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菜市就是最好的醫院”——幾乎一夜間,隨著電視媒體大肆渲染,京城“最貴中醫”張悟本的養生理念大行其道,因其鼓吹,某些地方所謂“能治百病”的綠豆價格也一路上漲。風潮正勁之時,這位聲稱掛號需排到2012年的“中國食療第一人”卻因涉嫌非法行醫而備受質疑。對于張悟本現象的質疑更是直指魚龍混雜、歪論充斥的健康養生市場,有人甚至因此懷疑中醫的科學性。今年6月,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首次公開表示,不應將張悟本與中醫養生聯系起來。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縮影的中醫,百年來,命運歷經坎坷。隨著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對中醫藥學是不是科學的爭論就一刻沒停過,甚至數度有人提出要廢止中醫。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被寫入《憲法》,中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支系得以保護。然而,隨著現代醫療科技迅猛發展,被劃在“經驗科學”一類、“不能用現代科學方法來檢驗”的中醫卻始終受到質疑,不僅與某些傳統文化一同有走向式微之勢,也面臨著被曲解、異化的危機。各種打著中醫養生保健幌子,卻與中醫傳統理論毫不相關,乃至背道而馳的療法層出不窮,混淆視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對中醫傳統文化宣傳不夠所造成的。
其實老百姓常說的俗語里就有許多平實的養生理念,比如“春捂秋凍”、“冬吃蘿卜夏吃姜”,這些都源自中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理論基礎。WTO(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一項數據表明:由生活方式引發的健康問題占60%,環境和社會因素占17%,遺傳因素占15%……養生說到底就是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且把它變成一種生活習慣。當代社會疾病譜發生變化,人們的健康觀念隨之改變,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相結合模式轉變。中醫作為自然療法,與西醫所崇尚的對抗性治療不同,采取的是調和性治療,激發人體自身的免疫、調節、治愈能力。有人因此說,中醫是治人,西醫是治病。中醫文化的核心是“和”,即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天人合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所謂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的和諧,所謂形神合一。只有達到這三個層面的“和”,才是健康的人。這也可被看作是現代醫學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和諧模式的東方式表達。
隨著近些年高科技分子研究、基因研究的逐漸深入,西醫在診療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新格局。面對日益完善的現代科學體系,中醫要與時俱進,“現代科學化”似成為必由之路??删烤乖撊绾沃?中醫在走向“現代科學化”的時候能否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深重的中醫理論又如何在當今世界尋求理解和接受?這是許多有識之士在深深思考的。“國醫大師”陸廣莘多次重申:我們所要做的不是爭論中醫是不是“科學”,而是要回歸醫學的目的。醫學,無論中醫學還是西醫學,都是以人類生命健康為目的的。也就是說,不論診療手段如何,能治病是醫學的終極目的。也有專家指出,如果硬要中醫“現代化”,則必然會丟棄或改變自身特色;可是拒絕“現代化”,則又難以融入現代科學大潮。這便是中醫學現在所面臨的兩難境地。那種實現人文與科學的統一、微觀和宏觀的統一、分析還原與整體思辨的統一,從而形成一種融合中西醫各種醫學之所長的新的醫學形態,至今仍舊是個夢想。但如果一味要簡單地將中醫還原為物質結構,甚至把中醫改造成以還原分析為基本方法的自然科學,中醫也就不稱其為中醫了。
顯然,如果沒有找到適合的方式,急功近利的“現代科學化”會造成中醫的危機,而另一方面,“綠豆養生術”之類打著中醫名目,以騙錢為目的的“偽科學化”炒作,會造成中醫的另一種危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