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一種基本組織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如能巧妙地設計教學突破口,充分運用課堂45分鐘,會使得教者得心應手,學者輕松自如。
一、巧抓“題眼”
“題眼”是題目中的關鍵詞,抓住了“題眼”就等于抓住了題目的關鍵,從而為正確、快速入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教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我就緊抓“諷”這一題眼,和學生共同研析“諷”的內容和效果。“諷”的內容具體就是文中的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賞(齊王納涑);三變(結果)。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諷”的效果應該是一個“思”字。鄒忌在三問之后。從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實面前,“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此時,他—沒有妒忌,要知道他對自己的容貌是相當看重的;二沒有大怒,不因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氣,也沒有因此而遷怒于人。相反的,他卻是“寢而思之”。并能比較客觀地總結出個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難得的是,他能進而類推到治理齊國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這一點正如《古文觀止》編者的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評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可以說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現了鄒忌的智者形象。像《鼎湖山聽泉》中的“聽”,《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的“拳打”等,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題眼”來完成教學任務。
二、找準線索
線索能貫穿全文,體現中心,他將許多精美的生活片段串連在一起,使分散的材料組合成有機的整體,產生精美的結構。在教讀《棗核》時我以“棗核”字為突破口通過“一提棗核”:“帶棗核”;“二提棗核”:“得棗核”;“三提棗核”:“議棗核”;“四提棗核”:“種棗核”,使學生得知棗核的用途——老人要這棗核是想試種一下,讓它在異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結果,進而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這一要求的原因。至此學生自然明白:《棗核》是講述了作者的一位舊時同窗在國外思念祖國、懷念家鄉的故事。從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變色龍》以“變”為線索;《周總理,你在哪里》以“找”為線索等等。
三、捕捉“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焦點和脈絡,它把紛繁的內容凝聚在一點上。使文章表達的思想高度集中。作者常用最精彩、最傳神、最富有表現力的一、兩句話或一、兩個字、詞“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尾”,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通過開頭設疑——點出背影;中間敘事——引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照應背影,來抒發感情,而“背影”正是本文的“文眼”。他的另一篇散文《春》則用“草報春”、“花爭春”、“風唱春”、“雨潤春”、“人迎春”這五幅圖畫描繪出春的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追求美好未來的強烈感情。啟迪人們要由“新生”到“無窮活力”,這正所謂“一年之季在于春”,而這句話正體現了文章的“眼”。善于捕捉“文眼”,不僅能使文章所“富有的生氣”“含蓄而深沉的意義”及“謹嚴的結構”自然和諧的體現出來,而且能使學生體會更深刻,想象更豐富。
四、析結構
分析文章的結構,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意,也有助于學生在寫作時布局謀篇,因而“分析結構”是必不可少的“突破口”,由于文體不同,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的結構嚴格,步步緊扣,層層相延,講究完整。如:(1)小說《范進中舉》的結構按“中舉前——中舉后”劃分。(2)說明文有兩種結構特征,即“總——分——總”和“總——分”。《核舟記》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統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3)議論文一般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論點——人的高貴在于有靈魂。第二部分(第2-5段):列舉事例證明——賢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內在的精神生活。第三部分(第6段):表達期望——愿人們保持著純正的追求。有的象征隨物而賦形,行云流水,無拘無束。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中的《白楊禮贊》,開頭點出白楊樹“不平凡”,接著采取欲揚先抑的手法,強調“不平凡”,然后有外形到氣質,由物及人,點出象征意義,最后用對比再作強調,使其形象更偉大。
五、把握開頭、結尾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說法。元代的喬夢符把文章開頭喻為“鳳頭”,把文章結尾比作“豹尾”。可見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在文章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在教讀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時是這樣做的:
首先抓住開頭中的“年華似流水。幾十年過去,不少事情已經模糊,有的搜索枯腸而不可得,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這些句子,讓學生去閱讀并體會它們的作用。明確后,細研結尾,抓住“往事依依,金色的回憶喚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斷奮進。”一句,分析此刻作者心目中“依依”的含義。然后點出“記憶猶新”,至此本文的主旨就不言而喻了。文章開頭,簡述對往事的感受,引出對幾件往事的回憶。
再板書:
看圖畫——有身歷其境之妙——熱愛自然
讀詩歌——領略祖國風物之美 ——愛國愛美愛生活
聽講課——使我深受感動——愛課外閱讀
聆教誨——使我銘刻在心——熱愛文學主題深化
此時,文章結束,但回味無窮。這樣的開頭“深沉而真摯”,結尾有力地揭示了主旨。這樣的“突破口”,我們不去攻,豈不使文章大失其色么?
教學實踐證明:選準“突破口”是獲取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和最佳途徑。當然選擇“突破口”的方法還會有許多。只要求我們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必將有助于我們教學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