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信息技術;情境;學習興趣;思維能力;情感共鳴;語言文字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38—0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激起學生與文本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轉化成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游戲,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每一位教師探索的永恒主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新穎、巧妙的情境,積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主動性學習提供多種多樣的啟發性空間,引導學生實踐、思考、探索、交流。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要給學生創設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境。所謂思維空間和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精心設計,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思維情境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要精心設計和選擇能力培養的遷移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與文本情感上的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將文本中的問題、故事等情境變得直觀,學生如身臨其境,充分感受課文所描述的意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激起學生與文本情感上的共鳴。對小學生來說,情感在認識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刺激和激發作用,豐富的情感刺激對其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能夠給學生以直接的教育。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可以通過“小壁虎向誰借尾巴和借到尾巴沒有”這兩個問題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小壁虎斷尾巴的過程,然后邊看大屏幕邊聽課文配樂錄音,激發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時,懂得了小魚、老牛、燕子為什么不借給小壁虎尾巴的原因,從而明確了不同動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小壁虎的尾巴具有易斷性和再生性的特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能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
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課堂效率已成為教師的共識,利用信息技術能根據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制作出各種形象、生動、有趣的動態畫面,創設出和諧的情境,這些情境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是訓練語言文字的憑借。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把文字介紹轉化成動畫,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表述訓練,要求學生在觀察畫面時,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瀑布的特點。這樣,使學生既能夠直接、有效地抓住課文重點,同時又積極地進行了思考、表達。學生在自我參與中興致盎然,從而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