進行修正,剔除成災率因素,對模型重新進行估計。(如表3)
從表3的估計結果來看,糧食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用機械總動力、單產、政策對提高河北省糧食產量具有顯著的解釋意義。
模型中各影響因素的彈性系數之和為:761218+0.255932-0.107528+1.028716=1.938338,大于1。根據C-D生產函數的經濟學意義,河北省糧食產量處在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即若同比例增加各生產要素,糧食產出會出現更高比例的增加。在考察的6個影響因素中,單產的生產彈性系數最大,為1.028716即每增加1%的科技投入,糧食產量則會增加102.8716%。因此,農業科技投入對于提高糧食產量存在巨大的潛力空間,表明在一定階段河北省糧食生產缺乏科技投入。糧食播種面積對河北省糧食總產量的影響位于第2位,生產彈性系數為0.761218,對糧食生產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制約性,每減少1%的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產量會減少76.1218%。化肥的生產彈性系數為0.255932,表明化肥仍然是促進河北糧食產量增加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每增加1%的化肥投入,糧食產量將增加25.5932%。但是,根據對河北省糧食產區的相關調研,部分地區已達到甚至超過最佳經濟效益所要求的化肥使用量。在較落后的地區,特別是大部分山區,存在化肥施用量不足、施肥技術落后等情況。因此,河北省在化肥使用上存在區域結構失衡的問題。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生產彈性系數為-0.107528,即每增加1%的農業機械總動力,糧食產量會減少10.7528%,表明農業機械總動力與糧食產量之間存在負相關性。一方面,河北省農業生產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故農民在很大程度上排斥農業機械的使用;另一方面,目前河北省糧食種植以家庭經營為主,農用機械的大量使用勢必會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甚至出現利潤為負的現象。在下一年的生產安排中,農民則可能會調整種植結構,導致糧食產量下降。但是,機械覆蓋率的增加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因此,應當加強政府引導,繼續推廣河北省糧食生產合作社,進而將農用機械內生于農業系統,降低成本。惠農政策影響因素的系數為0.059931,表明白2004年以來政府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成災率的生產彈性系數雖然不顯著,但并不能說明河北省糧食生產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相關數據顯示,1995~2006年河北省農業生產平均成災率為64,56%。鑒于此,河北省應當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

四、結論與對策
本文利用1995~2006年河北省農村統計數據,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各影響因素對河北省糧食產量增長的生產彈性和貢獻率。結果表明:單產、化肥、糧食播種面積是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其彈性系數分別為1.029、0.761、0.256;但總體來看,河北省糧食產量的提高越來越依賴農業科技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且農用機械總動力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小。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為保障和提高河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應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切實保護現有耕地面積,嚴格控制非農業用地對耕地的侵占;加大對部分山區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提高耕地面積的利用率。二是繼續推廣農業合作組織,實現糧食種植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逐漸提高農用機械的覆蓋率。三是,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繼續加大對糧食種植的直補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的生產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