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顧了長三角一體化的歷史過程,結合前人對長三角產業同構和行政區經濟的基礎上,通過對當前形勢下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中遇到的阻礙分析得出了目前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在政府引導下以市場為主體進行的一體化過程:而產業同構現象隨著長三角產業的細化分工,將會逐漸縮小;在此基礎上,對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長三角 區域經濟一體化 產業同構 行政區經濟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與理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通過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區域內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提高區域經濟總體效益的動態過程。主要包括產業發展一體化、生產要素市場一體化和區域城市發展一體化三個方面。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實質上就是區域制度不斷創新的過程,制度創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即從宏觀(地區)層面要建立有權威的組織保障體系;中觀(行業)層面要建立跨行政區的行業協會;微觀(企業)層面要加快不同地區間企業的制度整合。
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綜述
(一)長三角產業同構現象
原長三角各地爭相把電子、機械、化工與醫藥等產業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在長三角地區的15個城市中,選擇汽車的有11個城市,選擇石化的有8個城市,選擇通信產業的有12個城市,產業同構現象較為明顯。許多學者從產業分工,主導產業選擇等角度對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同構現象進行了分析。陳建軍(2004)通過計算得出2002年上海與浙江、上海與江蘇、浙江與江蘇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分別為0.7、0.84、0.91,因而明確指出長三角地區在產業經濟層面上的一個鮮明特征是產業同構。靖學青(2004)也發現了類似現象,但他認為長三角地區產業同構主要存在于三次產業這樣的宏觀結構,并未發生在制造業這樣的中觀結構,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結構相似程度明顯小于三次產業結構。盡管從相似系數來看存在相當程度的產業同構現象,但并沒有達到嚴重同構的水平。如果深入到制造業內部產品結構的分析,那么產業同構現象將更不顯著。
(二)行政區經濟
由于行政區經濟的牽引,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長三角內部行政分割、政府競爭和地區保護的現象仍很嚴重,形成了所謂的“行政區經濟”現象。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利益機制的不協調使得各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存在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各自為政,單從自身發展目標出發,使長三角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以行政區域為界,建立和發展“小而全”的經濟體系,沒有充分利用長三角廣闊的市場。一個行政區的“經濟”往往可能導致一個區域的“不經濟”。在建設世界制造業基地過程中,江蘇提出要建設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全國產業層次較高的制造業基地,浙江提出要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上海則推出了先進制造業行動計劃。三地之間的競爭使得企業間的關聯與協作難以開展,加大了制造業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難度。
三、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這一階段長三角進入了工業化全面推進新時期,江蘇、浙江的鄉鎮企業得到興旺發展,民間自發型的要素流動引發了長三角第一波經濟合作浪潮,這是長江三角地區尋求聯動發展的萌芽狀態。同時,政府間的推動也是促成長三角經濟合作的重要因素。早在1982年,我國就提出“以上海為中心建立長三角經濟圈”。為了促進該地區的協調發展,1985年起在中央政府的協調下組成了“上海經濟區辦公室”,負責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管理協調工作。1986年,長三角經濟圈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到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然而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長三角經濟圈的第一次試驗卻以失敗告終了。
第二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繼續在我國推進。新的長三角經濟圈計劃又逐漸形成。1993年上海正式提出推動長三角大都市圈發展的構想,新的長三角經濟圈實行強強聯手,由兩省一市組成,即江蘇、浙江、上海。配合這一戰略構想,不僅在“軟件”方面,加強了地方政府協調制度建設,在90年代后期建立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二省一市省市長聯席會議制度”,而且也加強了“硬件”配套設施的建設。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至今。進入新世紀,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為國家戰略。2003年全國“兩會”上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也成為重要議題之一,許多代表、委員呼吁這一地區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推進一體化發展。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不斷深入,長三角經濟區的抗風險能力增強,并將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四、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核心城市上海與全球城市標準尚有差距:與倫敦、紐約、東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全球城市的功能有待提升。
(二)經濟粗放型特征明顯:1990年以來,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向高層次轉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尚未擺脫粗放經營的特征。經濟的快速擴張仍是建立在資源高消耗的基礎上。
(三)區域城市間聯系不夠緊密,城市分工不明確: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協作,區域經濟合作“重外輕內”,導致區域發展的內部關聯度低,城市間聯系松散。
(四)區域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嚴重:行政區劃的分割和區域性協調機制的不力,使得長江三角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和整體協調,導致重復建設現象十分突出。
五、討論與結論
從整個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在政府引導下以市場為主體進行的一體化過程:各地政府對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認同緣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當前條件下,由于我國行政區分割現象嚴重,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本文擬提出幾點政策建議,以促進長三角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1)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通過試行大都市區行政區劃改革,建立較好的跨區域的管理機構,加強政府在區域發展中的調控能力;(2)通過市場化手段統籌區域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長三角地區市場一體化進程,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和其它公共設施的共享,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3)通過頒布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條例,消除區域政策障礙和行政壁壘,實現資源共享、相互開放市場、科技人才流動、產業密切合作以及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共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促進區域整體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