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質疑;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50—01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也就是說要把當前的新課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的矛盾,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由此來推動教學過程的發展。我認為,教學要圍繞一個“疑”字,要通過設疑、質疑、釋疑這幾個步驟進行教學,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愿問
“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自學能力提高的過程。因此,教學時,教師應抓住一個“巧”字,掌握一個“活”字,根據具體情況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質疑的欲望。
例如,在教“按比分配”時,一上課,我就把學生帶入了幫體育教師分籃球的情境中:“體育教師想請你們幫忙,給三年級的學生分籃球。現有12 個籃球,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看怎么分?”學生聽完題,紛紛議論起來,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兩組各分6個籃球。這時,我說:“你們這種分法體育教師試過,可三年級的男同學非常不滿,說這樣不合理。他們覺得,男生16個人,女生8個人,男生多,女生少,兩組分的籃球一樣多不公平。”這時,有學生提議男生多,多分幾個。我及時抓住時機:“對,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今天我們學的‘按比分配’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們都急于想知道這個依據,于是,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在教師的引領下進入對新知的探求過程中。
二、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問
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質疑。因此,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學生和自己是平等的;其次要平等地對待學生,尤其對學困生更應該多一些愛心和耐心,使其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期望;最后要允許學生犯錯。教師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即使學生的問題很幼稚,教師也要耐心回答。這樣,學生就會消除自卑心理,勇于質疑。
例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班學生人數不超過50人,其中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4/5,問這個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我一說完題目,就有學生提出:“這道題未告訴具體人數,無法解答,是不是題目出錯了?”我對學生的質疑沒有直接給予回答,而是反問學生:“學生的人數應該是什么數?”學生回答:“學生的人數應該是整數。”我再啟發:“那男生占了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女生占了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得出結論:因為4+5=9,因此這個班的人數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班里有45人時,男、女生的人數。
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誘導學生提問,為他們質疑提供前提條件。但要學生能問到點子上,還需要教師給予一些質疑方法上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
1.觀察質疑。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例如,出示“乘法口訣表”,讓學生觀察提問。豎著看,每一行什么數不變,什么數變了?怎樣變化?橫著看,每一行……
2.比較質疑。比較是在思想上將對象和對象各部分、個別方面和個別特征仔細辨別,確定它們的異同及其關系的思考方法。教師應讓學生養成比較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從而提出質疑的習慣。
3.聯想質疑。從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這兩類事物可能是類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對立的。如,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否也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