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生活;作文能力;素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B)—0044—01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寫出什么樣的文字”。生活越充實,寫出來的作文就會越生動具體,才會令人耳目一新。要解決作文時普遍存在的“無話可說”的問題,就必須豐富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寫作材料,激發寫作興趣,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中,每天都會有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些是很好的寫作素材。要把這些寫下來,就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客觀世界、增加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1.多感官觀察。實踐證明,參與觀察的感官越多,輸入大腦的信息就越多,觀察所得的印象就越深刻。這就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身的各種感官,以獲得對觀察對象的全面認識。例如,走進大自然,不僅要看到繁茂蒼翠的樹木,還要聞到野花的芬芳味,聽到鳥語蟬鳴的婉轉聲,嘗到泉水的甘洌、野果的青澀,觸摸到泉水中卵石的光滑,還要用腦去思考,用心去感悟。
2.多角度觀察。達芬奇的老師說:“即使同一個雞蛋,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它,形狀就立即不同了”。可見任何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其特點就不同,所獲得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
二、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感知生活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差,要拓展其思維,使其展開想象的翅膀,還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加以引導。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校園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是小學生作文的源泉。
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演講比賽”、“興趣小組”、“文藝表演”、“運動會”、“閱讀”、“幫困”等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親身經歷了,學生就會感到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感到作文不再枯燥無味,不過是對親身經歷的事情的記錄。
比如,通過參與“幫困”活動,學生不僅身體得到了鍛煉,心靈也受到了洗禮。在寫作中,學生的表達欲望被很好地激發了出來。但在寫作時,一些學生出現了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楚等問題,筆者就組織學生再次仔細回憶、討論,引導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記下來。后來學生寫出的作文角度多元,感情豐富。他們有的側重寫勞動的艱辛,有的側重寫敬佩老人自立、自強……這樣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而且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緊貼生活實際,合理命題
好的作文題目應成為一種“誘因”,能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大門,撥動學生的心弦,觸發記憶,引起傾訴和作文的欲望。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把題目出到學生的心坎上,強化作文題目對學生表達意愿的誘發效果。從這樣的認識出發,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文命題時,必須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比如,我縣是甘肅省隴東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國貧縣。為了更好地生活,農村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于是大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孩子與父母長期不能見面,萬般思念無處傾訴。針對此情況,學校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組織學生給父母寫信。因為學生個個都有滿腹的話語想對父母訴說,字里行間飽含真情,感人至深,許多教師在閱讀這些信件時都感動得直掉眼淚。
總之,要想使學生寫出高水準的作文,教師首先要形成“先生活后作文”的教學觀念,然后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素材,讓作文教學充滿生活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