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物理教學;教學反思;教學模式;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B)—0020—01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尤其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推行,高中物理教學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學,成為每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自己的教改實踐,談一點淺見。
一、在教學中要不斷進行反思
一個稱職的高中物理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學習、研究、創造,才能與時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反思中,一方面,有助于在新課改環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學。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新課改下進行課堂教學的創造性實踐。
二、教學模式要不斷改革和突破
要將討論、探究、創造三位一體的內在結構體現在每節課中,它是新課改的靈魂。通過討論、探究,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維習慣,如學習態度、愿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想法、勇于創新的精神等。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苯逃姨招兄舱f:“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蓖瑫r陶行知先生認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苯逃龑<沂志唧w地指出,教師的最主要職責之一是教會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將課堂教學變成一種“討論·探究·創造”式的教學過程。首先將每一節課分解成一系列小問題,每一小問題提出之后,均由同學分組進行討論,然后反饋結果。從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形成“討論——總結”的循環過程,在探究與創造的過程中,讓每位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當一節課的知識與方法探究結束之后,創設一定的物理情境,讓學生運用剛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從而延伸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三、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被看成單純的認知體,在教學活動中習慣把學生劃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在這種思維習慣的支配下,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只能按正態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學生的平均水平為基準,根據中等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教學,不難預料這必然會導致有學生“吃不了”、有學生“吃不飽”的狀況。這種只管把既定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的“一刀切”式教學,完全背離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損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新課改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理論和實踐都早已證明: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會變得十分相似。因而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缺乏科學性的。而應強調“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重視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動性,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因材施教,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