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言”難以提高師德
近日,《教師禁言禁行、勵言勵行100條》開始在濟南市的中小學校傳播開來。這本小冊子由濟南市教育工會制定,分100條對教師應有和不該有的言行舉止做了明確規定。其中“你真笨!沒見過像你這么笨的學生。”被列為教師“禁言”第一條。(據《中國廣播網》報道)
為什么要出臺這樣的“禁言”呢?顯而易見,它是為了讓教師能更好地對待學生,而不是肆無忌憚地使用“語言暴力”。濟南市教育工會制定這樣的小冊子,雖然煞費苦心,但并不是一件讓人十足高興的事兒。這“行為守則”能約束住教師的行為固然是好的,但在“治標”的同時來“治本”,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恐怕更重要。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似乎不這么想,他們以為只要制定一個守則,推出一個政策就足夠了。但是不夠。因為,“禁言”難以提高師德!
“網癮”之禍端未必在“網”
醫學上并沒有“網癮”這種疾病,但在很多家長心目中,孩子如癡如狂地泡在網上,就是讓他們最為頭疼的“病痛”。專家指出,其實孩子上網成癮與家庭內部狀況密切相關,父母沖突、親子關系和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上網的影響非常明顯。父母沖突越嚴重,孩子的情緒就越差,這是導致青少年上網成癮的主要原因。(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中學生上網影響學業,大學生迷戀上網甚至送命,一個個駭人聽聞的消息充斥在我們耳邊。與其說是孩子有了網癮,倒不如說是他們中了“心魔”,因為內心的空虛沉溺于網絡而無法自拔。孩子之所以過分迷戀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環境所致。一些家長忙于工作、應酬,無暇照顧孩子;一些家長感情不和或者離異使得家庭缺少溫情,孩子便只能選擇與網絡為伴。作為家長,在忙于工作的同時,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家長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一頓打罵,而是要跟孩子平等地交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解決困惑。只有家長多給孩子關懷,才能拯救孩子于網絡的“水深火熱”之中。
別給孩子幫倒忙
北大新生報到賓館爆滿,家長不放心借口旅游導航。每年高校新生入學時,前來送行的家長都會帶火校園周邊賓館的生意。(據《北京晨報》報道)
家長送孩子上學似乎永遠不會有終點。從小學到初中、大學,孩子走到哪兒,家長就跟到哪兒。有人調侃說,唐僧去西天取經也就帶了仨徒弟,可現在一個新生入學時有好多人護駕,真把自己看得比唐僧肉都“珍貴”了。常言道,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有些大學生確實太嬌氣,開學報名時都有前呼后擁的親友團。雖說這也體現出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他們不放心孩子單獨出去,而借口旅游來“護航”。但這種“護航”也要適可而止。家長必須要認識到,孩子早一天獨立,早一天自立,大學畢業后他們才能更快地融入社會。否則,現在父母的幫忙就是給孩子以后的人生路幫倒忙。
不是學校教育的錯
大一新生煩惱多:焦慮、抑郁、孤獨。每年9月份,江蘇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都會陸陸續續診治一些不適應新環境、存在人際交往困惑,或是有精神障礙的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據《新華網》報道)
如今,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在家是“小皇帝”,長期在父母和長輩的呵護下就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未經半點兒風吹雨打。當走出家庭這個“小皇宮”后,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和別人交往時缺乏合作精神,在生活上也難以自立,無法適應新環境。這樣看來,大學新生出現焦慮、困惑等心理問題,就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了。不過,當人們談起這些現象時總喜歡把原因歸咎于學校教育。我要說的是,如果把一個人成長的全部事宜都堆放到學校教育的肩膀上,“累壞”了學校教育不要緊,要緊的是,孩子大學畢業后踏入了社會,恐怕要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