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從過分依賴外向型發展必須轉向外向與內需型并重,中國企業面臨國際化擴展的機遇以及由此帶來的挑戰,中國經濟面臨產業結構升級給企業帶來的現實壓力和長遠機會。這些問題,都是企業在金融危機后必然面對的命題。
關鍵詞:國有企業 金融危機 出路
一、我國大型國有企業競爭力仍待提升
2008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充分發揮骨干作用,為實現經濟回升向好作出積極貢獻。今年以來,國有企業作為經濟回升向好的主戰場,生產經營持續穩定增長,各主要行業實現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創新研發進一步加快。今年前8個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收入快速增長,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94016億元,同比增長37.6%;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累計實現利潤12644.7億元,同比增長46.7%;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進一步增強,已交稅費16383.7億元,同比增長24.4%。其中,中央企業表現突出,1~8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5731.2億元,同比增長40.4%;累計實現利潤7235.5億元,同比增長50%:已交稅費總額8883.3億元,同比增長22.6%。在前不久揭曉的“全球500強”榜單上,中國企業數量不降反增,30家國有大企業邁入“全球500強”的行列,展現出我國國有經濟的強大活力。
但是我們的國有企業在競爭能力上和國外企業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智力密集型、勞動附加值高的業務領域差距顯著。
例如,ENR(工程新聞)上榜的企業,中國有22家,總收入為14.08億美元。在前200強收入中占比為2.7%。而美國上榜企業75家,占全球工程市場份額的38%。同時,市場區域上我國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欠發達國家。業務領域集中在在亞洲、中東地區和非洲等地,其業務比重占95%以上,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不到5%。在業務環節上,歐美的工程公司做設計和項目管理等智力密集型工作,而我們還是以傳統的土建為主。行業上我國集中在房屋建設和交通道路建設領域,國外發達國家集中在電信、石油化工和新能源建設等高利潤行業。某種程度上說,我國的國有企業很大,但是競爭力不足,我們賺的錢更多的是血汗錢,大型國有企業在全球資源的重新分配上話語權還不足。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的國企現狀
自國資委成立以來,國企經歷了五年左右的幸福時光,在國民經濟中的帶動力、影響力日益劇增。究其原因,與國資委管理加強、企業治理水平提升以及人世后經濟的景氣都不無關系。正是因為這些成績,導致我們對國企發展改革的認識出現了較多偏差,而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恰恰讓國企多年存在的頑疾暴露無遺。
從目前來看,由于政策性因素占據核心因素。市場化需求還未完全打開,企業去庫存化的過程還未徹底完成,而且世界經濟形勢依然沒有很大起色。以此判斷,中國經濟形勢雖然總體趨于好轉,但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國企下半年的盈利預期依然不容樂觀。
(一)外因方面:外部需求持續下降,產能過剩
長期以來,中國很多行業的產能是按照出口量占總產能20%~30%來配備的。但在目前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前些年經濟高速增長所形成的一部分產能,其所對應的需求已經不復存在,而且很多國企為了穩定就業,沒有及時調整產能。產銷矛盾進一步拉大。盡管國家刺激經濟的措施已收到一定成效,但消失的需求和啟動的需求并沒有很好地匹配,同時,以大量財政支出和貨幣投放為主要內容的4萬億元投資政策不具備持續性,其拉動效應已經在逐步減弱。從制造型企業相對占多數的地方國有企業上半年累計實現利潤1370億元,同比下降41%(與整體數據相差14個百分點)的數據可見一斑。
(二)內因方面:國企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大部分國企對自身的資源能力與市場競爭關系的認識出現了偏差,沒有建立真正適應市場化競爭的核心資源和能力。另一方面,對國企從一些領域退出,對產業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和結構升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上政策機制調整的相對滯后,面對危機的結果自然不容樂觀。政府相關政策的不穩定性造成國企的政策性虧損。凡是敢于“政策性虧損”的,基本上屬于壟斷行業,而壟斷之所以為市場經濟所不容,就因為“政策性虧損”只是表面的、暫時的,而“政策性暴利”才是根本的、長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國企的政策性虧損是長久以來政策性暴利的必然。
國企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利潤率水平高于其他類型的企業,但是勞動生產率和資產周轉率最低,最終影響了國企的盈利水平。從上半年的數據來看,國企茸業收入的下降遠小于利潤的下降,這表明國企盈利能力出現下降。而這一數據還是在4萬億投資主要由國企承擔的情況下實現的,這更加說明國企創造利潤的能力很低。
三、關于危機背后國企出路的幾點思考
(一)加大力氣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業鏈,成為企業金融危機之后打造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一些企業因產能過剩沒有死在危機中,反而死在危機后。這些現象必須值得企業重視和思考。盲目重復投資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痼疾,在經濟危機導致需求絕對或相對萎縮的情況下,產能過剩再次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僅已經從鋼鐵、電解鋁、氧化鋁、造船、水泥制造、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蔓延到風能、光伏等新興產業,而且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壓倒一切的應對危機舉措客觀上加劇產能過剩之勢,因為啟動消費曠日持久,大規模投資則可立竿見影。
在總體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后首當其沖面臨由此帶來的巨大壓力和風險。首先,要有效應對產能過剩、產品結構老化的問題。金融危機后,這類的風險會迅速顯現,并且要求應對的時間是短的。其次,可能會面臨近幾年由于擴張過度、整合能力滯后帶來的問題。金融危機后,這類的問題也會由隱性轉為顯性、逐步顯現出來。從本質上看企業過度擴展,是用新的潛在矛盾掩蓋舊的顯性矛盾。第三,經營模式滯后、資源整合體系落后帶來的潛在壓力將逐步顯現。金融危機后,這類問題會在中長期逐步顯現,要求時間不急,但是應對的難度最大。
這些問題的應對和處理,是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后打造競爭力首先面臨的問題。應對的措施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積極有效地處理過剩產能,主要體現為落后產能的淘汰和調整、產品結構的優化、資產重組等具體舉措。第二個方面是科學地進行產業擴展,優化產業鏈。主要體現為協同、整合效應的實現。
(二)凝聚變革的動力,有效推進各項改革、革新成為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后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從企業發展的狀況看,金融危機來臨之前所推行的各項改革依然處在探索的“路途”中。依然有相當多的改革沒有推進到位,甚至還存在部分需要“實質性創新突破”的任務沒有完成,但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市場機會眾多的光環下,很多矛盾被忽視了。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幾年內,我國企業“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掩蓋了不少的深層次問題。金融危機發生之后,雖然暴露出了一些企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但是隨之被國家“保增長、保就業”大目標下,這些問題沒有被足夠重視和得到應有的關注。
金融危機之后,著眼于競爭力的提升。企業必須有效地深化各項改革,由此促進競爭力的提升。關鍵舉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要加大力氣進一步推進現代產權制度改革,并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建立現代產權制度依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我國企業公司治理體系的完善,既牽涉到體系的完善問題,還牽涉到外部環境的成熟和發展問題,更牽涉到文化層面的問題。另一個方面,積極有效地推進組織變革。組織模式是企業整合內外資源的保障,也是體現企業生存理念的重要表征。我國企業在組織模式上的落后是個不爭的事實,由此帶來的分工不合理、協作不到位、流程不順暢、權責不清的現象必須的得以足夠的重視。組織變革是一件系統性、復雜性、創新性、艱巨性兼具的一項變革活動,我國企業必須能夠有效地推進組織變革,從而實現競爭力的重塑和提升。
(三)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盈利模式創新,實現業務轉型與提升是企業打造競爭力的主線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必然會出現新的特點、新的要求,由此給我國企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和壓力。未來5~10年,既是金融危機后的特殊時期,也是我國產業轉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更可能是新產業迅速萌芽發展、新業務模式探索成型的關鍵時期。
歷次金融危機的經驗證明:每次金融危機都會孕育著新的技術突破、新的產業變革、新的商業模式出現。這也就是所謂的“經濟冬天往往是創新的春天”。對于我國企業而言,這些新技術、新產業的孕育和發展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新挑戰。企業能否在自身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順利實現轉型,直接關于未來的競爭力問題。金融危機之后,企業要順應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態勢,有效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產業的升級、轉型。相關的舉措主要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建立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保證,也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企業要從創新動力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支撐機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第二個層面,有效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一種新型商業形態的出現。往往會改寫產業競爭的規律,猶如,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之后出現的超市對于傳統百貨業的影響和沖擊。金融危機之后,企業要有效地塑造有利于商業模式創新的環境,保持自身的發展活力和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