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中小企業都是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主體,在技術創新、吸納就業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市場不健全。因此,發展國內金融市場,拓展中小企業融資路徑,對中小企業和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路徑 多元化
一、引言
在我國統計口徑上,“中小企業”一般被當作一個整體概念,但實際上,它們的區分標準是非常明確的。根據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國經貿中小企[2003]143號文),中小企業界定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的。中型企業一般規模較大,企業組織機構和財務管理比較健全,也具備符合條件的抵押物,獲得銀行抵押貸款相對容易,因此,真正融資困難的是小企業。探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主要是指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創造60%的國內生產總值和50%的稅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擁有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新產品開發。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巨變,中小企業功不可沒。
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是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世界銀行2008年11月份發布報告稱,在45個受調查的國家中,大、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資金的占比分別為3.0:1.2:1.0。
中國人民銀行2008年調查表明,我國大、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資金占比為2.1:1.5:1.0,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2002~2008年,我國私營企業及個體貸款僅增加1207.2億元,占所有貸款增量的0.7%。2006年私營企業及個體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例為1.18%,2008年下降為0.75%。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業融資難有多方面的原因,現有的研究文獻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1 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可能性較大;2 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缺陷,財務管理不健全,抵押物不足,導致難以獲得銀行授信;3 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小,導致銀行單位貸款成本提高,產生規模不經濟;4 我國大銀行體制決定了國有商業銀行主要服務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天生不是其服務對象。
本文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市場不健全。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國際性問題,但有些國家經過多年的探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各國的發展經驗,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致力于發展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直接導致以下三個結果:1 中小企業融資主要依靠內源融資,阻礙企業進一步發展。有關數據顯示,在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來源中,內部融資所占比例高達82.2%和78.1%,融資渠道窄,融資方式單一。2 中小企業外部融資中,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渠道不通暢,過度依賴間接融資。3 中小企業間接融資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現象嚴重,大量中小企業依賴非正規金融,資金成本高,風險大。
因此,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根本出路。
三、中小企業融資路徑多元化探析
(一)加快風險投資行業發展步伐
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發展風險投資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我國的風險投資開始于1985年,但由于種種原因,發展比較緩慢。2008年12月,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鼓勵創業投資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投資。2008年中國風險投資金額為339.45億元人民幣,共投資了506個項目,但風險投資規模小,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遠沒有發揮。本土風險投資機構注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下的比例為40.15%,注冊資本在5億以上的比例為9.85%(數據來源:2009年《中國風險投資年鑒》)。可見,我國風險投資行業前景廣闊,政府應加大對風險投資企業的培育力度。
(二)推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發展
我國從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13家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并整合了109家城市商業銀行。這些中小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有銀行壟斷的局面,在促進銀行業競爭、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承襲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思路,體制僵化,忽視其比較優勢,盲目追求大規模經營,難以跟上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步伐。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在服務對象上應各有側重,中小金融機構應結合自身優勢,轉變經營觀念,采取差別化經營策略。
(三)促進小額貸款公司發展
2008年5月,銀監會與人民銀行出臺《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小額貸款公司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和“三農”的融資難題,但小額貸款公司在成長初期,就遭遇了“成長的煩惱”。首先,小額貸款公司遭遇“身份的困惑”。小額貸款公司雖然從事放貸業務,在性質上應屬于金融機構,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卻沒有將其認定為金融機構,在稅務方面必須要按5.56%、25%的稅率分別繳納營業稅及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其次,小額貸款公司是只貸不存的金融機構,不能吸收存款,導致杠桿率過低,業務量有限,不能滿足實際資金需求。應明確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機構”的身份,降低小額貸款公司稅負,擴大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小額貸款公司以低利率向國有商業銀行借款。
(四)探索中小企業集合債券融資方式
中小企業集合債券是以多個中小企業構成的集合體為發行主體,各個中小企業各自確定發行額度,采用集合債券的形式,使用統一的債券名稱,形成一個總發行額度而向投資人發行的約定到期還本付息的一種企業債券形式。中小企業集合債券能夠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我國目前已發行3只中小企業集合債券(07深中小債、07中關村債、09連中小債)。
(五)創新擔保方式,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
1 探索發展供應鏈金融。目前,銀行可接受的擔保物主要是企業固定資產,而在美國,應收賬款和存貨在抵押物中占了2/3。供應鏈金融能夠降低供應鏈整體的融資成本,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同時增強供應鏈上企業從事創新的能力;2 推進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拓寬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