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和諧校園;民族地區;思考
〔中圖分類號〕 G75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08—01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是黨中央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時向教育戰線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為此,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在全國中小學開展創建和諧校園的意見》。作為民族地區的學校,更應該以民族團結為核心來構建和諧校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構建民族地區和諧校園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構建和諧社會,應首先著眼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它不僅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把民族地區學校建成和諧校園,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校園和諧能夠促進、保證社會和諧,因此,是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諧校園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總之,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體現,建設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構建民族地區和諧校園要以民族團結為核心
民族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前提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各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團結,領土的完整,國家的統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團結為基礎的。沒有各民族的團結,中國就會陷于動亂和分裂。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民族問題還將長期存在。同時,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成為影響我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西方敵對勢力不愿看到我國的強大,總是利用民族宗教問題企圖對我國實行“西化”和“分化”,并策動極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從事分裂活動,危害社會的安定和祖國的統一。因此,我們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的民族政策和愛國主義教育,堅持“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原則,積極開展反對分裂主義的斗爭,增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維護祖國的統一,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作為民族地區的學校,要在快速、穩健中發展,辦出民族學校的特色來,團結是基礎,穩定是關鍵。因此,構建民族地區和諧校園要以民族團結為核心。
三、構建民族地區和諧校園的實施途徑和方法
設置專門的民族教育課程。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開設了民族文化課,編寫了《裕固家園》一書,內容涉及民族政策、民族概況、歷史人物、革命先烈、民風民俗、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對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民族地區發生的顯著變化進行了宣傳教育。
開展活動促進民族團結。在小學階段,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繪畫、手工制作、歌舞表演、講故事、民族基本常識競賽等形式,幫助小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的基本狀況;中學階段,主要是通過開展講座、演講、歌舞表演等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使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具備正確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基本素質。通過活動,在中小學營造尊重少數民族習俗、促進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
創建校園文化,凸顯民族特色。一是利用校會和國旗下講話,向學生講明民族教育的重大意義,使學生了解我們的祖國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所以只有加強民族團結,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二是在墻壁上開辟“民族畫廊”,分期介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歷史、現狀及風俗習慣。三是利用校園廣播、板報、主題班會向學生介紹有關民族知識、民族政策等,開擴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激發他們的民族情感,使他們感受到我們都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四是舉行“民族常識”知識競賽,舉辦讀書月和藝術節,突出民族傳統項目。
融合多種教育資源,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博物館、紀念館、文物古跡等,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資源(如圖書、報紙、雜志、照片、地圖、圖表等)和音像資源(如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和各類教育軟件)。聘請各民族為民族團結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范人物為顧問或校外輔導員,充分發揮民族團結教育基地的作用,保證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