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認真研究國內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認真總結了高職投資理財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從現實出發探索高職投資理財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工學交替 校內實訓 校外實習 師資建設
一、高職投資理財專業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選擇
(一)幾種主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
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必須體現職業性,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的。工學結合的操作形式是多樣的,有“工學并行”、“工學交替”、“項目導向”等形式。
“工學并行”是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工作實踐。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一方面進行理論學習,一方面在業余時間參加工作實踐。在校內學習文化、基礎理論課模塊課程的同時,合作企業為各專業學生留出一部分工學并行的工作崗位,并隨著學生學習進度輪換崗位。
“項目導向”是學生在學校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完成用人單位提交的實際項目,如調研任務、規劃勘測任務和產品或項目設計任務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工學交替”是全日制學習學期與全日制工作學期的交替,工作學期的工作是經學校認可的,學期的長度取決于學校采用的學期制。在校內學完一定文化、基礎理論課模塊課程之后,到各合作企業工學交替工作崗位上進行全日制的較長時間的上崗訓練。
(二)“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優勢分析
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行業背景和需求,不能簡單地拿來就用,應該根據各自專業特點,辦出自己的特色。筆者認為“工學交替”較之“工學并行”等其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更適合投資理財專業的特點,是更適合投資理財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使整個學習過程成為學習一實訓一學習一實習交替進行的過程,全面推動了教學時間、空間、主體交替向縱深發展,更有利于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
1,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教學時間與工作時間相互交替使學生在一個學期課堂上學到的系統理論能充分融入到工作實踐中,同時通過一學期工作實踐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又可在下一學期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融會貫通,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呈螺旋式提升。
2,有利于教學空間的延伸。工學交替將主要教學場所從教室、學校延伸到模擬或仿真實驗室、頂崗實習基地等,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3,有利于不斷豐富教學主體。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在全體教師與全社會的參與下推行,教學主體將從教師、學生拓展到企業、社會、其他職業部門等主體。學生不但可以從中獲得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鍛煉了與人相處的能力。
4,更容易獲得對口單位的認可與配合。由于投資理財專業所需要結合的主要對口單位是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頂崗實習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實習單位的人力成本,更容易得到對口單位的認可與配合。
二、高職投資理財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設計
(一)校內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緊緊圍繞培養目標,整合理論課程體系,本著高職教育“必須、夠用”的原則,將課程內容模塊化,明確課程內容與培養技能的關系,分解出各技能所具備的知識,從而根據技能設置課程模塊。在課程的難度和廣度方面,遵循“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的原則,圍繞所確定的職業能力要求設置課程模塊,并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大綱,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開發出有特色的投資理財專業的系列課程。
(二)校內實訓設計
為了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學校應建設校內仿真的實訓基地,采取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訓交替的方式。校內實訓采取利用校園內仿真的實訓環境,在一學期或者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課程完成之后,緊接著進行校內實訓。
1,學生在校內專業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在仿真實驗室內開展各類有校外兼職指導老師參加的投資與理財活動,如大學生模擬證券投資大賽、金融知識大講堂、理財方案設計大賽等,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溝通能力。
2,在仿真的實訓環境中開設專門的技能課,如點鈔、計算機輸入、小鍵盤數字輸入等,聘請校外銀行技能冠軍為校外指導老師,定期舉行各項技能大賽,進一步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
3,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如成立金融投資協會等組織。定期開展邀請老師開辦禮儀培訓講座或講課;在投資理財實訓室的公告欄上及時公告信息中心收集的重要信息、投資理財知識以及業務技術中心的分析成果;出版投資理財信息報等活動。
校內實訓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有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實踐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及綜合能力。
(三)校外實習設計
校外實習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圍繞培養目標,充分利用建設的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素質教育環境中學習做人做事的本領,切實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就業的競爭力。
高職院校應努力建設校外實訓基地,選擇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投資公司等對口企業合作辦學,簽訂頂崗實習協議,彌補校內實訓基地的不足,豐富學生的實踐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在濃厚的職業氛圍中提升投資理財專業職業能力。筆者通過對多家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調研得知,由于工學交替,學生頂崗實習的時間比較長,金融機構對工學交替的模式比對輪訓式的工學并行模式更感興趣。
三、高職投資理財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校內仿真實驗室不健全。校內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是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校內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消耗是比較大的,而目前高職院校在理財專業這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少的,校內仿真實驗室不健全。真正用在學生實踐訓練中的費用更是少得可憐,這與實際操作訓練的需要有太大的差距,很多實踐訓練只能流于形式。
2,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比較困難。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也是困難所在。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工學交替的難點在于學校、企業、學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標、利益及動力,必須使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參與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結合點,體現“多贏”,這是工學結合模式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3,師資力量薄弱。學校正規編制的教師大多從高校畢業直接進高職院校從教,教師本身就是理論有余、實踐不足,在教學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高職投資理財專業師資隊伍數量短缺和結構不合理將極大制約了“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二)解決方案
1,學校加大校內實訓的資金投入。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大實訓經費的投入,加強實踐教學環境的硬件投入。高職院校的特色就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院應購置投資理財專業技能訓練的設備、軟件系統,在實訓過程中,創建和模擬金融企業、證券、保險、期貨等經營環境。規范課程實驗教學和實訓教學,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使學生掌握規范的操作技能。
2,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工學交替模式,對學校而言不但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可以提高教師的“雙師”能力和改善師資隊伍的“雙師”結構。對學生而言可以提高職業素質、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對企業而言可以有目的地培養、選擇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減少培養成本同時承擔社會責任。作為辦學主體的學校,應該主動與行業、企業加強聯系,根據各專業不同要求,設計工學結合方案,爭取政策支持,與企業尋找利益的結合點,盡可能地減輕企業負擔。同時,要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學籍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進行制度改革,以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真正體現“多贏”。
3,加強“引入-自育-送出”的師資建設機制。(1)引入兼職教師。兼職教師的聘用不僅可以彌補學校師資隊伍數量短缺和結構不合理的現狀,而且可以發揮社會高層次人才對學校專業建設、學科發展及教學、科研水平提高、青年教師培養等方面直接或潛在的作用。(2)自己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在工學的結合過程中,鍛煉造就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具有專業技術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3)送出教師接收培訓。樹立開放式師資隊伍培訓觀念,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式”培訓模式,多為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提供機會出國進修、交流講學等多種形式的培訓,讓教師最大程度地獲取前沿學科的知識、獲取教學方法和經驗,提高培養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