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考英語;閱讀理解;備考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B)—0061—01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對高中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標準。通過對近十年高考試題中閱讀理解的研究,筆者發現高考中閱讀理解試題的閱讀量逐年增加,難度系數也在逐年增加。為此,筆者自主探索,與時俱進,大膽創新,綜合運用各種閱讀策略去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單詞、詞組及句子的含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這些詞及句子,同時要教會學生在閱讀時分析、綜合、判斷信息的能力。對于閱讀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整體閱讀,全面理解,訓練學生理解語篇主旨要義的能力
訓練學生理解語篇主旨要義的能力可通過找主題句、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來進行。英語閱讀材料一般都有主題句,尤其是說明文和議論文。主題句一般是段落的起始句,但有時也可能出現在段落的中間或結尾。段落大意即段落的中心思想,它體現了作者寫文章段落的意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閱讀的關鍵。教師可以結合以下的提問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
(1)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passage?
(2)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
(3)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deals with ?
2.分解材料,逐一攻破,提高學生理解具體細節的能力
理解具體細節的能力可通過直接辨認和間接辨認來完成。這類問題都可以在短文中找到答案,只不過為了迷惑考生,命題人常常將原文換一種說法。所以,照抄原文、一字不改的不一定就是答案,而與原文意思相同的可能就是正確的答案。這類試題一般采用下面的提問方式。如: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included/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2)Somebody believes/thinks that .
3.剖析材料,表層理解與深層理解相結合,提高學生推斷的能力
這種題型是閱讀理解中較難的題型,屬于深層次理解題。它要求學生必須注意以下三方面:①透徹理解詞匯的含義并進行推理;②對文章進行歸納、推理,切忌脫離原文胡亂推理;③理解作者的立場、觀點、情感和寫作目的。另外,要注意判斷、推理和結論的區別。判斷是對已知的事實作出合理的判別斷定。推理是從已知推出未知,如含有imply或infer的問題。結論是以已知的事實為前提,得出合理的論斷。同時,學生要學會對長句、難句進行分析,可以先找句子的主干部分,再看修飾成分,但不要過于細致,拘泥于語法。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推斷文章隱含的意思。教師不妨采用下列的問題模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如:
(1)We can infer from the (first/second) paragraph that .
(2)The passage implies that .
(3)From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
4.研讀材料,通篇考慮,提高學生理解作者意圖、觀點和態度的能力
作者的意圖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思想,換一句話說,就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對作者態度的分析要根據短文的內容來進行,解題的關鍵要看作者在文中用了什么樣的口氣,若用褒義詞,一定是贊成;若用貶義詞,那就是反對;若客觀陳述,則是中性的立場。教師可以采用下面的問題來訓練學生的這一能力。如:
(1)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2)The tone of the author may be .
(3)The author seems to be in favor of/against
.
眾所周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艱巨的工程。學習策略固然重要,但策略的運用因人、因時、因地而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