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課程是中學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課程,如何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一直是生物老師不斷探討的問題。在新課改下,多媒體對生物教學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同時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排除客觀教學障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生動直觀的畫面提高學生認知的能力,同時解決課時少,教學任務重,完成教學任務難的問題。
一、化抽象為直觀、化微觀為宏觀
生物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即很多知識都比較抽象,教師在課堂上想要利用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有一個具體感性的認識是比較困難的。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實物圖像、運動過程,利用放大、重復、慢放、定格等特技手段來使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路刺激,從而創設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如:在蘇教版“血液循環”一節,心臟結構為抽象復雜的立體結構。血液是如何流入心臟的?心臟又如何將血液泵出的?教師很難通過平面板書畫圖把這個重難點講解清楚,但通過多媒體動畫,播放心臟立體結構和血液循環的過程,學生便很容易掌握該知識點了。再如,中學里在講“分析尿液的形成”時,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整個過程是微觀的生理過程,常規教學無法直觀地、科學地展示出來,而采用了三維動畫技術,制作了一個腎小管的模式圖,用不同顏色的小圓圈代表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等,用大些的圓圈代表蛋白質、用更大的圓圈代表血細胞,用以說明腎小球過濾的原理。許多用語言很費力氣的過程通過多媒體可以輕易展示出來。
生物的很多生理現象是微觀的,我們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到,而要借助顯微鏡的技術,如微生物的結構。在學習這方面知識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顯微鏡下拍攝到的圖片,讓學生有比較清晰的理解。有些生物的生理活動過程是微觀的、連續的,因而用常規的教學手段無法直觀、科學地展示。運用多媒體動畫技術,可以化微觀為宏觀。將微觀變化宏觀的再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在學習病毒相關知識時,由于病毒個體非常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教師只有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攝影技術記錄病毒的錄像才能使同學們有直觀的感受。
二、克服時空限制
生物和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聯系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或在生活中學習知識,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生物教學中常常有因為受地理分布的限制而無法觀察到的動植物,或因節令、時間的限制而難以與教材同步的動植物,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時空的限制,把各種生物及現象搬到課堂上,這樣有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觀察。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一節中,講到南極企鵝的生活環境、駱駝對沙漠的適應等,我們無法讓學生去實地考察,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技術,讓學生對這兩個例子有很好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錄像,讓學生觀看實驗流程和現象,可以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生動多彩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我們講的東西感興趣才會努力地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把知識學會。學生對某些課程不感興趣,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內容枯燥、乏味,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因而提不起學習的興趣?,F代教育學有關研究表明,學生課堂學習比率為:視覺占83%,聽覺占11%,其他依次為觸覺、味覺、嗅覺,可見,視聽感覺——特別是視覺對于課堂學習的重要性。而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特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就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由單純的聽課改為聽和看相結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識記達到更好的效果。生物界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課堂上多媒體課件播放的多彩生動畫面,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所以說多媒體運用于生物學教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四、減少課堂板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檢測,這就需要一些反饋習題,如果通過板書來進行這一環節的話,必然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可以預先設置一些問題作為練習,向學生提問并要求學生作出反應,通過問題的提出與回答,可以使學生思考和操練,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出相應的評價,使得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計算機多媒體在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交互協作、學習方面也提供了一個可控性和操作性,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界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更具有實際意義,更能體現其優越性。
五、表現形式和組織形式靈活多樣
多媒體課件表現形式和組織形式靈活多樣,使知識點容易前后相關聯。多媒體的教學內容是以一種鏈接的形態聚集在一起,從而使教師可以靈活控制前后內容之間的銜接,既可以單獨講某個知識點,又可以串起來前后連貫學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連貫、系統,克服了以往教學知識點分散的缺點。例如在講到“減數分裂”時,因在前面已經學習過“有絲分裂”,這時教師可以靈活的使用多媒體的超鏈接等功能,把舊知快速的展示出,與新知相對比,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學生對兩種分裂染色體形態數目和DNA分子數的變化以及自細胞數目有了比較直觀的理解,從而可以很好的掌握這兩部分的知識。
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相比較又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教學中,應因勢利導,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有機組合,取長補短,優化教學環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理解和把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在現代化的技術下,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使之為教學服務。然而我們不能盲目的依賴多媒體,也不能忽視傳統教學中多媒體無法取代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實現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使其發揮優勢,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最大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漣水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