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貓》;主題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3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63—01
《貓》是鄭振鐸作品集《家庭故事》里的一篇散文,對于這篇作品的主題說法各異。下面筆者對這篇散文的不同理解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這篇作品中寫到三只貓的不同遭遇和命運,由于它們的外形、神態,甚至逗人玩賞的角度不同,因而遭遇也有所不同。第一只貓是“新生的貓”,“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同時又給家庭帶來“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后來“不知染上什么病”死去,全家人感到“一縷酸辛”,它的死給家庭帶來悲楚。第二只貓“渾身黃色”(倒不吸引人),它“更活潑”,在“花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捉蝴蝶,不怕生人,逗人玩的本領極大,因而成了全家人的“寵物”。也許由于太活潑,導致它失蹤了,這對全家來說是一件不愉快的事。至于第三只貓,作者用的筆墨較多,對于它的外形、神情,與前兩只貓形成鮮明的對比。它的來源更是蹊蹺:“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只很可憐的小貓”、“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我們如不取來留養,至少也要為冬寒與饑餓所殺。”性情“不活潑、懶惰”、“好象是天生具有憂郁性似的”, 在“我”家的地位是“若有若無”。由于無人寵愛,加之冬天的夜里寒冷,“它鉆到火爐底下去,毛被燒脫了好幾塊,更覺得難看了”,感覺上本來就不大喜歡的“黃貓”,由于“黃鳥事件”,導致含冤死去。
這三只貓不但遭遇不同,造成不幸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因而給主人留下的遺恨也不相同:對前兩只貓是惋惜,對后一只貓則是嫌惡之余的懺悔。這里面包含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在這一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揭示文章中心,較為確切。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一切本質都要通過具體對象、過程、事件、關系等表現出來。”因而作者對前兩只貓的喜愛不僅是由于外表討人喜歡,性情“活潑”更是招人喜歡的主要原因,但這一認識僅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對于它們的死,全家人都感到傷心、難過。而對于第三只貓,由于它的外表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了好幾塊”,在家中若有若無,甚至有些討厭。那只黃鳥死去時,“我”毫不遲疑地斷定“一定是貓,一定是貓”,那簡直是肯定,并用“木棒”追打。當真相大白時,它卻已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我卻更難過得多了”,“我永遠無法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這樣的冤案再也沒有被昭雪的機會了。這正是由于沒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沒有對三只貓一視同仁造成的過失。
假定第三只貓的外形美麗,比前兩只貓活潑有趣,討人喜歡,結局會不會不是這樣悲慘呢?就由于第三只貓的本領上的缺陷,加之“我們”全家對它的認識的局限,造成它悲慘命運的降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不是主人公,而是“貓”的不同命運的見證人。課文就是在貓的不同命運中滲透著作者的憐憫與同情,即對待事物應通過現象看到本質,不能單憑外形的好壞妄加斷定是非曲直,這樣是片面的,不科學的認識。因而本文描寫貓的不同命運則是要表現主要內容,全文透過對弱小動物命運的描寫,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那些貧苦者、弱小者的不同命運。
二三十年代的舊式家庭,被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所禁錮,鄭振鐸的《家庭故事》就是揭示這些舊式家庭走向衰敗的本質的。在他的作品里,有的主人公是追求愛情和主張婚姻自由的女性,但她們最終不是受到對方的冷遇而變得郁郁寡歡,就是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下悲憤地死去。這樣的形象,不正是魯迅筆下祥林嫂的形象嗎?而第三只貓的不幸命運與祥林嫂又有何不同呢?唯一不同的是祥林嫂是控訴封建制度罪惡的代言人,是活生生的人,她在“大年三十晚上死去”。《貓》中第三只貓雖是不能言語的動物,卻同樣屈死于主人的偏私之下。它的悲劇,與舊式家庭中被貧困困擾著的、因受男性冷遇而郁郁寡歡的女性如出一轍。對這樣的作品,應透過現象看到社會生活的本質,并由此延伸到對社會生活,特別是舊式家庭中人的悲慘命運的剖析上來。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認為《貓》的主題就在于通過對三只貓不同命運的描寫,揭示舊式家庭中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反映了作者對弱小者的同情,喚起人們對自由、平等、信心和勇氣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