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寫景散文常用的對比和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寫景的常見思路和“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景技法這三個方面來淺談寫景散文教學的藝術,激發學生閱讀寫景散文的興趣,領略文章中景物美的特征,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引導對比動靜結合一切景語皆情語
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是當今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落實在語文教學中,那就是講求教與學必須和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方面時刻注重藝術性,要力爭做到教師善教和學生會學樂學并重。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寫景散文興趣索然,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們學習不得法,閱讀不仔細,無法沉浸其中;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夠講求藝術。例如《春》(朱自清)、《濟南的冬天》(老舍)、《海濱仲夏夜》(峻青)、《夏天也是好天氣》(素素)、《秋魂》(劉增山)都是借描寫大自然景色抒發情懷的好文章,如果教師注重教學設計的藝術性,引導得法,學生讀起來就會興趣盎然,并且經過一番探究,對其寫景技法就會有獨到的領悟。
藝術地引導學生學習寫景散文,要讓學生知道作者往往會采用對比的寫作手法描寫自然景物的特征。世界上的景物林林總總,變幻多姿,各以其獨特的面貌相區別。把握了景物的獨特之處,并將其與其它景物相對比,才能真正把握它們的形象。例如,《濟南的冬天》開頭:“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而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學生閱讀完這一段,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寫的是濟南,為什么要寫北平、倫敦和亞熱帶呢?”學生略做思考便不難發現:作者先把濟南與住慣了的“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的無風聲、無霧、無毒日,從而推導出濟南冬天的溫晴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贊嘆。至此學生會恍然大悟:在寫景散文里,作者往往會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將筆下的景物同其它地方的景物作對比,以此來突出描寫對象的與眾不同的特點。這樣,學生面對自己通過思考獲得的成果會滿心歡悅,而且今后閱讀寫景散文時就會想到從“對比的寫作手法”這一角度去賞析文章。
藝術地引導學生學習寫景散文,還要讓學生知道:景物的特征包括形態、色澤、味道,還有靜態與動態,因此可著力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筆下景物的形、聲、色、味等外在形態和內在蘊含的精神。例如,《春》的“春花圖”,著力描寫春花競放。在講解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選擇開花時節相仿而花色各異的桃、杏、梨作為描寫對象,先用擬人手法寫出它們的爭相盛開:“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是動態描寫,接著通過三個比喻:“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靜態描寫,寫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嬌艷;動靜結合,體現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例如《濟南的冬天》的“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分析這段描寫時,可幫助學生體會:景物的外形與內含,即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小山描寫得像慈母般溫存、體貼、慈祥,使人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聲哼著催眠曲的情態,賦予小山慈母之情。這樣就把景物寫活了,如在眼前。學生領悟了這一點,就會感覺又多了一種賞析寫景散文的方法,即還可以從文中景物的外在特征與內涵精神的角度去鑒賞作者筆下的景物,就會自然而然加深對寫景散文的閱讀興趣。
藝術地引導學生學習寫景散文,還要讓學生了解:雖然作者寫景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就觀察而言,主要不外兩種:一種是定點觀察,即以作者的立足點作為固定點,或仰視,或俯視,或環顧,或遠眺,或近覷,然后按照遠近高下的順序寫。例如《春》的“春花圖”中作者立住腳,首先觀察樹枝上盛開的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然后視角向下平移,觀察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最后作者的視線落在地上:“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一種是移步換景,即按照作者足跡的移動,空間位置的轉換寫所見景物。例如《海濱仲夏夜》里的“夜色海灘圖”:隨著作者“踏著軟綿綿的沙灘,沿著海邊,慢慢地向前走去”,景物不斷變化,先是“海水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繼而是“那些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三三兩兩地來到了這軟綿綿的沙灘上,浴著涼爽的海風,望著那綴滿了星星的夜空,盡情地說笑、休憩”;接著是“一只底兒朝上反扣在沙灘上的木船”;最后看到“一群剛從田里收割麥子歸來的人們,他們在談論著今年的收成”。這兩種寫景手法可交替使用。
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寫景散文,尤其要讓學生知道寫景散文和其他文章一樣,都有明確的立意。純客觀地描寫景物,即使有幾分像,也是無生命無生氣的。景物要能寫活,必須有作者自己獨特的感受。藝術地引導學生學習寫景散文,應指導學生探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景技法,因為這是真正進入寫景散文的意境的標志,是體察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內心世界的前提。
引導學生探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景技法,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指點朗讀法,這種方法適合于所有的抒情散文:就是確定好朗讀課文的感情基調,把握好朗讀層次,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例如,指導學生學習《秋魂》,就要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詠,才能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指點學生朗讀這篇課文時可分以下步驟:一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理解詞義,可讓學生利用字、詞典讀準“自讀提示”所列加點字的字音,并掌握詞義。提醒學生這篇文章使用的成語較多,讀時注意停頓。二是要求學生讀出語氣、句式的變化。這篇文章語氣多變。陳述句、疑問句(設問、反問)、感嘆句、祈使句多次出現;句式是靈活多樣,排比、反問句,整句、散句的運用,大大增強了感情的表達,提醒學生朗讀時應注意區分。三是讀出感情。這篇文章寫景抒情、感情色彩強烈。全文通過描寫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來歌詠秋天,歌詠秋天的成熟與思考。故可告訴學生全文應以歌頌、贊美、抒情的基調朗讀。另外,這篇文章還運用了擬人、排比、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把秋天寫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可以提示學生朗讀時注意把握住這個特點。
引導學生探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第二種教學方法是揣摩想象法。這種方法是在朗讀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方法,它是一種更高一級的思維活動。例如《春》這篇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對于文章描繪的五幅畫面,光靠讀和講是不易完全理解的。這時,就需要學生驅遣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語言積累去想象、聯想揣摩文中描繪的意境。這種方法可以貫穿于學習課文的全過程,如學習“春草圖”,引導學生想象自己來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園,與家人、親友嬉戲追逐;學習“春花圖”引導學生想象或聯想自己到過的果園,回憶果園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的景象;學習“春風圖”、“春雨圖”,可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在江南的鄉間、田野之中享受春風的溫情,滋潤著春雨的甘露。在想象、聯想活動中,學生還可以豐富、擴充文中描繪的意境;在想象及朗讀中,揣摩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體會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探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景技法,還可以設計大量討論題,幫助學生梳理課文思路,把握課文中心意思,了解作者情感發展的線索。例如講解《濟南的冬天》時,在學生朗讀課文,整理字詞過后,可以要求學生重點討論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第二,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第三,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學生討論過后教師可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然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先從作者自身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繼而具體描繪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從而抒發對濟南冬天的深深喜愛和贊美之情。這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也是作者隱藏在景語中的情語。
引導學生探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景技法,還必須重視指導學生對文章語言的欣賞,把理解作者感情與體味語言涵義結合、交融在一起,把體察作者內心與揣摩佳詞麗句的妙處結合、交融在一起。例如《濟南的冬天》第2自然段對陽光下濟南城的描寫:“請閉上眼睛想:一個冬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用與讀者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親切。要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句話表面上是征求讀者的意見,實際上這個問句不需要讀者回答,本身就包含了肯定的意思,即“這是一個理想的境界”,由此學生終于領會到這句話實際飽含了作者對冬天陽光下的濟南城的深深喜愛和贊美之情,即蘊含在景語中的情語。再比如《海濱仲夏夜》里的“霞光圖”:“那映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鑒賞這句話時幫助學生理解這句話運用比喻、修辭、準確描繪了霞光的色彩和動態,“燃燒”表現出晚霞的艷麗和熾熱;“火焰”給人以動感,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霞光隨海浪搖曳翻騰的情狀。分析到這里,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對海濱夏夜優美景色的贊賞之情,體會到一切景語皆情語。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