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歌教學;詩歌;內涵;審美;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59—01
詩歌是社會人生的濃縮,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中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的文化之宗便是詩,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高潮迭起,字字珠璣,千古流芳。中國古代詩歌記載著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歷史,有著獨特的審美風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詩歌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審美情趣、健全人格和愛國精神。
但是,中小學詩歌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教師對詩歌的教學大多是采用簡單的串講方式,只要求學生背熟詩句和讀懂句意。即便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并不注重詩歌中所蘊含的其他方面的價值,嚴重脫離了詩歌教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懂詩歌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以下三點。
一、通過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去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
詩歌創作需要想象。一方面,詩歌的語言概括性強,詩句間的內容跳躍性大,影響著詩歌情感思維的連接。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根據詩歌的內容和主題思想,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脈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內涵價值。另一方面,詩歌中含有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融合形成的意象,這種意象,產生了一種朦朧美,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加之奇特的想象,感受并揣摩詩人的情感。如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教師配合講解和誦讀,有效地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自由的想象,讓學生深刻體會春天的生機勃勃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誘發學生體會詩歌中豐富的情感
詩是心靈的體驗,具有生命的質感,是生活中真實感情的表露形式。可以這么說,情感就是詩歌的靈魂。一首無病呻吟的詩,即使辭藻再豐富,想象再奇特,恐怕也難以打動讀者。相反,最能讓讀者怦然心動的,恰恰是那些語言樸實無華,但感情淳厚真摯的作品。詩歌教學也就是情感教學。語文教師應當使語文課堂充滿情趣,要善于披文入情,達到情蓄于胸而自發的那種自然程度,然后用這種情感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體會、領悟、反思,撞擊出學生心靈的火花,激發出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學生的心靈就會隨之震動,情感必將隨之勃發,將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如陸游《示兒》表達的是收復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愿望和壯志未酬的悲憤情感,李白的《行路難》則表達作者從抑郁苦惱中走向自信的豪邁之情。只有教師體會到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真情實意,并產生共鳴,滿腔熱情地投入教學,才能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撥動學生心中的琴弦;才能陶冶心靈,塑造高尚的品格。另外,在詩歌教學時,還可以創設情境,煽動學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語文詩歌教學中,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繪、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和渲染氣氛,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進入課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像《登鸛雀樓》《望岳》這些描寫祖國壯麗河山、名勝古跡的詩文,要讓學生眼觀文字,耳聽音樂,腦現圖畫,神游佳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在詩歌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國古代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像一道靚麗的風景,美化著我們的心靈。古代詩詞博大精深,那膾炙人口的詩句不僅有歡快的節奏,而且有整齊的韻腳,像動聽的音樂,讀來瑯瑯上口,易于誦記;不僅有絢爛的辭藻,而且有高深的意境,使人蕩氣回腸,百讀不厭。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其中蘊含的美感,去感染熏陶學生,去培養學生的高雅氣質和審美情趣。比如,讀《過零丁洋》時,文天祥的激情令人激揚奮發,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詩歌的情感美;嚴謹的結構,前呼后應、整齊有致的形式,還有押韻體現出來的音樂美,回旋繚繞,可以給人豐富的心靈體驗。在這樣優美的詩歌作品熏陶下,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鑄成美的心靈,塑造豐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