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業循環經濟也就是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農業生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之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問題。在鄉鎮不斷發展的時期。應該探索出一條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新道路。
關鍵詞:農業 循環經濟 鄉鎮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一詞,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包含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的系統中,從進行資源投入、企業開展生產到產品消費和廢棄的整個過程中,在經濟增長上實現由依靠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早期代表是“宇宙飛船”理論,也即地球就像是一只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這只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存在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等問題,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循環經濟的思想。1998年引入循環經濟概念,確立了“減量化、再循環、再使用(Reduce、Recycle、Reuse)”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002年從新型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如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國家強調經濟發展要“好”字當頭,人們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也在深化,既要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排放,就要認真落實發展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式,融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要求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控制廢棄物的產生,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的循環機制,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中去,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得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
二、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
農業循環經濟也就是把循環經濟思想運用到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之中,以生態規律為基礎,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為目標。
農業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減量化原則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把握“節約”的重要性,圍繞“節約”做文章,通過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等方式,正常甚至超標準實現生產目標。再利用原則是要實現農業生產中資源或產品被多次循環使用。資源化原則是對生產或消費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與資源化、生態化處理,使其重新成為可利用的資源。
農業循環經濟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低消耗”是指在農業產品生命周期和產業鏈中通過減少資源的投入量,體現消耗成本低的特點。“低排放”是指在農業生產中要求避免和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從而為環境向良性發展創造基礎條件。“高效率”是指在農業生產中通過能源與資源的循環和多方向利用,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降低成本和多級增值,并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
三、發展鄉鎮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994年我國政府批準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其中指出:中國農村與農業要擺脫困境,必須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經濟持續性、社會持續性、生態持續性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而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資源存量不足、浪費現象明顯、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鎮經濟中農業的發展。傳統農業發展走的是一條粗放型增長的道路,由于農業人口、資源和環境上的壓力,這種增長的空間已經不大。所以,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成了一條必由之路。
(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求根據“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實行集約化經營,深化農產品的加工,進行資源綜合利用,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這些都會增加和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帶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能堅持以農業發展質量為根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這就既可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創業門路和就業機會,又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從而為農民增收,走向富裕開辟出新的途徑。
(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之一
農業循環經濟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當前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并沒有把發展中國家帶入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也將越來越大。為了應對“綠色壁壘”的挑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也顯得十分迫切。
(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基于我國的國情,考慮人口因素、地理環境因素等的影響,只有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節約型社會,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諸多問題。而且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將會促進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應選擇循環經濟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也是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
四、發展鄉鎮農業循環經濟的途徑
(一)提高農業人口科技文化素質
目前,農村居民和農業勞動力的科技文化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教育,可以提高農業人口科技文化素質,使得人們的環保意識得以提升,同時使農業人口能更好地掌握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推廣的各種高新技術。
(二)提高農業經營的規模化程度
提高組織化程度改變農業經營過于分散的狀況,便于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推廣和實施,有利于農業經營者的互助、合作,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農業經營有一定的規模化,利于農業產業結構向無害化發展,實現產業化經營,也利于區域間的循環。高度化的農業組織起到了橋梁作用,形成“循環技術—農業組織—農業經營者—農業組織一市場”的鏈條。
(三)加快農業發展的現代化
發展立體農業,即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系統工程,根據空間垂直差異,在不同的高度和部位,因地制宜布置不同作物或養殖不同品種,建立高效益、高功能和形成良性循環的現代化農業。注重發展信息農業,加強農業發展經營與互聯網接軌,實現銷售網絡化。
(四)選擇適合區域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要遵循生態規律,在追求生態和諧的過程中,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實現農業種植業與林業、牧業、漁業等的有機結合。各地可以根據本區域的特點,選擇旅游農業模式、循環型農產品加工模式、循環型漁業模式、基于農牧結合的循環型畜禽養殖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