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SWOT分析運用于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研究領域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本文選取改革開放中堪稱中國外貿奇跡的典型代表江蘇省,在簡述了江蘇外貿發展現狀,分析江蘇發展外貿優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基礎上,指出了發展江蘇外貿的關鍵,并據此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SWOT分析 江蘇 對外貿易
一、江蘇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作為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對外貿易不斷躍上新臺階。2007年全省進出口139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6%,其中出口1009億美元,進口382.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4%和25.1%。在2005年進出口突破1000億美元后,2006年出口又突破千億大關。從1980年開放口岸起,到1997年出口突破100億美元,用了18年時間,從2001年出口突破200億美元,再到2006年突破1000億美元,用了5年時間。江蘇對外貿易發展9年上了3個臺階,步伐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出口規模在全國的地位也由1980年的第13位上升到現在的第4位,進口居全國第5位,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
江蘇憑借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努力適應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勇于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出口規模、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出口市場開拓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呈現了國有、外資、集體和私營企業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新格局。
二、江蘇省對外貿易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地域優勢。江蘇省位于長三角南翼與長江的T形交叉口,地處接軌上海的橋頭堡,緊鄰上海、蘇州,通江達海,區域內外交通發達。長江流域是中國消費總量最發達的地區,為江蘇發展提供了廣大的國內市場,據波特的國際競爭優勢理論,國內強大的需求有助于企業建立國際競爭優勢,因此,這也有助于江蘇外貿競爭力的提升。同時,上海作為國際化中心城市將進一步輻射江蘇經濟,帶動江蘇外貿發展。
2,產業基礎和配套設施優勢。根據各地的資源狀況、經濟基礎和產業傳統,江蘇因地制宜發展起各種具有鮮明結構特色的產業集群。這種小資本、大集聚;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協作的特點,使江蘇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顯示出強大的優勢。近年來,江蘇創造出幾百個具有專業化分工協作特點、年產值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的產業集群。
3,政策扶持優勢。1948年,蘇州和南京被國家確定為沿海開放城市;1958年,國家將長江三角洲確定為經濟開發區,蘇東北作為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部實行了對外開放;2003年8月,蘇州被接納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正式會員,這些空間偏愛的優惠政策,極大地改善了蘇東北的經濟發展條件和對外貿易環境,為其吸引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此外,1990年國家提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蘇東北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二)劣勢(Weaknesses)
1,服務貿易發展落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服務貿易競爭實力昭示著其未來對外貿易的發展前景。江蘇省的服務貿易整體規模小,出口總量少,嚴重滯后于它的貨物貿易發展。從國內來講,江蘇服務貿易出口額占全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的比重只有0.5%-2%之間,相比較江蘇貨物貿易出口額在全國所占的比重是極其懸殊的。如旅游業、運輸業、通訊郵電行業,數值偏低。江蘇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于勞務輸出、運輸服務、旅游、建筑安裝、工程承包,約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80%以上。而金融保險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郵電通訊服務、咨詢服務等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的服務出口,比重不到10%。
2,自主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水平及研發支出與銷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自主技術創新實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標。江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自身經濟實力排名并不相符。江蘇的經濟發展雖在全國位居前列,但其企業研發投人卻只占全國的8%,低于廣東(14.75%)、浙江(13.86%)、山東(10.73%)等地。江蘇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48%,不僅比全國水平低,也低于廣東(0.56%)、浙江(0.59%)、山東(0.54%)等地。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是判斷地區和企業科研創新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這一指標江蘇為0.88%,低于全國的1.1%,也比浙江(1.3%)、山東(1%)、廣東(0.92%)低。按照國際OECD5%的標準要求,江蘇仍有較大差距。
3,品牌價值不高。2005年中國最具價值500品牌評估中,江蘇入選品牌數量45家,占9%,排名在北京、廣東、上海之后位居第4,與其經濟和外貿排名不很一致。江蘇高價值的品牌數量較少,入選品牌中沒有一家品牌價值在100億元以上,而北京有19家,上海有4家,廣東有12家,而排名江蘇之后的浙江也有1家。山東也有2家。另外,在這45家知名品牌企業中沒有一家的品牌是具世界影響力的,而北京有12家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企業,廣東有2家,上海有2家,而排名第6的山東省也有2家。可見,江蘇有些企業雖在國內國際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名牌很少。
(三)機會(Opportunities)
1,借勢長三角。蘇東北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東部沿海,臨近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上海,與上海等大城市聯系緊密,并且擁有長三角經濟圈的副中心城市一蘇州,6個地級市基本上處于上海1小時或2小時輻射圈內,內外交通(鐵路、內河、公路和海運等)四通八達,能夠方便而有效地接收上海和蘇州的輻射和帶動,經濟發展非常迅速。
2,外商投資積極。隨著江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在江蘇的投資不論是從投資的項目數還是投資的金額,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2000年以前,江蘇利用外資規模在全國排在7名之后,這幾年排名穩步上升,2006年江蘇無論是合同利用外資還是實際利用外資都排在第4位。通過建立FDI對江蘇省進出口貿易的模型做回歸分析得出,每一單位的FDI可以帶動5.5331個單位貿易額,其中出口貿易額占了3.0571個單位,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江蘇省出口貿易起了明顯的促進推動作用。江蘇的投資環境仍在不斷改善,將繼續吸引外商加大投資力度,可利用外資培植優勢產業、行業、產品,增強其外貿競爭力。
(四)威脅(Threats)
1,產業結構雷同于蘇滬。長三角地區工業機構相似系數偏高同構性特征明顯。江蘇、浙江、上海三地產值比重在前10位的行業中,有6個行業是相同的,這容易導致出口市場競爭激烈。江蘇的出口市場本身過于集中,容易造成出口渠道不暢,這將成為外貿發展的主要障礙。
2,面臨其他省份挑戰。東北、西部等地區得到國家政策的傾斜,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其潛在的經濟能力將得以釋放,這將對江蘇經濟發展構成挑戰。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江蘇已經成為我國的外貿大省。但是,江蘇外貿增長具有明顯的粗放式特征,外貿發展面臨商品結構升級遲緩、出口低價競爭的局面。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保持江蘇外貿的持續健康發展。
2,從長期來看,江蘇省的出口比進口對GDP增長的貢獻更大,說明江蘇的經濟增長屬于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依賴大量的出口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貿易內容不協調;進口與出口之間貿易形式不協調。
(二)建議
1,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今后江蘇省應繼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的力度,在制定區域發展策略時加強區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各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積極鼓勵引進外資和開拓國際市場,加快與國際經濟的接軌和融合。提高中心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擴大其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逐步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各地區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2,發展服務貿易。江蘇發展服務貿易要明確職能、分類指導、突出重點。一是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國際旅游和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行業,出口占比高,要繼續支持鼓勵;二是金融、保險、通訊郵電、特許專利等目前出口額不大,但屬全球國際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領域,增長空間相當大,要制定發展規劃,有效推動;三是文化、教育、電影音像、廣告宣傳等,盡管這幾年出口增長不快,但國內發展已有一定的基礎,對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也需要重點支持;四是以信息技術外包和服務流程外包為主的服務外包增長迅猛,發展前景好,要作為重要突破口。
3,進一步利用外資促進出口。江蘇要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以提升當地出口競爭力總體水平。充分利用外資,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調整外資投向的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及教育產業上大量引進外資。
4,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加速培育多元化的出口主體。應鼓勵有實力的生產企業、民營企業和私人資本參與外經貿企業重組,加快國有外貿企業改制步伐。實施“貿易主體多元化”戰略,給更多的科技型、深加工型企業申報外貿進出口經營權,通過擴大出口企業的規模來推動出口的增長,進而加快經濟增長。
5,調整進口策略。應繼續鼓勵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創新成果及緊缺的資源和原料的進口,限制低科技含量的要素和產品的進口,以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及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提升出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可以提高進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可以間接地加快出口增長,從而使進口通過影響出口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6,創建國際知名品牌。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新的優勢,江蘇必須走品牌之路,實現從無牌、貼牌到有牌,從有牌到名牌,從名牌到打造國際著名品牌的轉變。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有品牌的產品,建立有效的品牌促進、評價、推廣、保護等政策支持體系,搭建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平臺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