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進行思維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教師貫徹教學意圖,溝通師生情感,獲取信息反饋的一種重要手段,是教學藝術的綜合反映。在素質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學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課堂提問要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主動思維,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達到一種和諧的交流狀態。地理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地理學科特點及其教學規律。
一、課堂提問要有尊重性
尊重學生,平視學生,使得師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才能使學生親其師,進而信其道,有利于在課堂上實現師生互動,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有被教師尊重的權利。如果教師自恃知識淵博,閱歷豐富,而輕視學生的能力,那么這樣的教師提問,學生不敢回答,害怕答錯,而小心地等著教師說出答案。這樣的課堂教學沒有多少效果。所以地理課堂提問一定要站在學生立場,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認知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特別要注意細節。例如,有些教師往往邊向講臺上走,邊聽身后學生的發言,也就是說背對著發言者;也有些教師問學生問題,不看學生而看他處……其實這些是不尊重發言者的表現。尊重學生要貫徹始終,落實到每一個小細節,尊重學生的見解,積極地啟發和熱情地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不唯書、不唯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其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課堂提問要有可知性
古語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教師所提問題必須是學生應該知道的,那些超出學生應知范圍的問題,教師課堂上最好不要提問,否則,學生回答不上來,當眾出“丑”,教師尷尬,課堂氣氛受到影響。對于那些課堂上不專心聽講的學生,教師有意“亮相”,最好也不要采取這種方法。教師應該提一些學生需要掌握的或是所學知識的拓寬問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把教學引向深處。例如高中地理中剛學習風帶氣壓帶時,可以結合氣候圖來提問:赤道地區熱帶雨林氣候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回答。如果一開始就問馬達加斯加東部的熱帶雨林氣候形成的原因,學生基本上回答不上來。因為沒有系統學習氣候形成因素。
三、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
“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這是系統論中的重要原理。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有一個“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即由認識的低層次向認識的高層次過渡和發展,所以課堂提問也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才能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熱力環流的提問可以設計串聯問題:
①地球表面熱量是不是均勻的,為什么?
②熱的地方大氣怎么運動,冷的地方大氣怎么運動?
③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如何分布?
④“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平面大氣又是如何流動的,為什么?
⑤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沒有前面四個問題的鋪墊和啟發,直接問第五個問題,學生也無從著手,即使知道熱力環流的定義——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也不知道為什么?不利于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和能力的提高。
四、課堂提問要有驅動性
教師提問的語氣要有誘發驅動。有些提問,教師對象明確,層次處理得當,但學生還是回答不上來。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回答不上所提問題,就是沒掌握知識。其實不然。有些學生對教師所提問題,一時理解不夠,不能正確回答,又不敢回答,故而回答不出來。這時教師通過自己創造的問句、語氣、表情、手勢等各種因素來誘發學生的內部因素,調動其思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發揮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使他們活躍起來,深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中去,豁然開朗地回答出教師所提問題。所以說教師的提問,只有真正為學生內化,使之主動地思考,并在思考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才具有“問”的價值和效果。否則,就會造成“疑”而不想“問”或“問”而不得“疑”的消極影響。
五、課堂提問要有藝術性
教師提問的藝術性,是學生能否回答問題,愿意回答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漲的一個前提。首先教師提問的語言應有親切感。如“請你回答一個問題好嗎?”“你能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嗎?”“啊,你看起來胸有成竹,你告訴大家你的想法吧?”“你看,我遇到麻煩了,你來告訴我為什么會這樣了?”等等,語言、語調變化可以營造不同的氣氛,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行動。其次,教師提問的語言應有幽默感,幽默給人以一種輕松,幽默給人以一種興奮。如在潮汐的成因里,可以這樣問同學們:都是誰惹得禍啊?全體呼應:“都是月亮惹得禍。”學生在教師創造的輕松環境中,主動參與,能夠把問題回答得更趨于理想。再次,教師提問的語言應有激發感,注意提問的清晰與連貫、停頓與速度、指導與分配、提示與探詢。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仔細斟酌提問的語言,問題該如何問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提問的語言應注意親切柔和,避免死板生硬。要以與學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問題,不要用強制回答的語氣和態度。可以常用“我們也來試試,好嗎?”“相信大家一定會有獨特的想法”等類似的語言來激勵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伙伴,學習的合作者來對待。有時還可變順向提問為逆向提問等方法。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讓學生有信心回答問題,鼓勵學生,讓他們有回答問題的信心。只要有信心,才能有動力,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才能高。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主體是學生。教師更多的時候應該是一個總導演,設計規劃整個課堂如何引導、如何設疑、如何提問、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把握課堂節奏、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下的素質教育。教師一味地講,一個勁地提問題往往使學生陷入被動,壓抑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把學生局限于唯書為是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提問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問答式,而應是師生間的平等、民主的對話交流答疑來解決問題。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的設疑置問本身就是一種啟發和誘導。適時、適當、適度的提問不僅可以逐步開掘課堂教學內容、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現教師的教學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煙林中學)