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語文教育十余年,感觸最深的就是:語文課太“沉悶”,整堂課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這樣的課堂雖有序卻無趣又低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更無從談起。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讓學生們每天10至12小時坐在那里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想,再現,以便能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它歸根結底會摧殘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漠和漠不關心的態度。”從中不難看出,過分的關注知識的傳授,將學生視作毫無思想的知識容器,無疑會使學習活動變得沉重,枯燥,對于這樣的課堂,筆者深有體會。筆者也曾不斷地聽課,培訓,不斷地探求和摸索新的課堂教學,借鑒有創意,有活力的教學手段,并認真地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去,經過實踐,筆者深深認識到: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有讓課堂“活”起來。
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應該在‘活’字上下功夫。”只有讓死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學生對其才有親近感,也只有“活”的課堂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如何讓課堂“活”起來呢?
一、讓課堂教學的內容活起來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筆者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師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死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大凡語文教育大師們的語言教學總是點石成金,給學生留下無限的思考。陳鐘梁先生執教《中國石拱橋》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座獨拱石橋,讓學生加小拱,有的學生說加在“兩邊”,有的學生說加在“兩端”,有的學生說加在“兩肩”,經過動手操作,學生認識到小拱應該加在大拱的兩肩上,陳先生把本枯燥的語文學習變成了生動有趣的語文游戲,學生在游戲中學,既輕松又高效。有時,“活”的課堂內容不一定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也可根據教學需要進行拓展,走出課堂,讓原本教條的語文知識變得可見可感。筆者有幸看到一堂觀摩課,一教師在執教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文時,利用了當地的課程資源,將課堂搬到了當年杜甫寫此文的地方——杜甫草堂,學生在導游的帶領和講解下,全面了解了杜甫。教師為學生上了一堂生動,形象,別致又高效的語文課。讓課堂內容活起來,變低效課堂為高效課堂,何樂而不為呢?
二、讓課堂形式活起來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導演,學生是配角、演員”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學生不再是教師手中的“木偶”,處處受到控制,《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在執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時,課前布置了一道開放型作業題,讓學生分組搜集、查找有關母親的名言、文學作品、詩歌、歌曲等資料。那節語文課通過學生交流,展示來匯報成果。有的小組展示了一組詩歌朗誦;有的小組激情洋溢地朗誦了一組文學作品;有的小組展開了名言警句的知識搶答;有的小組聲情并茂地唱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曲子。學生思維活躍。豐富多彩的形式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真正體現了樂中學、動中學。
三、讓課堂情景活起來
我們的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佳作,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認識,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感動作者的地方未必能感動學生,這就需要創設一種與學生學習的文本有關的情境。海倫·凱勒由一個盲聾啞人成長為一名知名的教育家,這和莎莉文小姐采用情境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讓情境活起來,會給學生一種直觀效果,體驗深刻,從而更好地把握作品,在情感上與作者達成共鳴。筆者在執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艱難背影,我便在課堂上安排一個單杠,讓班里一個身體肥胖,個頭稍矮的同學背對同學做一個引體向上的動作,這時同學們豁然開朗,一下子理解了父親背影中所貯滿的愛。設置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既可以幫助學生讀懂文本,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經受心理體驗。這種課堂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課堂活起來,其實就是讓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樣性。事實證明,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真正實現了樂學,找出了自信,找回了自我,也找回了歡笑;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里,教師放下了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的交流,參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筆者相信:“活”的課堂教學會走入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 魏本亞著. 語文教育學. 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3] 走進課堂——初中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縣大許鎮太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