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實踐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B)—0042—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育資源,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變課堂教學為課堂實踐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的模式也隨之改變。以往教師教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轉變成學生學習交流的模式,教師只是活動的主持人。一般情況下,教學前,我要求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詢問、質疑等手段對課文內容進行比較深入的課前預習。課堂上,主要采用游戲、競賽等活動進行教學。
比如,教學《語文天地》成語練習時,組織“成語競賽”活動。提前說明要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上網、去圖書館查詢,查字典、查成語故事書。分組競賽時,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熱情空前高漲。第一輪,講成語故事:《負荊請罪》《南轅北轍》《水滴石穿》……各組代表都不示弱。第二輪,成語接龍:輕而易舉——舉一反三——三心二意——意氣奮發……第三輪,看圖猜成語:一只手掌——孤掌難鳴,一支弓箭——箭在弦上……第四輪,全體參與,運用“開火車”的形式說成語,看誰說得多,說得對,優勝者給予獎勵。在反復的實踐練習中,學生由初步的“知”和“懂”,最終達到了“會”的水平。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課堂是小天地,生活是大課堂。因此,應讓學生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從而提高實踐能力。
1. 編排課本劇。如,把《七根火柴》編排成課本劇,把盧進勇的活動、無名戰士的形象、周圍的環境鮮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受到革命傳統教育。
2.開展競賽活動。競賽的內容可以是講故事、演小品,也可以是朗誦詩、說笑話。小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適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3.利用校園文化,班級文化。讓學生背誦樓道里張貼的名人名言,定期評比,看誰記得多、說得好,讓學生分組討論,寫出“保護校園草坪”的標牌廣告,讓學生編一編健康向上的校園童謠,找一找學校門前商品廣告牌上的錯別字等。通過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提高了語文實踐能力。
4. 開展社會調查。《只有一個地球》結尾寫到:“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為什么保護,如何保護,這是個大課題,我設計的實踐活動是小調查:調查一戶人家平均每天廢棄幾個塑料袋?你所住的小區,一共有幾棟樓?一棟樓有幾個單元?一個單元有幾戶人家?算一算,你所住的小區里的人一天一共廢棄多少個塑料袋?一月呢?一年呢?學生通過調查、統計知道了白色污染對環境和人類自身的危害,并意識到應該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5. 充分利用當地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如,我讓學生搜集家鄉的自然風景區鳴沙山、月牙泉的相關資料。春游時,帶領學生親自上鳴沙山滑沙,體驗滑沙的感覺,觀察月牙泉的形狀,猜測一下泉名的由來,領略家鄉自然風景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總之,語文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豐富感知,使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