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形象思維;事物特征;想象作
文;立體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B)—0045—01
右腦是人類智慧的寶庫,它記憶的容量是左腦的100萬倍。一個人聰明與否,思維敏捷與否,關鍵在于右腦是否被很好地開發。那么怎樣在作文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右腦,或者說,如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呢?筆者就教學經驗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組織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特征,然后進行寫作
心理學家通常認為人的大腦有四大功能區,這就是直覺、記憶、判斷和想象等功能區。而人的直覺功能區表現為觀察力,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直覺思維,筆者曾經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觀察事物的特點、特征,并開展想、說、寫活動。
1.人物肖像的觀察。開學第一節課筆者提出要求,讓每個學生選擇一個新同學作為觀察對象,全面觀察學生的五官、頭發、皮膚、身材、體態、服飾等,要抓住特征,以此來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周后在作文課上寫20分鐘,再用25分鐘由幾個同學當眾朗讀自己的“素描”。朗讀時,隱去所寫同學的名字,讓全班同學先猜,后評議,或邊猜邊評議。
2.景物特征的觀察。如以“校園秋色”為題,要求學生重點觀察校園景物,突出一個“秋”字,抓住景物的特征,分類觀察;確定觀察時所處的方位與角度;掌握觀察順序。直到學生能完全描述清楚,再按要求作文。
3.事物差異的觀察。如要求學生觀察兩只雞,注意觀察它們的習性、動作、情態,特別要注意這兩只雞的相同與區別之處,敏銳地捕捉有特色的材料,再作文。
4.畫面寓意的觀察。如給學生提供一幅漫畫《今日與明日》,讓學生仔細觀察三分鐘,再閉目回想,詳細講述畫面上各個細節,并能用一句話概括畫面的寓意,然后要求學生寫記敘文、議論文各一篇。
5.影視觀察。看“電視”和“電影”。一天后,把印象最深刻最具特色的幾個鏡頭記在周記本上。
二、系統地安排學生作想象作文
想象不僅可以讓人再現感知過的事物,而且能以先前的感知為依據,顯現前所未見的新畫面。如果我們對想象力有較深刻的認識,并且通過寫作訓練有意識地培養,我們就能有效地開發學生右腦中的想象功能區,從而較快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從象形想象、擬人想象、預測想象、延伸想象、音樂想象、合成想象六個方面著手,分門別類地進行訓練,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定期定量的進行作文。這樣系統地安排學生做想象作文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在課文教學中展開立體、形象的教育,開展評寫活動
在長期的教學中,語文教師一般習慣于平面教育的方法。其實只有開展立體教育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才能記得牢,理解得深刻。
1.讓學生演課本劇,寫評論文。如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作品,筆者在講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地預習課文,體會作品典型人物別里科夫的個性特征和作品的諷刺意義,再讓一個學生扮演別里科夫,另一些學生觀看評議,最后由教師跟學生一起討論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這種教法新穎、有立體感,既鍛煉了學生的直觀能力,起到了開發右腦的作用,也幫助學生了解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社會背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感受寫評論文章,這樣做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還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寫作水平。
2.讓學生畫“畫”,評畫。課本中的許多課文都描寫了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學生可以在欣賞作品后,以畫“畫”的形式將美好風光再現。如著名作家劉白羽的散文《長江三峽》,分別描繪了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瑰麗奇特的景象,猶如三幅畫面。筆者在教授這一課時,主要采用“畫”的方法。第一節課,首先要求學生讀課文,熟悉內容,再根據作者描繪的不同景物的詩意、畫意和所含的哲理,認真分析,展開想象,進行構思,然后分別用繪畫表現出來。第二節課,讓幾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不同的畫面,并讓他們分別闡述自己繪畫的構思過程,請全班同學評議,然后寫出評論文章。這一教學過程,把原來講、讀、背的平面教育過程轉變為立體的形象的教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空間認識能力,還促進了學生右腦智力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