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檢測試卷的評改工作結束后,迫不及待地翻看我班學生的成績時,吃驚地發現,班級里綜合素質最優秀的男生作文僅得了15分(作文分為40分)。原因是他的作文與另外兩位學生的作文屬于雷同卷,都寫了雨天與朋友同撐一把傘回家,在相互照顧,相互關愛中詮釋了同學間真摯的友誼。
我很不服氣,找閱作文卷的老師理論,認為這三篇作文只是素材類似,不能以抄襲作文論處。事后靜心細想,自己“護犢子”的心理固然顯而易見,但學生作文基本功不扎實,選材狹小,立意淺顯的問題也是一目了然的。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寫作目標有這樣兩條建議:一是學生能“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二是學生要“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反復對比這兩個寫作目標,如何在九年級下半學期讓學生的作文打開寬度,拓展深度,就成了我今后一段時間內的教研內容。
一、用“心眼”捕捉生命的感動
從學生作文內容看,選材大部分局限在用老套的事例表現膚淺的親情或友誼,或插入大量的詩句,堆疊一些排比句,語言鋪排、華麗,但缺少真切的生活感悟和真情體驗。
從學生的生活看,兩點一線的生活幾乎都是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學習幾乎占據了所有醒著的時間。我們農村學生閱讀面相對狹窄,缺少一定的閱讀積累,生活這股源頭活水怎能激起心靈的漣漪呢?怎樣讓他們實現素材的突破,寫出有個性的文章呢?
農村學生雖然沒有城里學生那樣豐富的知識見聞和閱讀積累,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教師可從以下方面給學生予寫作指導和人文熏陶:
1.觀察農村景色。農村孩子他們從小頻繁地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的感情。藍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綠水、村落炊煙、花草野果……這一切無不烙上了農村的印記,又無不給農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認真觀察,這些就為他們描寫田園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奠定了抒寫真善美的基礎。
2.學習農村語言。勞動人民的語言是生動、優美、豐富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學習這些語言。農村的諺語、俗語,農民豪爽真摯的鄉村土話都應該成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內容。
3.體驗農村生活。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如很多同學都親身參加過插秧、采茶或摘采柑桔等勞動,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勞動的過程怎樣?應具備哪些相關知識,以及在勞動中的見聞是什么。討論之后指導學生作文,這樣不但擴大了寫作范圍,同時還增進了學生對勞動的興趣與熱情。
4.觀察農村變化,感受時代脈搏。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僅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農村更是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這些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寫作思維訓練。例如經濟發展給農村帶來負面影響的調查研究,如化學、農藥對農村環境的污染;現代文明與農村生活思考等。這樣學生既立足農村生活又不局限于此,使學生的習作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教育性。
二、橫向積累,打開寫作素材的廣度
1.閱讀積累
自然環境海闊天空,社會生活瞬息萬變,大千世界內容豐富,人們靠直接觀察所獲的材料,只能是鳳毛麟角,必須借助間接觀察大量補充。間接觀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閱讀。閱讀包括課內外,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大量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兼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中學生寫作中可以廣泛采擷的素材。所以,課外閱讀是中學生獲取知識、開拓視野、承受熏陶、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師要提倡、鼓勵和指導中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
2.視聽積累
現代社會是信息量豐富、信息傳播手段現代化的社會,廣大青少年早已自發而且饒有興趣地通過廣播電視積累信息,但往往憑興趣愛好,隨機收看,缺乏選擇性和目的性,娛樂消遣性強。家長則多以影響學習為由加以阻止,教師則往往忽視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實際上,教師應高度重視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從現代化視聽渠道中積累豐富的材料,如新聞聯播、環球45分鐘、好望角、動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種節日晚會節目、愛國主義影片展播等,都對學生有益智、砥行、激情、開拓視野、豐富生活體驗等作用,均屬能積累寫作材料的范疇;同時要幫助學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純消遣趣味性收視傾向,并學會動態觀察,提高觀察水平和積累的材料質量。
三、縱向深入,深刻行文立意
記得去年初三教學中我上過一堂“立意深刻”的作文課,這對我這次教研提供了思考研究的契機。以下是教學過程:
1.體會第一招,投入生活,深入思考。
田間小徑的狗尾巴草,實在太平淡無奇了,你能從它身上找出哪些美點呢?有同學說:“它毛茸茸的,很可愛?!庇型瑢W說:“狗尾巴草總是晃著它那沉沉的腦袋,顫顫的,我每次總會拔一把,在臉上蹭,癢癢的,很舒服?!苯又易屚瑢W們看一段習作:“小時候的事兒不是那么的驚天動地,偶然撥開故事的藤蔓,一床溫和的陽光就鋪展開了:狗尾巴草靈秀纖巧,毛茸茸的,它似乎依人,不管我看沒看見它,它總是憨態可掬地招引,于是便采兩莖,編個草環、小動物什么的也算還了份人情。”她寫得好嗎?為什么?
總結:像狗尾巴草這樣平凡的生物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精靈,觀察它的外形、色彩、質地、情態等就把它的美凸顯出來了。如果再加上你對它的感受,寫出情味來,文章就動人了。
2.體會第二招,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教師問:“生活中我們曾經丟過什么東西?”學生不假思索地喊道“丟過錢”、“丟過手機”、“丟過鑰匙”……幾乎都是極為普通的表層物質。接著教師用嚴肅而緩慢的語調追問:“回望自己成長的來路,我們還丟了什么?”
在課堂片刻的沉默后,教師打開第一幅畫:在這張題為“有空調的日子里”的漫畫中,畫家以略帶夸張的筆觸展現了這樣一幅場景:一對長久蟄居在空調里的夫婦,某一天面對皚皚白雪時,發出了“這是什么”的悲哀探問。教師追問:“他們又丟了什么?”“丟了春夏秋冬,丟了四季,丟了自然?!薄皝G了眼睛,一雙觀望外在世界和內在心靈的慧眼。”“我們太需要這樣一雙慧眼了,否則,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的詩意,我們都將失去。自然賦予我們的最敏銳的感覺,我們也會如畫面上的人一樣不經意間就丟失了啊!”
望著學生們更為專注的眼神,教師打開第二幅畫:這是一張拍攝于教室的俯瞰照片,最充斥眼球的是堆積如山的書本和練習,繼而是那些被深埋其間的奮筆疾書的學子教師問:“聯系你的生活體驗,你覺得他們丟了什么?”學生暢所欲言,都訴說著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我生存現狀的思考。
心理學強調,人對事物的思考總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的心理過程。因此教學中從生活現象切入,寫出平常事物的情味。反思自我生活中的丟失,社會存在中的丟失,精神心靈上的丟失,讓學生的思考逐漸由淺顯走向深入,由對外在生活的感受深入到對內在心靈和精神的體悟,從而實現對寫作素材深度挖掘的教學目的。
九年級的作文教學,是一場攻堅戰。只有引導學生關照現實生活和心靈世界,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獨特體驗,激發學生內心真實的言說欲望和表達沖動,召喚他們摒棄“假、大、空”的偽寫作主題,召喚他們從逼仄的生活空間走出來,去擁抱自我、擁抱社會、擁抱自然、擁抱人生,才能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樹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