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問題意識;預習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23—01
新課程改革強調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要實現這一角色的轉換,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應當將課堂的主體地位回歸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實施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將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提高興趣,在于參與,參與可以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多年教學使我感知:最有效的學習是引領學生在參與體驗和創新的過程中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啟發、質疑當中進行的,他們的探究會更深入。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體會和收獲,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下面以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涵卻深邃,在課前我精心設計了預習要求:1.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課文注解、工具書,疏通文意;2.了解文章作者的主要思想及其生平;3. 整理閱讀中發現的問題;4.嘗試提前背誦。
預習這一教學準備環節大家都在用,但有明確目標的預習是最值得大力提倡的。第一,實現課堂的原生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交流的主渠道,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第二,為學生提供解讀課文的思路,明確課文學習的重點、難點,學生帶著預習中發現的問題聽課,常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教師在收集、篩選有關學生學習的問題后,了解了學生學情,就能夠備出對學法有指導性的教案,達到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學生在預習中發現了大量的問題,如,1.孔子是怎樣進行教學的?2.大丈夫應有鴻鵠之志,子路之志符合大丈夫志向,孔子卻“哂之”。僅僅因為子路“率爾而對曰”嗎?這是否要求學生回答老師提問一定要先舉手?孔子的這種教育方式可取嗎?3.文中的幾位學生各有怎樣的志向?4.每個人的志向都很具體,孔子為何單單留下曾皙?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首先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然后把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全班同學一起討論,作為學習的重點。接著教師收集整理后,將學生的問題分為三類:知識型,能力型,發展型。對知識型的問題,教師可以直接展示給學生或提供獲取途徑,課堂中引導學生探究能力型及發展型問題,可以避免問題教學在課堂中的拖沓,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中子路、曾皙兩人在言談時動作和神態的不同,反映各自鮮明的性格特點;子路有直爽、坦率、剛直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有急躁、輕率和自負的一面。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曾皙性格灑脫,從容不迫。夫子對四子之志的態度,突出表現在一“哂”一“與”中。當然,孔子因為子路態度不謙虛而“哂”,因曾皙描繪的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符合儒家禮儀之邦的治國理想而贊同。結合文章整體感知,孔子評志時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而子路之志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顯然沒有將“禮”擺在首位。因為在《論語》中,孔子認為“勇而無禮則亂”。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走在最前列,不僅僅是語文的傳道功能,更在于它的啟智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本身,并不是教課本,拘泥于課本的知識,而是用課本“教”,通過引領學生鉆研課本,讓學生逐步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