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島嶼旅游隨著濱海旅游的興起而發展,是21世紀旅游的新熱點,島嶼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介紹了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系,指出了國內與國外指標評價體系之間的差異,從生態補償機制、區域合作、政策和管理體制、定位和開發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索了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島嶼旅游 可持續發展 研究進展
島嶼憑借宜人的氣候和給旅游者遠離城市喧囂和徹底回歸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備受青睞,逐漸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專項旅游產品,是濱海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島嶼地域結構簡單,生態系統脆弱,尤其存在植被貧瘠、淡水資源短缺、生物的多樣性指數小、定性差、環境容量有限、交通不便等瓶頸。面對日益熱門的島嶼旅游,各島嶼地區都積極開發島嶼旅游,海濱城市化、建筑物垃圾傾倒等環境問題則日漸嚴峻,而任何物種的滅失或者環境因素的改變,都會對整個島嶼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和破壞。
針對島嶼旅游熱和日益嚴峻的島嶼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很多學者都進行了冷靜的思考,對島嶼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系
李金克在參考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海島地區的實際情況及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給出了海島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把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總體層(A)、系統層(B)和指標層(C)3個層次。包括5個領域,21個指標。此外,麥少芝等在TonyFriend和Rapport提出的用于分析環境壓力、現狀與響應之間關系的PSR框架基礎上,把PSR框架應用于海島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中。2005年蔣衛國應用PSR框架在遼河三角洲進行了開創性研究。2007年肖佳媚和楊圣云在以往的基礎上,增加了景觀生態系統的內容,區別于以PSR模型為基礎的環境評價,建立強調對生物因子評價的海島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的PSR模型(見下圖)。

基于PSR模型的海島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對生態系統中各個組成成分的結構、功能以及相互關系,包括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都進行了評價。但是涉及到的指標數量較多,有些指標可定量,有些指標不易定量,在評價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或增加相應指標,對于應該選擇哪些指標沒有一個選擇的準則,指標以及各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是依賴于經驗判斷,沒有統一的標準,主觀性很強,因此對使用者的水平要求較高。
相對國內指標體系的設定大部分是立足于島嶼地區,欠缺規范化外,筆者發現國外很多學者在設置指標體系時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站在旅游者角度。以可持續旅游發展指標的設置為例,在考慮促進該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考慮該體系可以被旅游者用來選擇他們的度假地;第二,指標體系可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比較。比如Kondyli開發的分析、衡量和評價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包括一個使可持續發展概念可操作化的整體理論(系統分析),和一個測量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方法(綜合指標的建設)。其設置的綜合指標(總的可持續性指數)是在可持續發展統計尺寸的3個分指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Kondyli用這個評價體系評估不同時間點處愛琴海島嶼的可持續發展情況。
二、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途徑
(一)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早在1989年Rothman就發現一半多的旅游者把景觀的美麗作為假期目的地主要吸引力之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島嶼旅游受到游客的歡迎是由于島嶼本身優美的生態環境。隨著生態環境破壞的加劇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人們更為深入地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并開始嘗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Costanza等人和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A)的研究在這方面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但是,雖然已有一些針對生態補償的研究和實踐探索,但學術界對生態補償尚沒有較為公認的定義,Cuperus等對生態補償有—個比較典型的定義:“對在發展中對生態功能和質量所造成損害的一種補助這些補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受損地區的環境質量或者用于創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的區域”。目前,歐盟、哥斯達黎加等地區已經對島嶼的森林、濕地等進行生態補償,并且建立補償機制;而在荷蘭,則主要通過建立棲息地來實現對生態價值的補償。
國內目前涉及生態補償問題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但都沒有明確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在島嶼旅游業更是空白。很多島嶼地區的政府陷于生態島、生態旅游、節能減排的片面理解中,為了環保而不開發不生產,實際上生態不僅僅是生態修復,生態也具有生產、服務的功能,應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引導鼓勵生態環境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通過自愿協商實現合理的生態補償。生態補償在島嶼地區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旅游者對島嶼地區的生態補償活動還只是種樹等簡單活動,并且是作為一種旅游活動形式出現,游客還沒有對生態補償的概念有更深的了解,島嶼地區也未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二)有效的區域合作
由于島嶼旅游資源個性小、共性大的特點,旅游區域之間的合作在島嶼旅游開發管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旅游區域聯合開發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打破行政區劃界線,根據旅游資源的內在聯系和地理空間的鄰近性等,加強區域旅游業的聯合與協作,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共同開發優勢資源,共同建設旅游設施,共同開發旅游市場。馮學鋼在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背景下,根據世界海濱海島與港口旅游發展經驗,提出嵊泗列島應選擇重大設施帶動型發展模式,實施“橋一港一景”聯動發展,構建全新的生態型旅游空間格局,建設三大組團式旅游功能區,以帶動周邊島嶼與海域的開發。文吉、魏清泉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客觀地評價了粵西海島旅游開發現狀,認為建立粵西海島旅游聯合區,采用粵西海島旅游區域聯合開發模式,是解決粵西各海島現存的對海島資源破壞性的過渡開發和各海島之間的替代性競爭,實現粵西海島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除了行政區域間的跨區域合作,國內的學者還就旅游企業之間以及旅游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合作進行了研究。盧靜怡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大鹿島海島旅游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大鹿島海島旅游開發中存在的競爭激烈和非整體性開發,認為當前海島的企業只是參與了旅游開發的小部分工作,因此,必須由政府牽頭,打破當前海島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強橫向之間的合作,加強企業之間、政府同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塑造其大鹿島海島的整體旅游形象。
加強島嶼間、島陸間以及島海間的聯系與合作,用有特色的主題將相關島嶼串連起來,形成組合式、網絡式的旅游群體,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享”。強化、完善島嶼的旅游功能,實現島嶼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達到合作各方的“多贏”和“共榮”。這已經成為共識,并且國外也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Gajaraju于1988年就指出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的區域海洋行動計劃為找到一個最好的發展無害環境的濱海旅游實踐方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Jonathan Greer(2002)對愛爾蘭島N1TB和BF兩個區域進行“跨行政區劃旅游合作”研究,得出區域合作可以在不同層面進行的結論。但在國內,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障礙。比如,上海崇明島旅游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遇到的難點之一就是旅游資源零散問題,無法與長興、橫沙兩島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大旅游格局,這一問題的背后是混亂的島嶼管理體制和不同行政單位之間的合作問題。
(三)合理的政策和管理體制
Dixon認為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和維持旅游業經濟利益之間的矛盾對海洋旅游產品得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但同時又指出,荷蘭安的列斯群島的博內爾島海洋公園的案例表明合理良好的管理是可以同時實現保護和發展的目的。國內發展島嶼旅游主要是以政府主導的模式為主,在島嶼旅游相關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有關發展島嶼旅游的政策和管理體制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相對而言,國外學者在合理的政策和管理體制對島嶼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Jack Carlsen提供了一個系統來概述旅游目的地的規劃和管理,并且描述了系統的研究方法和海島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辦法,并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旅游目的地使用soft systems methodology(SSM)對該地的旅游管理進行了討論。ESCAP(Environment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和其他政府的政策立場以及非政府行為都加強了海濱(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良好的海濱(島)管理行為(特別是關于旅游基礎設施正確選址和公共接入服務)和通過對海島地區的災害管理來保證安全和有保障的娛樂環境以及為劃船者、游泳者和其他戲水的游客提供足夠水平的安全設施、預警體制。
對于政府在島嶼旅游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國外的學者持兩種態度: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政府應該通過政策,比如通過制定島嶼地區的災害管理制度來保證安全的娛樂環境,同時為戲水的游客提供高水平的安全設施、預警體制和加強海濱管理行為來實現海濱島嶼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另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雖然政府在島嶼旅游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的決策很容易受到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因此,必須對政府決策行為建立監督體系。Muhammet通過北塞浦路斯的案例調查,政治上的障礙會抑制小島嶼國家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認為政策發展是政治影響力的產品。因此,對關鍵政治部門的利益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在小島嶼國家減少個人利益,以促進和保持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準確的定位和開發模式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島嶼旅游開發目前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提供的島嶼旅游產品主要是觀光型的旅游產品,不僅旅游產品層次結構高低不平衡,而且島嶼景觀資源價值未能充分體現。但是島嶼旅游資源的特征并不利于觀光旅游的發展,而是利于休閑度假產品的開發,國際上島嶼旅游開發都是向休閑度假型產品轉變,如泰國的巴厘島、韓國的濟洲島等。因此,未來我國島嶼旅游將從傳統的觀光游覽階段向休閑度假型旅游轉變,島嶼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的開發也將轉向具有參與性質的休閑旅游產品和高品位的旅游休閑項目。
除了缺乏休閑性的旅游產品之外,目前我國的島嶼地區所推出的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以及旅游設施環境多為中低端產品,其功能品味層次難以吸引國際高端旅游市場。各島嶼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依賴價格競爭,由價格的惡性競爭而引發的對島嶼的惡性開發屢見不鮮。事實上,我國島嶼資源極為豐富,且環境景觀品質優良,目前開發僅觸及基礎資源,隨著國際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態勢以及國內經濟及旅游業的持續增長,我國島嶼旅游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發展活力,面向中高端島嶼旅游市場的旅游產品的“更新換代”刻不容緩。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作為中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海南島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推進旅游要素轉型升級,開發高端特色旅游產品,試圖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這是國內針對中高端島嶼旅游市場開發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啟示及展望
發達國家如地中海、愛琴海等因起步較早,經歷了初期探索以及高速發展時期的鞏固,其發展理念、功能層次、整體營銷策略等方面均領先世界;而我國島嶼旅游開發水平不高,普遍處于資源驅動型階段,環境破壞污染較為嚴重,島嶼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挑戰??沙掷m發展,不是指單純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是指單純的社會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是指以人為主體,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生態相協調的“三維”結構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世界島嶼旅游的熱點向亞太地區擴展,中國島嶼旅游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國內島嶼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完善的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從以定性描述為主的研究方法向基于統計分析和模型構建的定量研究方法發展,注重研究數據的采集和分析,PSR模型指標的選擇和指標權重的確定應設定統一標準,使得PSR模型更具客觀性;其次,應建立完善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建立生態補催機制的立法和生態補償機制基金,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再次,跨行政區域的島嶼之間、跨行業的島嶼地區內部的有效合作刻不容緩,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實現區域合作的同時,實現島嶼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注重旅游市場研究,根據島嶼旅游者需求特征,注重旅游產品的差異性開發,向島嶼旅游危機管理、無人島旅游發展管理領域拓展,拒絕價格競爭和惡性島嶼旅游開發,走符合我國島嶼情況有特色的島嶼游開發經營模式之路,從而促進中國海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