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浮華時代,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如果不會拒絕,你將無法自持,陷入茫然。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接踵而至的各類教育資訊,不絕于耳的社會聲音,如果不會拒絕,就會失去自我,無所適從,只能“拔劍四顧心茫然”!當了十幾年的語文老師,多少次熱血沸騰地隨大流嘗試、變革,最終的結局只能讓還剩良知的我汗顏。不禁醒悟:語文教師要敢于拒絕!
那么,我們語文老師究竟應該拒絕什么呢?
一、要敢于拒絕膚淺乏味
語文教學倡導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組織者理當做個性化閱讀的典范。這首先體現在對教材的運用上,一些教師離了教參就無從下手,沒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只做教材、教參的傳聲筒。其實,教師是課程建設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使用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主動與教材對話,敢于質疑專家學者的觀點,大膽取舍,融入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才可避免“以己昏昏”強求“使人昭昭”的尷尬!
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放飛學生個性的翅膀,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體驗,不能把教師個人的理解或是教參的提示強加于學生。比如,一位教師執教《挑山工》時這樣問學生:“除了挑山工的精神,你還需要什么?”學生不知如何作答。于是老師啟發道:“作者看到挑山工挑著物品上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所用時間比游人少這一現象,非要向挑山工問個究竟,這是什么精神?”學生“恍然大悟”,紛紛答出:“我們還需要作者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我們還需要作者這種善于觀察的精神。”這個教師不能正確地解讀文本,不能在閱讀時考慮編寫者的意圖,又怎么能在教學中恰當地確定教學目標呢?
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發展求異思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既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驗及價值取向,又要避免個性化閱讀的泛化——似乎學生所有的說法都對,全都一概肯定。這正是膚淺乏味的典型表現,雖然我們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前提是“這個人”必須是“哈姆萊特”而非“魯智深”或是其他人物形象!
二、要敢于拒絕浮躁功利
當今社會追求速度,浮躁功利的風氣甚囂塵上,瞬間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話不斷上演,刺激著人們去創造更多的奇跡。反映在語文教學上,最令人作嘔的是那些無味玄乎、華而不實的作秀課,成就了所謂的一批名師,貽誤的是整個語文教學!一個時期以來,語文“春潮”紛繁涌起,“XX語文”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拔節繁衍,語文課堂一下子充滿了別樣的色彩——設計花哨胡俏、解讀不知所云、掌聲歌聲鋪天蓋地、表揚鼓勵言不由衷……現在流行的許多附屬于語文的東西成了語文課堂的累贅,成了語文教學的裹腳布、絆腳石。一切花里胡哨所滋生出來的所謂“課堂生機與活力”掩蓋的是浮躁功利的價值取向,帶來的是語文教學的邊緣化、異化的惡流!
其實,語文教學應該是樸實無華的,教學的實施應一步一個腳印。力求步步走穩,步步踩實。語文課要“消腫”,“減肥”,“瘦身”,要化繁就簡,以簡馭繁,要念好“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寫字)”十字真經,植根于“品味語言,觸摸文字”的語言發展根基。只有拒絕了一切玄乎的語文課堂才是純粹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要回歸質樸,回歸本源!
三、要敢于拒絕不著邊際
學生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要在一節節課中具體落實。具體到每一節課,時間有限,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結合具體情況,突出重點。可看看所謂的規范的教學設計,卻是缺一不可: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其實,一節課能落實兩個甚至是一個知識點就很不錯了,老師明知沒有必要從多角度確立面面俱到的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也不可能一一得到落實,可為了應付檢查,只好絞盡腦汁,敷衍拼湊。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老師能非常全面周到地落實教學目標——聽、說、讀、寫,思考、討論、交流、展示,甚至還有表演、歌唱……不過,這樣熱鬧的場面往往只出現于公開課上,個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語文教學的不著邊際還體現在對課程資源的過度開發。《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可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又容易走入一個誤區,走向一個極端,即過度開發,不著邊際地引申、拓展。結果,學生卻對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文本沒有領悟,朗讀、訓練、理解、體會都被弱化,一堂看似熱熱鬧鬧的語文課,學生學到了什么?這樣做其實就是“種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在盲目的求大求全中毀了語文的根基。
四、語文教學還要拒絕僵化練習
語文教學離不開練習,但僵化的練習只能使活生生的語文變得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必然扼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僵化的練習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簡單的機械重復。適當的重復是應該的,但動輒幾十上百遍的抄寫甚至是罰寫不但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觸發學生的逆反情緒,時間一長,學習的興趣也沒了。
不合學情的難題。近日,一套小學三年級語文作業題,難住了長春某大學副教授蔡先生:“如果不查資料,30%的題目我答不上來!”(《楚天金報》4月26日:《副教授被小學三年級作業難倒》)。老師的初衷應該是好的,但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年齡段,老師要充分了解這個學生的年齡、知識掌握水平,注意出題不要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這套卷子我也看了,有很多題目涉及到歷史、文學等方面,如果不查資料,好多題目我絕對無從下手。教學不要只追求花樣翻新,如果費心思琢磨的東西不適合學生,就是吃力不討好。
盲目的超前訓練。前幾年高考語文卷話題作文很有市場,于是從高中到初中,作文練習只認話題,一些地方的小學作文竟然也趕新潮,玩起了話題!小學生連起碼的作文基本要求都沒有完全掌握,你讓他去“玩話題”是不是太過超前呢?這樣的作文練習能有多大成效呢?
學習借鑒、開拓創新能有效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但是在此過程中還應該學會拒絕,也要敢于拒絕!拒絕是一種智慧,也需要勇氣。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敢于拒絕一切打著各種旗號的違背教學規律的思潮,走過浮躁,走出困惑,走向成熟。
(作者單位: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