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市是國家政治經濟的“晴雨表”,在中國大陸股市20年的風風雨雨中,最能呼風喚雨的莫過于股票交易印花稅,它一次次成功導演了“將股市捧上天堂”或“將股市打入地獄”的精彩魔術劇,天旋地轉的股民卻鮮于知道:股市交易印花稅憑什么能在眾多政府調控手段中成為可隨意撬動股市的“魔法杠桿”?如何才能讓這“魔法杠桿”為國為民造富?這正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奧秘。
關鍵詞:印花稅 股市 政府調控 杠桿效應
2007年5月29日晚,財政部突然宣布:從次日起股票交易印花稅從1‰升為3‰,深滬股市全線應聲暴跌5日,部份股票連續5個跌停板,上證指數累計暴跌900點。無論是當時目睹還是過后黯然憶起“530事件”,耳旁都回旋起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的經典名句。如果國家政權就是這個“支點”,股票交易印花稅正是阿基米德先生所說的那神奇般撬動股市“地球”的“魔法杠桿”?,F從下面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印花稅的起源與特點分析
稅史學認為,任何稅種的“問世”都有其政治經濟背景。1624年荷蘭政府為擺脫經濟危機,從眾多應征設計者的稅收方案中選出印花稅這“精華”之作,印花稅主要包含如下特點:第一,征收范圍廣泛,幾乎每一個法人和自然人都是納稅人;第二,稅源宏大,日常工作、生活中簽立的合同、產權轉移書據、營業賬簿、權利許可證照等;第三,稅收負擔較輕,僅占經濟活動總價值1‰~3‰;第四,迎合民眾心理,過去的寶貝單據只能藏在箱底,現在交些許費用就能蓋上政府大印亮放在桌面上,何樂不為?第五,手續簡便,納稅工作難度充其量也就是貼張印花票;第六,管理成本低廉,英國2001年所得稅征收成本為1.56%,印花稅征收成本僅為0.09%,居各稅種最低;第七,兼憑證稅、行為稅雙重性質。
印花稅與股票交易間存在的難解之緣:中國大陸股市從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正式營業至今已近20年,對股市而言“調整股票交易印花稅”是極為敏感、沉重的話題,某種意義上代表了監管層對股市管理的政策性取向,事實上,中國大陸的數次調整都無一例外地導致股市一定程度的震蕩。為什么股票交易印花稅能成為中國股市的“魔法杠桿”?究其原因主要是股票交易印花稅與股票交易之間存在至少如下幾方面的淵源。第一,股票交易印花稅無一漏網的“通殺性”遇上了股票交易天生的“頻繁換手性”。股票價格備受基本面、流動性、供求、心理、宏觀、微觀、政策、政令等諸多影響,股民在同一交易日內對所持股票的多空看法有變動甚至反復變動屬正常現象,中國大陸初期的“T+O”和現在“T+1”規則就是最好的詮釋,而股票交易印花稅對此并無善解之意。第二,股票交易印花稅的“征收必然性”遇上了股票交易的“盈利偶然性”。都說股票是“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其實“高風險”是肯定的而“高回報”卻沒多少肯定性,虧者占7成、不虧不盈者占2成、盈者僅占1成的\"721規律”早已是國際公認;一夜暴富在10%的漲停板政策下也成了天方夜譚,長期甚至終生征戰得以暴富者充其量不過是龍肝鳳膽,更多的人們堅信的是“炒股不是事業”;筆者認為,股票投資者大多還是樂意為自己的股票盈利承擔稅負的,但在賠本的同時還須立即為賠本的本身去納稅是否有傷口上撒鹽之嫌?第三,股票交易印花稅設計初衷里“憑證”、“行為”的“相對永久性”遇上了股票交易的“絕對臨時性”。永久性較好的房地產“產權轉移書據”交印花稅好接受,因為沒幾個人三天兩頭地買賣房地產,許多人甚至終生也難得一次這樣的機會,而無紙化的股票在股民手上絕對是臨時性憑證,股民的持有與拋售也絕對是臨時陛“行為”,中國大陸股票交易印花稅卻在大相徑庭的兩者之間劃上等號;另一方面,國債與股票本同屬性質相近的有價證券,但中國大陸印花稅的詞典中兩者之間的關系此刻仍劃著不等號,含國債在內的許多有價證券憑什么可免此稅?股票有無被歧視之嫌?第四,印花稅設計初衷里“憑證”、“行為”的“相對隱敝性”遇上了股票交易的“完全公開性”。相對隱蔽特別是游離于合法非法之間的“憑證”、“行為”交稅后隨即擁有合法性,這是人們樂于交印花稅的關鍵所在,而股票交易本身就是完全合法、公開的,股票交易印花稅卻完全忽略了這一點。第五,股票交易印花稅理論上的“公平稅負性”遇上了股票交易中實際稅負的“難以公平性”。對股市同等兌現金額征收同等金額的股票交易印花稅,看似符合“公平稅負”原則,但追究各筆金額的人市時間、購買價格、出售價格等不難發現,其中存在著利息損失額、盈利額、虧損額等眾多不同,換個角度看此問題卻發現確是“不同情況收相同的稅”。所有這些要素和這些要素在特定條件下組成的合力,嚴重扭曲了股票交易成本和交易行為,所以股票交易印花稅才得以借“國家政權”這個“支點”,成為輕易撬動股市“地球”的“魔法杠桿”?!?30事件”僅是“魔法杠桿”的杰作之一,其實包括上證指數2007年6100點前后、2008年1600點前后在內的許多關鍵位置,都遺有股票交易印花稅的撬動痕跡!
二、適時改進印花稅在股市中的杠桿作用
無論開征股市交易印花稅是否合理,在股市未納入國際軌道的今天,股票交易印花稅仍是政府調控股市的主要手段。中國大陸這張“晴雨表”播報前先瞻股票交易印花稅之馬首的“政策市”特征仍將保持,但為股市健康發展,以杠桿原理相關的“支點位置”、“力度大小”、“力臂長度”為線索還是能找到改進之處。第一,認可股票的頻繁換手,這既是股市的本質特征也是多空雙方規避風險的正常舉措,與“股市成熟度”、“股民投機度”并無必然聯系。英美股市是共認最成熟的股市,2007年倫敦金融時報100ETF的年換手率為3600%,美國納斯達克ETF年換手率達到6000%,而我國股市換手率在創7年最高的2006年,滬市A股是555.74%、深市A股也只是671.34%,遠低于英美,何需動輒打壓?第二,對股市的行政干預不宜過多。股市有自己的客觀規律,該漲,該跌,股市心中有數,股市管理層該做的是在發現、尊重、學習、了解、掌握、適應、遵守股市規律的前提下,與股市規律一道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不可有改變股市規律的企圖,更不可人為創造“股災”。當然,我們的股市管理和股市都尚未成熟,每得到一次深刻、到位的教訓,我們的檢討和進步也應是深刻、到位的,進行過多的行政干預必然導致股市和股民對政府、政策的依賴性。國家政權這一“支點”與股市應保持適當距離,至少不宜太近。第三,適時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率。從理論上看,1‰~3‰的稅率的確不高,但實際結果卻又高得出奇。如2007年此稅為國家創收達2000億,而同年上市公司返還股市和股民的分紅、派現、紅股總計也不超過1500億,這意味著當年股市將基本面全年收益全部賠上還要倒貼500億,才得以應付僅此一項費用,巨大的財富“負效應”當然刨下股市的世界記錄,與“以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背道而馳。至于稅率具體應降多少還需另行探討,常言道:四兩撥千斤,須確保撬動“力度”適中。第四,即使調整也應是平滑過渡,切忌階梯式或突發式。政府天天告誡百姓“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至于政府印花稅的調整也是相當大的風險,試想,一夜之間由單向征收改成雙向征收或從1‰調到3‰,意味著此項交易成本瞬間增加100%或200%?這對股市無疑是風云突變,對股民是晴天霹靂。由非政府原因引發的股市暴跌股民無話可說,天災誰能預料?但由政府原因引發的暴跌就是能避免卻又偏偏發生的人禍。筆者認為,銀行利息、準備金率的調整方式可供股市借鑒。最近,銀行準備金率上調兩次0.5%,第一次股市“噪聲”較大,第二次就好多了,或者提前幾個交易日發出預告也能讓股市有所準備。平滑連接、逐步到位,國家、股市、股民三不誤,國家在完成調整的同時又可充分呵護股市,總之應避免撬動時的爆發性動作。第五,調整時可同時調整其他相關政策以利于股市的平穩轉向,調高股票交易印花稅之動因無外是抑制過度的投機行為,而加快新股發行、調低漲停板比率、調高跌停板比率、暫停審批新基金、解禁大小非等也能達此目的。筆者認為這些辦法都可先行使用,唯獨不可輕易調高股票交易印花稅,股市對此太敏感了。歷史證明,每次“在股市雪地上撒沙子”的良好初衷,都變成“在股市發動機里倒沙子”。調高股票交易印花稅既是猛藥中的猛藥,又是引發意外“股災”的導火索,能不用盡量不用,非用不可時也應有相關政策與之相對沖,以緩解萬一引發的股市震蕩。總之,嚴格控制撬動時的“力臂長度”很是重要。確保股市健康穩定的發展趨勢,既是股民的心愿,也是政府和股市管理層的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