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程;教師;基本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17—01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傳統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形成正確、健康的情感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以及學科課程結構的多元化要求教師必須能夠將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及學生實際相結合,必須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處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素養。
一、具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并能夠整合應用在教學實踐中
1.專業知識技能。新課程教材的多樣性、豐富性和時代性都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和衍生的速度很快,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儲備各種知識,盡可能合理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2.非專業知識技能。新課程突出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能力的體現就是對知識的綜合應用,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當充分挖掘社會生活資源、社區教育資源、影像資源、網絡資源、其他學科資源,實現學科教學的綜合性和開放性。
3.知識的整合與應用。將眾多的教學材料通過篩選,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有機地整合成學生樂于接受的知識體系,不但能夠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
1.與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就一定教學內容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對話、民主交往的關系,教師必須講究對話和交往的藝術,提高對話和交往的能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主張學生應該養成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而要實現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就必須加強學科教育研究,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2.與教師進行合作探究。新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以及學科課程結構的多元化,決定了教師僅僅依靠自己現有的知識、技能、經驗是無法獨立完成課程任務的。此外,隨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探究學習的轉換,學生的自我空間增大,自主意識增強,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并會涉及不同學科領域,這些都需要教師加強合作。教師之間必須合作探究,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實施跨年級、跨學科、跨層次的協同教學,根本改變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工作方式,構建一種共享的課程文化。
三、要有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和愛護學生
1.愛是師魂,是做教師最起碼的素質,是與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基礎。愛不僅意味著對每個學生的關心和寬容,更重要的是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學生明是非、辨美丑,樹立學生信心。一顆無愛、無寬容的冷漠之心,必將扼殺學生的智慧和個性。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微笑,用微笑去點燃學生的興趣、理想、智慧和人格,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
2.將愛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新課程是教師、學生、環境和教材整體交互、共同構建的動態統一體,師生雙方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互相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知識和經驗,交流感情,溝通心靈,求得新發現,生成新知識。課堂中互動的動態資源,是最具開發潛能的教育資源,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師應該保持一種理解、接納和支持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平等和諧的溝通與合作,就能由里而外地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